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炼厂人记忆最深的那条“大沟”

在外的老炼厂人相遇,每每怀念起胜利炼油厂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想起红门、懒汉街、邮电局、百货大楼、俱乐部、灯光球场、胜利大厦、二所、三八招待所、体育场、学校、风帆、小观园等等这些标志性建筑,但他们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大虎山和大沟。

大虎山是这里的至高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大虎山几乎是一座秃山,岩石毕露,植被星稀。随着厂区和生活区的建设,厂里对大虎山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成了“胜炼公园”,如今,登到山顶阁楼,顿觉八面来风,十里油城的靓丽风景一览无余。

想当年,千万石油建设大军在这里挥大汗、拼大力,用“胜炼速度”建成了全国第一套炼油联合装置,从炼油几百万吨发展到一千多百万吨。如今胜利炼油厂的原油加工量已经居全国同行业前十。

大虎山的改变象征着胜利炼油厂的发展,所有胜炼人为她欣慰,为她自豪!

这“大沟”和大虎山一样,见证着胜利炼油厂的发展。多数炼厂人曾工作和居住在它两边的山坡上,从沟里走着上班、上学、回家,或走向更远的地方。大沟是炼厂人忠实的伴侣。

大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应该是一条河,是一条很小很小的溪河。它发源于槐花谷,就是现在石槐生活区西南的沟底。最早这里有几处小泉眼,喷涌量很小。但这里的土地湿润,滋生了大片槐树,逐渐形成了槐树林。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槐树蓊郁葱茏,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翩然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

随着企业的用水,还有太河水库的截流,这里的地下水急剧下降、泉源枯竭,大沟所流的水除了雨水或山上岩隙渗出的水,就是后来居民的生活排水。沟依然在,但水源不定了。

大沟的北面是大虎山,西边紧连棉花山,南面的山名字不祥,后来老炼厂人都叫它“二虎山”。大沟被群山环抱,沟崖黄土坡地肥沃,各种植物生长茂密,用现代语来讲,属于“绿色环境”。

大沟从槐花谷开始,一路向东。过炼油厂厂区,穿厂里自备铁路、辛化路、辛泰铁路,过南杨村北,在村东入淄河。建厂初期,厂里的生产废水也排入该沟。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厂里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沿辛化路西侧明沟向北进入排海管道。

大沟,在泰沂山脉的群岭数谷中,它很不扎眼,是真正的无名鼠辈。它没有堂皇的名字,而且还算不上是条真正的“河”,只有炼厂人顺嘴叫它“大沟”,不能载入地理史册。

但这大沟“萝卜不大,长在背(辈)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昌潍地区和淄博市的分界线,后来是南仇公社和辛店公社的分界线。中间五十年的时间里这一片统属于齐鲁石化自管区域,现在又成了辛店街道办事处和金山镇的分界线。

如今,居住在大沟两边的“炼厂人”已经成了不同区域的居民。住在北边的虎山社区和石槐社区属于城市居民,按说这里的公交车应该是执行城区价格,也就是说到辛店应该是一元钱的车费。而住在南边的胜利社区属于乡镇住户,应该享受惠农待遇,按说应该可以种菜和饲养家禽。

这条大沟还真正成了“沟”。

其实,大沟还是原来的大沟。主要是大沟以北的土地原来是属于王朱村,以南的土地属于南仇三大队,所以,这属地管理就顺理成章了。

记得建厂初期,炼建公司在槐花谷北坡上建了一部分“石头房”, 抚顺炼建公司、抚顺石油二厂、南京炼油厂、大庆油田、兰州化工厂等单位来的部分职工家属搬了进来。随着生活区的扩大,炼厂一区、三区相继建成,部分住户调房下山了。这里的部分房子给了“军转工”以及“大庆式户口”的家属居住,这些家属的户口就落在王朱村,取名为“王朱大队十五小队”,简称“十五小队”。

初期的老炼厂人在沟南居住的多,包括一化、西山都属于南仇村的土地,所以,炼厂人的户口都落在了南仇派出所。后来在解决“大庆户口”和“农转非”时,他们的户口落在了南仇二大队和三大队。皇城农场解散后,那部分家属先是在老二处拆迁房里暂住。后来炼厂用内销油品差价的方式租用了槐花谷南边的土地,建成了“胜利新村”,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现在可能是直接租用了,详细情况不清楚。

大沟南边是炼油厂第三生活区。最初多是石头房,靠山依势东厢房的多。房子的设计是“东北图纸”,进门是小门厅兼火炉房,里面是卧室,厨房在室外。解决内急需要到马路边的公共厕所,几排房子会有一个自来水管龙头,洗衣服、做饭全靠它。

