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简史(66)南朝刘裕——改变南朝贵族统治的第一人
姓名:刘裕,南朝开国皇帝
生卒时间:363年-422年,享年59岁,一般开国皇帝都是比较长命,否则也没有机会实现伟大事业;
在位时间:在位时间2年,也就是说称帝建立南朝两年后去世;
出身:据说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晋室南迁、衣冠南渡时期,从北方移民到南方晋陵;是东晋时期谢家的谢玄建立的“北府军”的将领之一。其实是流民军出身的底层人,适逢乱世,风云际会之下改变了历史和自己的命运。
如何上位:东晋末年,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后建立桓楚,但很快被刘裕等人推翻,然后领兵统一南方,成为东晋最后一代权臣,之后先杀晋安帝,立晋恭帝。同年篡位称帝,建立南朝;
如何死的:因病逝世
帝号含义: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基本都是开国皇帝的常用称号;
年号含义:永初,没什么典故的号,永,长久,永远;初,开始、第一的意思,乱世时期的第一个平民将领出身的统治者,建立皇朝者。
主要辅政大臣:其实刘宋期间,刘家掌握的也只是军权较多,施政方面还是要依靠四大家族的人为主,这也才有后来萧家上位。
生平:
好像从开了这个系列开始,就一直在讲北方的王朝和北方的皇帝。而且,从好像发现在自己的对历史的认知当中,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我们一直以来在各种场合、资料、书籍、教科书等,说的更多的都是北方的政权和皇帝。很多人我们耳熟能详、在后世的现代大名鼎鼎,如苻坚、慕容垂、孝文帝、拓跋珪等等;而南朝方面,估计也只记得桓温和谢安等人,都还不是皇帝,而且还是东晋的人物。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多少风流人物、人才俊杰、皇帝大臣,我们并不熟悉。如刘裕、萧道成、萧衍等等,都成了默默无闻之辈,或许只是我孤陋寡闻而已。
刘裕是南朝的开国皇帝,但却是贫穷人家出身。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因为贫穷,没钱请奶妈,本想将他送人。后因刘怀敬的母亲看他可怜,给刘裕喂奶,才让刘裕得于存活。
长大后,刘裕虽然长得一表人才,但却靠打柴、打鱼、卖草鞋卫生,甚至还因为欠债不还而入狱。甚至要通过赌博赚钱照顾贫困的家庭和继母。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在乱世之中,最好出路莫过于加入军队,用军功改变命运。
刘裕是北府军出身,但具体那一年加入谢玄的北府军却没有详细的记载。而且,根据后来的历史记载,刘裕在军队中也混得不怎么样。到399年,刘裕36岁,任职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一个小官而已。
直到399年11月,刘裕才迎来命运的转机。这一年,东晋的孙恩叛乱,声势浩大,朝廷一片混乱。多个州府被攻陷,官员被杀,已经严重威胁到东晋皇朝。朝廷派刘牢之率兵平叛,刘裕在孙无终 的推荐下,加入了刘牢之的军队,任参军一职。
从此,刘裕开始表现其非常勇敢的一面,在399年12月,就带领侦查部队,以几十人拖住起义军几千人,为刘牢之的大军争取到了时间,一举消灭几千人的叛军。为刘牢之的第一个大胜,立下了首功。从此,刘裕成为了孙恩叛军的克星,每次遇到刘裕都大败而逃,而且刘裕每次都是以少胜多。但在402年一年中,刘裕就三次大败孙恩,将孙恩赶回大海上去。从此刘裕声名鹊起,成为东晋社会非常名将、常胜将军。
403年,桓玄篡位,东晋灭亡。桓玄登基后也非常忌惮刘裕,所以极力讨好刘裕,希望刘裕能为其所用。但始终不放心,而且很多人都觉得刘裕不是普通人,必有一番大成就。所以桓玄还是想除掉刘裕,而且还把北府军的大部分将领都杀掉。
为此,刘裕在404年以打猎为名,逃出桓玄掌握的京城,召集了一千多原来的北府军士兵,举起了讨伐桓玄,恢复东晋皇室统治的旗号。
405年,打败桓玄,收复健康城,迎接东晋元帝。同时派人出使后秦,要求归还东晋的领土,后秦皇帝姚苌正处于北方战事中,为避免两面作战,将淮北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全部归还给东晋。刘裕不费一兵一卒,收复大片领土,进一步推高了他的威望。
407年,朝廷重臣王谧去世,刘裕乘机 进入京城,受封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等,正式成为权臣,掌握朝政。
409年,刘裕领兵讨伐南燕,第二年正式攻破广固内城,刘裕屠杀南燕王公贵族等三千多人,南燕皇帝被押回健康斩首,刘裕完成灭国之战,声望再度上升。
412年,刘裕派兵征伐谯蜀,413年顺利完成任务,成功收复益州,再次将益州纳入南方版图。
415年,刘裕势力日盛,晋室宗亲司马休之起兵讨伐刘裕,当年即被刘裕平定。从此刘裕踏上篡位的权谋之路。
416年,刘裕亲率四路大军开始北伐中原,经过两年的奋战。在刘裕的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及平定统一南方的强大后勤保障下,刘裕接连收复东都洛阳及古都长安。消息传回南方及健康后,是举国欢庆,简直是让东晋上下再次看到全面收复北方河山,再次统一中国的未来。为此,刘裕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树立起了巨大的声誉和威信。篡位,已经可以预见的事情。
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加十郡增益,使宋国的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刘裕又获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基本上都是按照权臣篡位,如曹操、桓温等人的道路进行的,到这个时候,再不篡位,估计连东晋的皇帝都看不起你了。
