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金楼,金屋藏娇红袖添香
金屋藏娇,红袖添香,多令人神往的境界。红袖添香夜读书倒也不难实现,运气好的贫苦书生都有可能做到,但金屋藏娇绝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而既有能力金屋藏娇,又还能静下心来红袖添香苦读的,在今人的想象中,恐怕世间也是少有。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还真有这么一处金楼,人称碧江金楼,百年前就有这么一段金屋藏娇,红袖添香的往事。晚晴时期,慈禧的干女儿、清末响当当的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的女儿戴佩琼下嫁碧江苏丕文,据说戴小姐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更有知书达理之才,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典型的大家闺秀。苏家当然也不是普通人,苏丕文时任清朝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位居三品,但能娶到军机大臣的女儿肯定满心欢喜,苏家对戴佩琼也格外宠爱有加,将她安置在金碧辉煌的金楼之中,从此才子佳人,红袖添香,一段“金屋藏娇”的故事成为佳话。
时光荏苒,其实我很想知道生逢了乱世的苏先生和戴小姐在民国或者49年后境遇如何,只是网上再也找不到他们相关的资料了,不知道结局的故事也许是个好结局,至少物是人非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时至今日,曾经沉鱼落雁的戴小姐早已作古,只留一座金楼依旧,很有些“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触,后人感慨金楼耀眼夺目之余,已经没多少人了解曾经发生在这座金楼里的那段金屋藏娇、红袖添香故事了。
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黄灿灿的金色或许你会觉得太过俗气,套用流行语,很有些“土豪”的味道,但繁复的纹饰,精细的雕琢,给人都是一份历史的沉淀,如果你事先再了解了百年前金屋藏娇、红袖添香的往事,油然而生的更是羡慕之情。
当我来到碧江村,与我想象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已经完全不一样,碧江如同珠三角常见的村落,热闹而繁杂,这个村庄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得益于碧江曾经辉煌的历史,更得益于这座尚存的碧江金楼。
碧江金楼门票15元,实在算是比较厚道。
碧江金楼,不只是一座楼,金楼古建筑群由泥楼、职方第、金楼、南山祠、见龙门、亦渔遗塾、慕堂祠、砖雕大照壁和三兴大宅等多座建筑组成,精华在金楼。
进入大门,穿过鹤洞,左手边的两层小楼即是金楼,其实金楼的具体修建年份现在已难以考究,苏氏家族历代不停地修建祠堂经营宅第,清代典籍《五山志林》就有"俗以祠堂为重大,宏丽者莫盛于碧江"的记载。
从宋代建村开始,碧江村历来都是经济繁荣,文化深厚之地,抗战前还有200多座祠堂,“三圩六市”繁盛至极,金楼其实只是一个幸存的缩影。
金楼主人不是“土豪”,而是知书达理的文人,金楼本名赋鹤楼,只是金碧辉煌之下,人们倒是把这么有诗情的楼名逐渐忘却了。
金楼其实是“职方第”的藏书楼,所以金屋藏娇,红袖添香的往事并不是传说,真的是史实。
一楼中堂有一口径仅为28厘米的阴井,以五行学说中水能克火的意念,与楼顶的藻井对应,达到对“克火”的作用,金楼里木雕居多,防范火灾真的十分有必要。
一楼的中堂倒也中规中矩,除了有些金饰花纹之外,也不太引人注目。
“红袖添香,碧纱待月”,门上的金饰诗文也体现了主人的品位。
从楼梯开始你就能逐渐感受到金楼的奢华。
金楼二层是整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碧江村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也是岭南古建筑的代表之作。
四扇书橱门板上刻着清代四大书法家的墨宝,楼梯不起眼处是清朝知名宰相刘罗锅刘墉的墨宝,“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处寄才贤。几回禅院花争发,一夜山堂月正圆。”刘墉对金楼如此推崇,足见他与主人交情不薄,志趣颇合,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金楼主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如果只是黄金的堆砌,金碧辉煌只能是一个“俗”字,可是金楼的精华不在“金”,而在那鬼斧神工、精致细密的传统木雕,镀上一层金后,金碧辉煌更显出一个“雅”字。
金楼的家具、木门窗、木屏风大多是采用纹理细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经过刮磨后,表面如同镜面一般光彩照人,触摸起来质感细滑清凉,从视觉和触觉上都能感觉到一种深厚含蓄的美感。
再在上面贴上一层金箔后,一入此室,便有一种富丽堂皇却不失华贵雍容的感觉。
金楼二楼的装修布局,取意于珠江游船紫洞艇,而雕刻的题材都是中国最传统的吉祥之物,艺术风格又吸取西方文化,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并济。
金楼为苏家苏少澹之父所建的书楼,富丽堂皇、尊贵典雅,苏家的想法也许就是借一座尊贵的书楼来彰显苏家的地位,鼓励子孙谋求功名。
电影《一代宗师》中,鬼才导游王家卫也打造了一个风花雪月的金楼场景,电影中的重要戏份都在金楼拍摄,而其构思正是来源于碧江金楼。
