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拼音】: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
【释义】: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 晋·张华《鹪鹩赋》: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 遐观,吾又安知其小大之所如?
解释:鹪螟的巢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大鹏充满天际,将以上方法是不值得,而下比有多。遍及天地用远观,我又怎么知道他小大的地方去?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他是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学识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他聪敏而多才,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没有不详细阅览过的。少年时即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举止一定要合乎礼度。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器量宽阔,胆识弘大,当时的人大多都不能测出他的学识程度。
他开始并不为人所熟识,于是创作了《鹪鹩赋》,通过对鸟禽的褒贬,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在《鹪鹩赋》中描写了这要一个故事:
有一种叫鹪鹩的小鸟,生在蒿莱等野草之间,长在篱笆的下面,飞翔聚集在普通的环境内,而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就已经足够了。羽毛颜色浅淡不惊艳,身体丑陋不令人怜爱,因此不被人注意和利用。
体型瘦小地位卑微对于万物都没有什么危害,繁殖养育后代,或往来登于巢穴(鹪鹩多巢),或单独遨游(匹有雌雄、双的意思,然鹪鹩多妻制)。飞翔轻盈的样子而自我陶醉。那些鹫(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亦称“雕”)、 鹗(俗称“鱼鹰”,一种大型无害的鹰,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纯白,建有巨大的巢,常年复一年地使用,用盘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鱼)、鹍(古代指像鹤的一种鸟)、鸿(大雁)、孔雀和翡翠(一种生长在东南沿海的水禽。
在树中做巢,体积比鱼狗大。雄性为翡,雌性为翠,雄性毛色红,雌性毛色青。它也是穴居),有的高飞起来能迫近白云与虚空宇宙的交界之处,有的远徙能托身于极限邈远的世界的边界之外,举起羽翼就能够一飞冲天,用自己的爪牙就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然而这些鸟最终都被系着绳子的用来捕鸟的箭射中,羽毛被摘下来作为瑰美的贡品向朝廷进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羽毛对人有用啊。那么有言说用浅显的东西可以引托出深邃的道理,以渺小的事物可以比喻大道,所以就为鹪鹩写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