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十三香”
河下古镇“十三香”
■陈静
现市辖区淮安区,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淮安区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明代状元沈坤,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河下三鼎甲”说的是就是河下古镇,湖嘴街连着花巷是现在古镇的精华部分,古镇北入口拱桥向北整修到位,新建了牌楼等其它服务设施。古镇东半部分,即估衣街,竹巷到状元府邸,吴承恩故居西,文渠周围。曾经的繁华之地,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约二里的古镇,安稳怡然,徜徉其中,隐约可见灶间里青烟弥散,飘出几缕淡淡的饭菜香。
走进幽幽弯弯的古街,踏着凹凸光滑的石板路,仿佛走进时空隧道,穿越八百年,去寻找历史的印记。斑驳皴搓的户牖,幽深蜿蜒的小巷,屋檐上的瓦楞草,屋檐下的红灯笼,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房檐下一串串的玉米槌,晾衣绳上挂晒的萝卜干,沐浴阳光的小狗和花草,街边啄食,墙旮旯护仔的母鸡,氤氲着古街生活温馨的味道;遛狗的少妇,门前聊天的老人,脚步匆匆的游客,店前悠闲的少女,街边卖菜的老汉,一群给刚出窝的小狗拍照的学生,无不昭示着生活的富足和安宁。
我要描述的可不是王守义的香料品牌“十三香”,而是具有淮安河下特色的十三道文化、美食品牌哦。
下面就带你领略一下河下古镇的文化、美食大餐:
一、河下诗词大院
河下诗词大院又叫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是切磋、展示诗词书画作品的地方。
其中有明代诗人姚广孝在游览了淮安万柳池(今淮安市淮安区勺湖)后,作《淮安览古》赞淮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城头鼓劲惊鸟鹊,坝口帆开起白鸥。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进门右墙壁书有周恩来的著名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还有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另有历代诗人赞美河下的诗词无数。还有省书协理事、淮安知名书法家吴万军发起,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及淮安城乡的书画家加盟。展出了百余幅作品。方寸之间流露出诗书画艺术家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弥漫着浓郁的文化书香。
二、博里农民画
康熙乾隆六次南巡的帝风,盐运漕运的兴衰,吴承恩和沈坤状元文化的熏染,历代英雄豪杰的榜样激励,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大运河的滋养,使得淮安人民得天独厚,耳濡目染,聪明睿智,具有创造性。博里农民画就诞生在淮安区博里镇,以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为元素,用浓墨重彩进行描绘,创作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与徐州沛县,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农民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农民画种”,多次在英,美,澳,日,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有的被省,国家博物馆收藏,有的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 另外博里农民刺绣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实际装饰和收藏价值。这又是独居特色、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化瑰宝。
三、华夏酒器艺术馆
华夏酒器艺术馆位于淮安市河下古镇,馆内藏有古今中外各类酒器2000多件,酒器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县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酒器造型精美,材艺独特,象形奇异,色彩怡人,文化底蕴丰厚,艺术美感强烈。是中国酒文化的物质遗产,涵盖和传递着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军事,科技,民俗等大量的文化信息。 瓶中天地,壶里乾坤。瓶中酒香仿佛穿瓶而出,不妨进去一睹为快。
