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鸡蛋与学生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一枚鸡蛋,如果从外向内打开它是食物;如果从内向外打开,它就变成了一只小鸡🐥,一个生命。”为啥?那是因为内驱力的作用。
最近,我经常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这句话并做了详细的解释,学生也似乎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我们老师希望学生们能懂的并能为之努力奋斗的。可做为老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有内驱力呢?现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是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还是在用强大的外力在给学生施压以期望达到所谓的目的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现在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确实不是老师想要的样子,更谈不上喜欢了。也许,这个时候会把他们想成一枚有味道的鸡蛋,其依据一定是“苍蝇不叮无缝的…”你懂的。
所以,部分老师以此为基础,大力宣扬,很快目的便达到了,因为是学生的问题,所以学生学不好跟我没有多大关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每天都在认真的工作;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所以…
老师都这么想了,结果就自然而然了。然鹅,我看到的情况却并不完全是这样。毕竟,人都有选择好的权力,当遇到不如意甚至有很大问题的时候都会选择为自己,利己的特性被最大限度的体现。
老师如此,学生难道不行?
现实的情况下,学生更像是一枚正常的鸡蛋,他们还带有温度。可是他们没有内驱力,亦或者说没有动力(强大的动力)让他们产生内驱力,所以他们就像是一枚鸡蛋。
可是,长时间如此,学生们倒是快活,借助鸡蛋的外形(椭圆形)特点滚来滚去,就是不愿意有变化。他们既不想从外面被打破变成别人的食物,也不会自己从内部打破而变成老师想要的样子。
此时,老师们便坐不住了,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好,拼命的对学生施加外力,想让学生的内驱力释放。于是,便出现了老师越是用力,学生越是想逃跑,就像把鸡蛋握在手里,越是用力鸡蛋就越难打开一样。如果不注意,把任何一个地方打破了,鸡蛋就变得不完整了,当它的蛋液流出来了,顶多就变成了食物,可因为特殊原因,此时的鸡蛋不会变成食物,于是乎,两败俱伤。(这样的事在学校里经常且随处发生)
一件事情发展到双方都不接受,更不能接受结果时,事情便彻底的失败了,现在的大都(农村)教育(至少我看到的、遇到的)不正上演着这样的戏么?
不禁要问,这是谁的责任呢?
也许,家庭教育有原因;也许,因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改变,社会有原因;也许,是教育制度没能关注到学情,有原因;也许,还有许许多多客观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为什么学生就是不愿意自己有学习的内驱力呢?作为老师,怎样来唤醒并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内驱力释放呢?即使真的有了内驱力,老师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呢?
现实,应该很混沌。而我,发现并思考了这个问题。但是,能力等各方面原因让我一筹莫展,无能为力,除了自责好像也别无他法。
谭嗣同说:“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现在中国没有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之所以不强盛的原因.如果有愿意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请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他写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云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诗句。
可是,除了期待,美好的幻想应该上场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