大沟南坡上是炼油厂唯一的子弟学校,它是从一区大虎山跟前搬迁过来的。学校不分小学和中学,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统统都有。校长是郑玉丰,他为炼油厂子弟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老校长后来调到技校(如今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担任副校长,退休后一直住在威海,去年的大年三十不幸猝然驾鹤西去。他的去世,让炼厂学校的老教师和“油二代”非常痛心。

学校没有院墙,三区的学生从南边进,二区的学生下大沟从北边来,一区的学生要顺大沟从东边来。一区的学生最费劲,因为学校跟前是一个很大的坡,台阶挺陡。大沟西边还有个很陡的台阶,不次于泰山的十八盘,它是二区人到外面的唯一道路。

后来建设用土把这里的沟填出了一条通往三区的路,二区的人可以不下大沟就到三区和学校了。从三区来,对面是五罐区的南门,从门前西拐直达二区。

这五罐区,是炼油厂的原油储存罐区,排号老五。它的正门在大虎山角下,出门是最早的炼厂子弟学校,后来改为总厂第一小学,再往前走是一区托儿所。

五罐区因为是储存的是原油,最早有解放军战士在这里站岗、守护。里面多数是地下或半地下罐,单罐容积大,个数不多,间距不小。我们常开车进去逮鸟,抓野兔子,碰见蛇是常有的事,我曾经有过一小时内抓住过四条草蛇的记录。

大沟再往下是供排水车间的水泵房。这里的水源相当丰富,如今水泵房还正常运行。

这里还有一处砖窑。多是供厂里建设和生活区盖房用砖。

沟北坡上是炼油厂农办的苹果园。这片苹果园很大,从后勤木工房往西到五罐区门口、大沟往北到一区学校边都是苹果树。不过中间有一条水泥路,是通往大虎山下防空洞的,但它往西不通。这防空洞后来就改造成了“虎山龙洞”,是通往北沥青最便捷的路。

记得一段时间里,后勤房产科在这苹果园里临时改了一个石油焦场,从厂里拉来的石油焦在大沟坡上往大沟里倒,职工家属在大沟下面凭票领车。那时候家庭住房都不大,一般是一间或一间半,最大的是两间半。一间房子是一马车,半间房子是半马车,两间半的是两马车。一车是十元钱,半车五元钱。一般半车都会给装大半车,若稍微和车老板说句好话,装上满满的一车也不是没有可能。

水泵房紧邻着炼油厂俱乐部,俱乐部才开始是红砖到顶。八十年代初进行了改扩建,门前又扩出了一个门厅,外墙壁用水刷石装饰一新,舞台灯光是当时最新潮的,同时增加了消防报警和灭火系统。

俱乐部门前斜插着是一区过来的路,从这里上坡往西到三区。坡上路北是三八厂的缝纫组,路南的平房是三八厂的生产、办公区、仓库和车队。后来这里盖了三层楼,成了“三八厂招待所”。

这车队说是车队,实际上只有两台50大拖拉机。我们邻居的杨家大嫂和新疆克拉玛依来的田大姐都是司机,田大姐还是车队队长呢!

沟里的路边是露天广场和篮球场。这里很热闹,厂里经常在这里放电影,逢年过节这里还会有演出。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看个露天电影算是最好的娱乐生活了。雪下的漫脚脖子,生活区的大人孩子早早拿着小板凳来占的好位置。北风乎乎地吹,人们看电影兴致不减。

随着东边不远处胜利桥的建成,不管是去三区、四区,还是去合成氨、总厂,再也不用下大沟了。

大沟里俱乐部门前的开阔地也改造成了露天放映场地,建成了灯光球场,依势建起了台阶式的看台。傍晚,人们纷纷集中到这里观看球赛或文艺演出,大沟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建厂初期,炼厂在灯光球场北侧的坡上盖了五排红砖平房,作为单身宿舍用,大家都叫它“新五栋”,后来成了后勤的办公用房。再后来就建成了临淄化工厂的办公楼。

大沟过了胜利桥,不远处是原来华东石油学院的培训基地,后来炼厂图书馆在这里,还曾经有过“七二一”大学。后面是炼厂单身宿舍,共七栋楼,紧邻培训楼的四号和五号楼是女生宿舍,管理的特别严,要想进去,非要问你个底朝天才行。