四、陈秉鐶艺术博物馆
陳秉鐶,淮安河下人,12岁随父旅居台湾,现任台湾《中国美术》杂志社长,台湾“中国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其父陈元瑜,曾任台湾女子中学校长,其母出生河下古镇书香门第,擅于刺绣剪纸,使得幼年的陈秉镮喜欢上了诗词歌赋书法美术,孕育了浓烈深厚的艺术素养。陈秉镮的仕女图,大都以《红楼梦》中的女子为素材,或生态自若,或飘逸洒脱,或雍容华贵,惟妙惟肖……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艺术馨香。
五、吴鞠通中医馆
走近吴鞠通中医馆,拍了一些关于吴鞠通的生平业绩介绍。吴鞠通与张仲景比肩而立,是我国中医药史的两大基石。故有“伤寒张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百草摧时始见花”,菊花是秋冬一景,吴鞠通也喜爱菊花,“鞠”和“菊”是相通的。拍了一组关于中医的楹联和中草药图片,觉得特别有趣。院内种植的各种中药花草散发出阵阵幽香。
院墙屋舍上的爬山虎犹如游龙飞凤,铺天盖地,飞檐走壁,顽强倔强,肆意蔓延,去追寻生命的归宿。似煦风,似细雨;似天籁,似心语;是泰戈尔的抒情诗,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是生命不屈的馨香飘溢。
六、李记纸扎
李记纸扎是河下著名的老字号,创立于清道光年间,店主李国祥是第十一代传人,其创作的《断桥会》入选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1990年被淮阴市文化局评为民间美术优秀作品,多次作为河下古镇传统非遗被省市媒体报道。 李国祥今年已五十八岁了,平时就以纸扎为生,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清贫,并不富足。言谈之中,不见抱怨,反而知足恬淡,特别乐观,特别感恩,泱泱大国,太平盛世,百姓之福。凭手艺吃饭,靠诚信挣钱,粗茶淡饭吃了也香。
七、钱德源号绒花绒鸟
在河下古镇估衣街109号院子里,你每天都会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位身材瘦弱的老人守着一桌子的蚕丝、铜丝,忙着拴排、搓绒条,再用这些绒条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鸡小鸟……这位老人名叫钱凤池,今年69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绒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眼下,像钱凤池这样能掌握绒花绒鸟制作全套技艺的人,全区只有他一个了。
我们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绒鸟作品,特别是那憨态可掬的“小雏鸡”,周身鹅黄、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各种不同的动作和神态,活灵活现如真的一般。绒鸟毛绒绒的外形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但这个可爱的小玩艺的制作工艺却是极为繁杂的。据钱凤池介绍,要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每道工序都不简单。钱凤池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只孔雀作品给我们看,“别看这个东西样子不大,但光是绒线就要拴十几种,它的造型和颜色更是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现在的样子”。
除了绒鸟,钱凤池还制作了很多绒花制品,其中一种三角形、似花非花的作品十分讨喜,“这叫'三元’,是旧时小学生第一天上学要配带的,意为'连中三元’,讨个好头彩。”钱凤池解释说,因绒花与荣华是谐音,表示吉祥,所以以前的年轻男女结婚办喜事时头上都要插上“喜”字“福”字等绒花,老年人做寿时,头上要戴上“福”字“寿”字。这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老人的汗水和心血,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一定的付出,哪来的温馨日月?
八、文楼趣话
文楼与武楼相对,始建于清初,是为纪念文状元沈坤和武状元叶允武而建。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古镇的繁华,也造就了淮扬名菜名点,如“软兜长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等。周恩来小时候也经常从驸马巷划船来河下文楼吃汤包。在文楼有不成文的规定,吃饭前必须先对对子,谁对不出下联就请对方吃饭。相传乾隆皇帝带纪晓岚南巡路过河下,到文楼吃饭,有一村姑随口出了一句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纪晓岚自恃才高八斗,但终究未能对出下联。 自此文楼名声大振,文人墨客争相前往,一试身手,但村姑所出上联,几百年来竟无一人能对出,以至传为佳话。 文楼园内还有一口古井,建于明清时期,有几百年历史了,上面焊有钢筋,加以保护。