420年,刘裕正式篡位,东晋再一次灭亡(其实在桓玄篡位时,严格来讲已经灭了一次了)。至此,南方在北方动荡上百年后,终于发生了一次真正的改朝换代的故事。宋朝建立,史称刘宋或南朝。
之后,刘裕并没有做出有效或长久的政策改革,最多只是在军队的控制、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了改变和加强,让南方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刘宋建立的事实。
称帝仅2年,公元422年刘裕去世。在局势远没有全面稳定,朝廷的各项改革远没有开始或取得成效的时候,新朝的建立就去世,这样的王朝注定不能长久。就算在政治局势比较温和的南方也一样逃不过快速灭亡的命运。
刘裕死后,刘宋王朝基本继承了东晋的毛病,动荡不堪,权力交接非常的不稳,王朝的权力很快失去控制,皇帝沦落为傀儡。刘宋仅经历了5任皇帝,存在了60年左右,就被萧道成篡位。刘宋灭亡,南齐建立。那是一个文化兴盛、佛教繁荣的温柔社会。
刘裕一生育有7个儿子,10个女儿,长子和次子先后继位、被废、被杀。到第三子继位后,权力才稳定下来。一个传到第二代就如此动荡的王朝,想要和平稳定,传祚百年,甚至几百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1、平定孙恩叛乱,崭露头目:
这是刘裕改变命运的一场动乱,原本只是一个底层军人或者军官,在东晋比较平稳的年代,并没有刘裕发挥的机会。甚至是淝水之战的时期,刘裕所在的北府军就是当时的主力,但他也没有显示其不一样的能力和才华。这场为谢家和北府军带来泼天大功的战役,刘裕显然是完美的错过了。
一直到孙恩叛乱,刘裕有幸跟随刘牢之出征平叛的时候,才算是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改变,估计不会有后来的南朝,不会有刘裕这个开国皇帝。
其实孙恩原是山东琅琊的大家族之一,其祖上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司马伦的军师之一,后来随着晋室南渡,称为移居江南的大家族之一。后来因为东晋的“土断”政策,失去土地,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反抗东晋朝廷的道路。
而刘裕,确是底层出身,最后竟然靠着镇压破落贵族的反叛而晋升统治阶层,这其中反转,也可以看出东晋末年社会的动乱、体制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世家大族,已经处于快速没落的时期,底层人民开始不断崛起。
2、平定桓玄,为统一称帝打下基础:
平定孙恩,只能让刘裕改变了自己的阶层,从底层上升到官僚阶层,但距离统治阶层,甚至建立南朝还有无数的距离。
这个时候,另一个垫脚石出现了,那就是桓温的儿子桓玄。其实桓温和曹操一样,在通过军功和军事力量控制了朝廷后,整个团队肯定是以篡位为目标的,但时机不成熟,民意和其他势力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一种等到他的儿子才完成篡位大业。
在桓玄篡位后,成为了人人可以诛杀的乱臣贼子,勉强篡位,根基严重不稳。而且桓玄一直比较忌惮刘裕,没办法很好的使用刘裕。反而是因为忌惮,促使了刘裕举起了反旗。打着恢复晋室的旗号,聚拢了大部分的人心和势力,从而一举打败了桓玄。取代桓玄称为东晋或者说是江南地区的控制权。这个时候的东晋皇帝,在桓玄执政时期就已经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对历史的影响:
1、统一南方:
江南在东晋统治期间,一直是比较动乱,包括两淮地区、益州等,都基本处于失控的状态。只有在淝水之战后的一段时期,算是东晋统治的最稳定的时期了。后来可以看到,整个东晋也是动乱时期,单说前面刘裕起家的动乱,孙恩之乱,就是差点要了东晋王朝的老命。
刘裕掌握东晋后凭借自己掌握的军事实力和军事能力,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开始了平定江南,稳定内部局势的征程。这也是为了给朝廷创造一个稳定的局面,同时也是为了更高的政治目标打下基础,那就是北伐中原。只有提出高尚的政治目标,才能更好的聚集人心,才能团结各方势力,才能凝聚各方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刘裕在分别消灭南燕,收复两淮地区,消灭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整个江南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和平的局面;
2、北伐中原:
北伐是刘裕夺权前后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子,这是刘裕集团必须要高举的政治目标和旗帜。所以,刘裕在稳定内部和南方局势后,趁着北方在前秦覆没,再次陷入动乱,各个割据政权相互倾轧的时候。就利用江南统一的资源优势,发兵讨伐中原。
416年8月,刘裕亲率大军,兵分四路北伐,在十月就轻松收复洛阳。然后在417年冬收复长安。汉朝及魏晋时期的东西两都,再次回归汉人的手中。可以这大好的局面没有为此多久。就因为刘裕留守东晋朝廷的看家人刘穆之病逝,刘裕急忙从长安返回健康主持大局。
将长安交给自己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和一帮将领镇守。后来在面临胡夏大军的进攻时内部分裂,导致相互残杀,最后仅刘裕的儿子刘义真等少数人逃脱。长安再次丢失,仅保住了洛阳及河南等地。这次倾全国之力的北伐成果才不至于全部丢失。也正是这次北伐的成功,让刘裕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同时全面展示了刘裕的军事能力,也强化自己对军队的控制。
最终促成了刘裕最后篡位之举,是功高盖主,其实是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很多次的,否则,历代的皇帝也不会如此的忌惮军功过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