单身宿舍北面是炼厂招待所以及他们的食堂。食堂西侧台阶上是厂里的第一食堂,主要是供单身职工用餐。

单身宿舍南面还有个“小胜利桥”。这里有门卫,是通往厂里的必经之路。桥南是“设计室”和电话班,设计室后来成了“三维公司”。桥北有个四合院,建厂初期的“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后来,厂里在设计室东盖了厂办公楼,这里就成了下属部门的办公室,如计划生育办公室、保卫科、印刷所等部门都在这里办过公。

四合院的东邻是“机泵队”,后来改叫“钳工车间”。

机泵队紧靠消防队。那时这里是当地最大的消防队,有两台德国造的“太拖拉”消防车,威力很大,开车的是从新疆克拉玛依炼油厂来的四名老师傅。

厂里的中央大道在大沟上有座很壮观的桥,因为是在厂里,也没有正式的名字。桥的东侧有个烧水炉,供周边的厂办公楼、消防队、供应科、起重队、管焊队、铆焊队、金工车间等单位职工饮水。每到上班时间,这里打水的人排成行,不时有人在说着悄悄话,或是家长里短,或是单位新闻,人们把打水当成了消遣、休闲。

烧水的是一位狄姓的老太太。说是老,其实也就六十多岁,但长相很老。很能干,尽职尽责,早早就来把水烧好,等待你来。若打水的人多了,她会出来和你唠嗑,让你不寂寞。不知她用的什么办法,总能让您打上开水,不会因为水不开而扫兴。

厂办大楼坐落在中央大道的西侧,老炼厂人对它印象最深的是二楼西头的广播站。每天三次定时广播,职工家属能从这里听到时事新闻和厂里的动态以及各种通知。

“胜利炼油厂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大人小孩知道:该起床了,该下班了,该听新闻联播了。

“现在广播通知”!

人们知道:又要开会了,又要找人,又有新的指示精神或工作任务了。

广播员才开始是刘姓和李姓二位大姐,后来是朱姓和高姓二位大姐,还有李大哥。广播站到了九十年代才停止了广播。

这大沟有着很古老的历史。1975年,在大沟南侧的装置施工工地上,就出土过更新世纪期的安氏鸵鸟蛋化石。1989年,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盛酒水器具——铜提梁壶。这都是罕见的历史文物,给研究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大沟从这里往下越过厂里的自备铁路、博临公路,来到了炼厂最早的污水处理场,生产和生活污水在这里得到初级处理,如今大部分处理水已经脱离沟道进入排海管道。

老沟道穿过辛泰铁路,沿王朱村和南杨村分界线东流至南杨村。老沟道已不复存在,广阔的土地上又增加了一条越境公路,横在南阳村前。

南杨村是宋元时期由杨氏立庄,初名杨庄,后因西北有同名庄,故改名南杨庄。老南杨原有围墙和高崖作天然屏障,有迎峰楼、望淄亭、望岳门、朝阳门和两个小门可以出入。门洞围墙皆用条石砌成,大门用松木板制成外加铁皮加固。战乱年代各个大门口上都放着大炮,日夜有村民持枪把守。

南杨人特别信奉祖宗和神灵,百余户的村庄就有大小庙堂十二座。西门的南北庙分别是娘娘庙和二郎庙,门前有棵大柏树,号称南杨第一松。还有疙瘩爷爷庙、龙王庙、七圣堂、曹凯庙、关帝庙和东、西头的两个土地庙。可惜的是村里所有庙堂都在动乱时代被毁坏,庙堂的香火成为了历史。

村内东西、南北各两条大街成井字形,大街小巷贯通,主要街道青石铺路,虽然上坡下崖,但是路面光滑平整。村里排水渠道十分通畅,暴雨不积水,雨停水净。

村庄三面山水一面平。村南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村北是一马平川的良田;淄水绕过村南和村东向北流去,老大沟由村西过村北向东入淄河。至今在南杨村北还能看到大沟的古道,有座古桥还能正常通行。

淄河滩里的大沟古道绿荫成片,植被茂密,现在正是知了成群的季节,每到傍晚,抠逮“哨钱猴”的人成群。

大沟曾经用自己并不充足的水源滋润着周边的黄土地,养育着沿途的村民。炼油厂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农贸市场售卖的粮食、蔬菜、鸡鸭鱼肉等农产品大多来自于附近村庄。建厂初期有不少职工家属就住在王朱、南仇、南杨等村庄的老乡家里。不少当地村民也招工进入了炼油厂或间接为炼油厂服务。

大沟把炼厂人和当地村民连在了一起。

不眨眼的大沟,是炼厂人融入齐国故土的纽带,老炼厂人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

喜看如今建在大沟之上的街心公园:

来源:心语拉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