美食与文化联姻,以笑谈和雅趣作为佐料,使食客回味无穷:既有舌尖上的享受,又有精神上的满足,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九、淮安豆腐脑
每次来河下古镇,老远就能嗅到特有的香味,到十字街口准会看到卖豆腐脑的小吃摊,花上几元钱就可以吃上鲜嫩滑爽的豆腐脑。现在不准露天摆摊,全部进店经营。有名的有:于记豆腐脑、一日三餐整汤豆腐脑、周姐豆腐脑、李记豆腐脑、汤记豆腐脑、王家豆腐脑等。现在吃上一碗豆腐脑要花10元钱,是老少皆宜的方便美食,来古镇不能不吃哦。
十、岳家茶馓
扯住细如麻丝的三根线条,在左手上绕上一圈,两圈……十一圈,一掐,长筷子一抻,麻油锅里一放,瞬间,一卷茶馓就出锅了,小巷里弥漫着扑鼻的香味。淮安茶馓享誉海内外,过去谁家女人坐月子不吃茶馓,就亏了。到总理故居,河下古镇游览,回去总免不了带点儿茶馓。淮安茶馓色泽嫩黄,细如金丝,脆香可口,入口即化,余味绵长。岳家茶馓始于明末清初,盛于乾隆,咸丰年间。岳家茶馓技艺已经传了九代,岳云飞是第九代传人。岳家茶馓花式很多:有梳子形,菊花形,扇子形,荷花形等,是淮扬美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十一、王兴懋酱园
王兴懋酱园店创立于清乾隆十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的创始人是王月山,最初以酿制酱油陈醋、腌制老卤大头菜而闻名淮安城。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月山的儿子和孙子王嵩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作坊和技艺都交给了政府,参加公私合营。改革开放以后,兴懋酱园店恢复独立经营直至传给曾孙子王承佳,成为淮安区唯一的经营生产连续不断的真正老字号。他们家后院有个小作坊,十几口大缸,采用真正的古法酿制。以酱油为例,黄豆煮熟要上曲,加盐水,经180天日晒夜露,吸收天地精华,充分发酵以后才能成熟。酿好的酱油陈醋色泽红亮,美味可口。大头菜须经老卤浸泡,充分发酵,待到发出阵阵清香之后才能出缸销售。百年老店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宣传过,2012年申请非遗获得成功。 曾几何时,一碟酱制大头菜,一碗稀饭,一个馒头,就是度过那悠悠光阴的美好憧憬!
十二、钦工李家肉圆
钦工肉圆是淮扬菜经典菜肴之一,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独特,选用刚杀好不超过一小时的新鲜猪后腿精瘦肉,剔除其经络,用铁棒栓成肉泥做成,像乒乓球一样富有弹性。民间素有“钦工肉圆光又圆,吃到嘴里嫩又鲜,夹上筷子院子撂,落到地上跳三跳,色香味形呱呱叫。” 李志良,1972年6月出生,大专毕业。中国烹饪协会高级技师,中国钦工肉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五代传人),2009年4月为来自多国的国家领导人亲自表演制作钦工肉圆技艺。2013年曾接受《乡土》栏目专访,被拍成视频播放。 闻名遐迩的淮扬菜系中,肉圆是不可或缺的菜品;而在素有“肉圆之乡”的钦工镇,“李三吉”的李家肉圆,不论年代还是人气都手屈一指。据史料记载,明朝后期曾有钦差大臣前来监督海河疏浚工程,钦工镇由此而得名。当年,由于大量劳工的涌入,集市贸易渐趋繁盛,街边路口一个个小吃店应运而生。肉圆汤作为一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小吃”,颇受民工兄弟亲睐。 临回家,顺便带上二斤肉圆回家尝尝,一饱口福,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是不错的选择。
十三、茶王舫
茶王舫位于河下古镇西北角,紧邻翔宇大道。茶王舫的外形像龙舟,东门有对联为:茶市斯为最,人街两岸稠。西门对联是: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里面陈列黑茶国宝,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两茶制作技艺传人——李华堂的制茶技艺和茶品系列。茶能醉人不在酒,书亦香人何须花。一杯香茗,龙舟泛波;几度春秋,古镇探幽。
河下的文化、美食大餐还有很多:如叶家的米上刻字一绝,美食臭豆腐、萝卜丝油端、薄脆子等等。“十三”只是个虚数,河下古镇“十三香”,大家有空不妨来鉴赏品尝。
作者简介: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