素说论语:为政篇(14)

一原文为政第二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试解】孔老师说:“作为一名君子,需要从仁德之道的角度去把握先王的教导和言说,全面周到、切身处地地体会并理解先王的智慧,而不能从单一的局限的某一方面去曲解先王的教导和智慧。因此君子的思维方法是全局的、多视角的,是开放不封闭的。而小人的思维常常局限于他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某一方面,是封闭不开放的,仅仅从先王言说教导的语言表面,从教导所说和单一场合,并将其视为僵死的、教条的,甚至是曲解、歪曲的,并以这些作为教条去进行比较、去进行判断。”二释字周《说文》:周:密也。从用口。职留切。(𠄗)古文周字从古文及。段玉裁注:善用口,则周密。《正字通》:周:《说文》密也。又备也,遍也,复也,曲也。《易·系辞》知周乎万物。《白虎通》天左旋地右周,犹君臣阴阳相对向也。《管子·枢言篇》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注深密不测故周也。又忠信为周,《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注忠信则无为(伪),故能周而无缺。汉字“周”,《说文》说是周密、全面。古文周从古及字,因此周的本意之中含有逮住、抓住、把握的含义。《正字通》对周字作了详细的注解,周,周密、完备、周遍、普遍、周而复始、曲则周全。在《管子·枢言篇》中“周”字有“不出于口,不见于色,深藏不露,无法把握”的含义。比《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毗至切。(夶)古文比。《玉篇》:比:类也,方也,校也,并也,近也,亲也,吉也。阿党也,备也,代也。又步之、毗吉、必至三切。汉字“比”字由两个“匕”组成,“匕”像投影在地上的人影,表示两人比高矮胖瘦,仅仅借助于阳光,看两人投影在地上并排的影子,自以为是公正的比较。和“从”的依顺、随从不同,这仅仅是从其投影,而两影相比,由此有片面、不能周遍的内在含义。三素说前面一章老师教导弟子,君子在做事之前,当先审察一下先王们是如何做的,老师是如何教导的,然后再择善而从之,再具体去实践行动。这一章是承接前章的,老师生怕弟子们不明白其意,曲解“从之”,而导致盲目随从,因而远离仁德。因此老师特别警示弟子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要理解本章需要对“周、比”二字进行仔细的辨析。前一章老师教导了“从之”,紧接着老师强调了“君子不比”,可见老师是在界定“从”和“比”之间的差别。从汉字字形角度看,“从”是直立着的二人,“比”是躺着的二人。立着的人,象征的是有生命活力的,躺着的人,象征的是无活力的、僵死的教条。为了让子弟们能更深地理解把握“从“、”比“之间的差别,老师引入了“周”字。从“周”的字形上看,“周”有普遍并能抓住的含义,而“比”字似乎也有周密的含义,只是那周密仅仅是教条的、片面的周密。理解了字义后,我们再来看老师的教导,老师说:“作为一名君子,需要从仁德之道的角度去把握先王的教导和言说,全面周到、切身处地地体会并理解先王的智慧,而不能从单一的局限的某一方面去曲解先王的教导和智慧。因此君子的思维方法是全局的、多视角的,是开放不封闭的。而小人的思维常常局限于他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某一方面,是封闭不开放的,仅仅从先王言说教导的语言表面,从教导所说和单一场合,并将其视为僵死的、教条的,甚至是曲解、歪曲的,并以这些作为教条去进行比较、去进行判断。”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并没有褒贬的含义,仅仅是其思考问题和做事的角度上的差别,仅仅是个人修行境界的高下,因此人人都是从小人起步成长的,只是小人没有自觉觉醒罢了,君子是通过自觉或者老师引导后,通过艰难刻苦的修行的提升,而后成长为君子的。因此君子的视角要比小人要全面周遍。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从”和“比”。从汉字字形角度看,“从”是直立着的二人,“比”是躺着的二人。立着的人,象征的是有生命活力的,躺着的人,象征的是无活力的、僵死的教条。了解了这些差异以后自己再体悟。孔子所要求的“周”,是通过全面比较之后的周遍,“比”是“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开放的比较,就不可能实现“周遍”。因此孔子所说的“从”是智慧之从,是从智、从德、从仁的从,决不是盲从,小群体之从。孔子所要求的“周”,是“比”后之“周”,并不是无“比”之“周”。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