碧江金楼所有的木雕均十分精美细致,你能发现很多传统的中国吉祥纹饰。
细节之处丝毫不马虎,古人的科技和工艺不如今人,但一颗淡定沉稳之心,却比今人的浮躁态度出色百倍,这也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上再难达到古人工艺水平的原因。
细看金楼之后,你会发现金楼的精华并不是炫目夺眼的黄金装饰,却是金碧辉煌下鬼斧神工的木雕。
木雕题材多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兰桂腾芳”等,还有斗笠渔翁、丫髻小童、浣衣少女等人物造型,施以泥金、足金贴面,使得雕刻显得通透明亮而富丽堂皇,虽经百年,仍金碧辉煌。
想起央视《鉴宝》节目,专家们鉴定古董时,很重要的鉴别方法是古人的东西都是有讲究的,每个朝代风格不同,哪些图案谁能用不能用都是有规矩的,而今人伪造的则是良莠不齐,粗制滥造。
一刀一凿,一丝不苟,数百年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工匠们的敬业与执着,数百年前,一丝不苟的“中国制造”是国外皇亲贵族追逐的对象,而时至今日,“中国制造”连非洲人都不屑一顾。
二楼的的赋鹤匾,金楼本名赋鹤楼,是昔日苏丕文诗书会友的书斋和藏书楼。
老屋配老树,院落中这棵百年的龙眼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树上还挂满了果实。
站在金楼二楼,可见隔巷有座两层楼的青砖镬耳屋,原来它叫“守清屋”,是昔日从顺德大良一家望族龙家“嫁”到苏家的一位“守清嫂”所居住的。何谓“守清”?据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活人“嫁”给早殃的男孩。由于小时双方父母定了亲,尚未成亲时男方就去世了,但女方依旧得“嫁”到夫家并长期生活在那里。另一种则与“自梳女”有关,顺德是“自梳女”多,“自梳女”是指把贞洁看得比生命还重且对正常婚姻不感兴趣甚至有心理障碍的终身不嫁女子,但封建社会,不出嫁不能入祠堂,就衍生出一种名义上出嫁,实质上独立生活的“守清”。不管哪种“守清”,都是摧残人的婚姻方式。再看老屋,油然而生一种清冷孤寒,这吃人的习俗在顺德竟存在了两三百年。
一看再看后离开金楼,其实碧江金楼不止一座金楼,是一个古建筑群,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筑。
古建筑群里的老大哥是泥楼,一座看起来古朴得近乎笨拙的建筑,至于年龄据说最迟也要从明末算起,整幢楼房用泥、砂掺以糯米粉夯垒而成,坚如磐石,据说主人曾出高价找人开窗,竟无人理会。在这座中国传统的建筑里,你会看到四根欧式水泥柱和门拱,这是泥楼主人的子孙从日本留学回来,见到楼前两廊颓危,便将它改作柱廊。
方圆几百米内,一座古建一个时代,这些建筑在功能上包括了街巷、祠堂、宅第、庭园、私塾、书斋;建筑风格则保留着干打垒、蚝壳墙、水磨砖、镬耳山墙等特色;装饰方面,木雕、砖雕、石刻、灰塑、壁画应有尽有,都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墙体的底座是红砂石,墙壁是青砖,摆出来的是古时的牌匾,墙上的是文革的标语,不同的时代在这里交集。
很多各个时期的牌匾,记载着历史。
这些牌匾都很随意的被置放于空荡荡的古屋中,没有金楼的奢华,只有历史的沉淀。
后花园的长廊下,23.8米×1.5米的巨型铸铜壁雕《碧江廿四咏》真实地记载了100多年前碧江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堪称为碧江的“清明上河图”。
据说碧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明清时这里成了南粤罕有的繁荣之地,碧江人苏鹤根据当时的风物人情写了24首七绝,《碧江廿四咏》铜雕重现了碧江屋第毗连,鸡鸭成群,闹市如林,人如潮涌;河涌棋布,舟楫纵横,杨柳成行,水鸟翻飞;田宽坡广,犁耙纵横,牛羊成群,男担女挑的盛景。
重修的金楼后花园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二大,但一塘优雅的莲花还是格外引人注目。
尤其是大盆一般的大王莲,头脑中总是浮现着能不能坐上一个小孩什么的。
其实不止一种莲花,花开争艳,娇脆欲滴。
登上六角亭的二楼,可以俯瞰整个荷塘,但金楼的古建筑群则没那么上镜,因为附近全是民居和高楼,有的民居的窗户甚至已经在景区里面了。
还有一个古床展览,展出各个时代的各种床,总想着在南粤这种湿热之地,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古人睡在这么封闭的床里,会不会太热。
“碧江江水浸烟霞,春树浓阴一万家。最是去乡游子少,野塘绿竹半生涯。”苏鹤的《碧江廿四咏》让人对昔日的碧江浮想翩翩,曾经的碧江是十分繁盛之地,据《顺德县志》记载,碧江至少曾出过22名进士和106名举人,其中有苏葵、苏珥、梁若衡、苏丕文、苏吉臣等著名学者和仕宦名人;全村仅苏赵两姓的祠堂在抗日战争前就超过200座。清代中叶,碧江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造纸业基地,形成了三圩六市。到了清末,这里又紧随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进行粮食加工,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谷埠”,成为亦官亦商亦儒的发达的地方。
商业经济的萌发和繁荣,造就了碧江的富裕,滋生了金楼这样的杰作。只可惜时至今日,我们已无从寻觅碧江“三圩六市”的繁闹,“谷埠”的荣耀,200祠堂的壮丽也只能从一座残存的金楼中探究。幸好,碧江还有一座金楼,可以贮存诺大的明王朝、清王朝留在这个地方的遗书,也给我们留下了金屋藏娇,红袖添香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