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药治疗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筋瘤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一种病变。

【病因病机】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或经久站立工作、经常负重及妊娠等因素,使得血壅于下,筋脉扩张充盈;或因劳累之后,血脉充盈,再涉水淋雨,寒湿侵袭,瘀血阻络。也可因肝火亢盛,血涸筋脉失养所致。
【针刺治疗】
1.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舒筋散结。
2.取穴
①阿是穴(即凸起静脉处)。②血海。
3.刺法
①选中粗火针,以散刺法。在患肢找较大的曲张的血管,常规消毒,再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准确地刺入血管中,随针拔出即有紫黑色血液顺针孔流出,无需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血变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②毫针刺血海,进针后捻转或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典型病例】
病例1:马某,女,30岁。
主诉:两小腿静脉曲张6年。
现病史:两小腿静脉曲张6年,静脉隆起,颜色青紫,发痒、发胀,走路易疲劳。
望诊:面色正常,舌苔白。
切诊:脉滑。
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辨证:气滞血瘀,经脉不畅。
治则: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取穴:阿是穴、血海。
刺法:以火针缓刺法,刺破静脉凸起处,放出少量血液,待恶血出净,其血自止;血海毫针刺法。
该患者共治疗15次,肤色完全正常。
病例2:王某,女,27岁。
主诉:双下肢憋困不适5年。
现病史:双下肢憋困不适5年,久站腿困,小腿发热、发胀,右腿明显。饮食、二便和月经均正常。
查体:双下肢静脉曲张,右小腿尤甚,状如蚯蚓。
望诊:面色正常,舌苔薄白。切诊:脉细滑。
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治疗:方法同上,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后,已基本如常,无不适症状。
【按语】
明代《外科正宗》对其有详细描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净,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畅通血脉,临床效果颇佳。由于火针是一种有形无迹的热力,对于因寒湿之邪侵袭经络,引起筋挛血瘀的筋瘤,用之可以祛散寒湿之邪,使脉络调和,疼痛缓解;火针还有通经活络、散瘀消肿、生肌敛疮、祛腐排脓的功用。通过中粗火针散刺外露的较大的血管,使其瘀血随针外出,起到了三棱针放血的作用,在此还有祛瘀生新之意。用血海可养血活血,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有慢性溃疡及慢性湿疹者,可使疮口周围瘀积的气血得以消散,加速血液流通,增强病灶周围的营养,促进组织的再生,达到祛腐排脓、祛瘀生新的目的,故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在周围血管中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者、怀孕妇女、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动者,多见于下肢小腿。下肢静脉曲张的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长时间站立的人群中,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性,较常人增加60%。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血液倒流性和回流障碍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而不能制血液倒流;后者则为静脉回流通道受阻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浅静脉的曲张,其次为患肢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肤的营养障碍性病变,包括皮肤抓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西医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亦可配合药物治疗或硬化剂注射疗法,但术后静脉曲张的复发率在20%~30%之间。中医对本病早有认知,在治疗发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文献记载

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筋瘤”、“臁疮”等范畴。“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方可得愈。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有着独特的见解,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及各学者们的不断研究进步,目前对认为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机有:①气虚血瘀证:钱爱云等认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故弯曲成团。奚九一等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肌肉泵功能减退有密切联系,与中医“气虚下陷”的理论不谋而合。胡人匡等认为久立久行必伤及肝肾,肾气亏虚,推动无力,则瘀血阻滞。蔡炳勤等结合中医体质学说,阐述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源头在气虚,病因多是由于久站或持重受力,劳则气耗,损伤正气。②湿热下注证:周黎仁等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所致。刘显峰等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多因湿热、热毒之邪侵袭机体,阻于脉络,湿瘀互结,郁而化热,导致热盛肉腐。③寒凝血证瘀: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史默怡等认为本病以寒湿瘀结、气血凝滞为标。④肝火亢盛证:《医宗金鉴》曰:“夫肝统筋,怒气动肝,则火盛血燥,致生筋瘤。”阐明了筋瘤乃可由肝火所致。

辨证论治

l.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为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皮肤张力轻;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蔡炳勤等创用“玉屏风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治法上以补气为主,兼顾化癖祛湿、化痰消瘤。崔文学等以益气升提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佐以活血化瘀中药,并配合合适的功能锻炼,既可以增加肌肉的张力,也可以改善静脉瓣膜的功能,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钱爱云等治法上以益气通络活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张苍等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水肿,在利水消肿的同时,更应注重补益脾肾之气,以防己茯苓汤合当归芍药散基本方。程宇星等治疗上补气行气,活血化瘀,运用八珍汤加减治疗静脉曲张点式小切口术后患者,并与头孢类抗生素组对照表明,八珍汤有利于术后患肢的疼痛、肿胀的早期恢复。王凤莲等治以益气行水,活血利湿为主,可改善静脉瓣膜功能、静脉管壁弹性,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起效快,作用持久。张晖等自拟方愈疡汤治疗下肢曲张静脉抽剥术后患者,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为主,用纱布浸药剂后覆盖于溃疡处,有较好的燥湿收敛之效,可消炎消肿,改善局部微血管通透性,促进溃疡愈合。

2.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奚九一等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并发症统一概括为“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并总结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其中对于湿热之邪引起的静脉曲张伴慢性湿疹、郁血性皮炎、紫癜性皮炎、郁血性溃疡(臁疮)、淋巴肿,治以清利湿热为主。孟素云等治法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以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严重溃疡者结合甘黄膏外敷,并保持疮面的清洁。段保亮等同样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自拟解毒活血汤外治下肢静脉曲张,该方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清洁创面,抗菌消炎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陈友龙等以三妙散加味煎汤湿敷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该方清热燥湿、活血解毒,能有效的抑制细菌生长,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效果甚佳。

3.寒凝瘀阻证

主要证候为瘤色紫暗,喜暖恶寒,下肢轻度肿胀酸痛;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史默怡以温经通脉、散寒通络、活血祛瘀生新为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用当归四逆汤加鹿角片,服药期间亦可配合针灸、放血疗法活血止痛,祛瘀生新。廖奕歆等以温经散寒,祛瘀通络之法治疗寒凝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上自拟桂辛红花汤为基础方。

4.肝火亢盛证

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杨华等以清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法上清肝解郁、健脾渗湿,方用清肝解郁渗湿散化裁。

5.营卫失和证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挛急,或伴下肢坠胀,水肿,舌淡紫,苔淡白,脉浮涩。吴振成等采用桂枝汤加减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用桂枝汤加减,本方应用之妙在于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重用赤芍和白芍,并加入活血化瘀,理气通阳,祛痰散结之品。诸药组合,调和营卫,宣通阳气,营血归经,肢节营荣。

小结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病程较长,甚则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成为当前临床的疑难杂症之一。西医治疗以手术为主,中医治疗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调理有着显著地疗效,有利于疼痛的好转,肿胀的消失,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中西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率。但临床上没有统一标准的中医辨证诊疗体系,如何规范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发挥中西结合的最大优势。仍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经方加减治疗静脉曲张型腿疼

作者/王彦权

郝某,女,81岁,左小腿静脉曲张数年,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半月,来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疼痛剧烈,症见膝盖内下方有一直径约3公分大小血管隆起,拒按,小腿内后侧有多处蚯蚓状静脉曲张,小腿及足踝部水肿,局部颜色变暗,有困、重、怕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处方:麻黄8g,附子12g,细辛8g,白芍40g,甘草10g,当归12g,丹参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服药一周诸症大轻,已能独立行走。守方月余疼痛及膝盖下血管隆起消失,小腿内后侧蚯蚓状静脉曲张基本痊愈。

按语: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小腿,单侧出现或双侧均有,常见表现有蚯蚓样血管突起,伴有局部稍大团状血管隆起,颜色变暗,有疼痛、困重、怕冷感。此病多由于热天腿趟冰水,或卧冰地休息,或天冷衣着单薄,或年龄大,阳虚体质,复感外寒引起,总之“局部受寒,寒凝血瘀'是此病的主要病机。

此方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麻附辛三味是温通药中之猛将,麻黄温中兼散(寒邪),又可利水(有水肿),附子为温阳第一要药,为活血提供动力支持,并可散寒止疼,细辛味辛,有走窜之性,通络之力,无药能敌,三药共奏温(阳)、通(阳),散(寒),利(水),助活(血)之功,故为君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疼治标,并可酸甘化阴,防麻附辛燥热伤津,为臣药;归、丹、鸡、桃、红养血活血以佐助;牛膝引药到下肢,并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用,为使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活血、养血、利水、通络、止疼之功,因方对其证,故疗效自佳!

有成方,无成病,临证如病有变化,或兼证不同,或体质差异等变化时,此方可大胆变化加减,我想告诉您的只是一种治病思路而已,而并非一个妙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