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 顺从的逆思维
跟一个同事聊天。
很自然的聊到了孩子,她说,周六回家时,女儿突然对她说:“妈妈,你看,我们班有的同学在家那待遇可叫一个好。回家吃饭时,饭端好,筷子摆好,啥啥都服务到位。就连吃核桃都是她妈妈剥好后送到嘴里,她就只负责张嘴吃就行,我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呢?”
我问同事,你怎么回答的啊?
同事不假思索的回答。她对女儿说,这样不行,你也不小了(县城初一),不能什么事都让我帮你做。你看你也长大了,爸爸妈妈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何况,你也知道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你不能让我一直跟着你吧?
我想同事的这段说教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个中理由不必多说,为人父母的都懂,特别是孩子稍微大一点的。
可是,我对这样的回答却不赞同。
我跟同事交流说,其实你可以换个思路,换种方法对待她,对待这件事。
同事满脸疑惑的看着我。
你可以抓住孩子的某些特殊话跟她交流,我说。你看,孩子要特殊待遇,想要你也能把核桃剥好放到她的嘴里,这个要求无可厚非,因为她有比照。你可以问孩子,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只张嘴吃这样的待遇和照顾?孩子如果回答了,你可以顺着她的思路走,如果不回答你可以告诉她,特殊待遇需要特殊人。那就是坐在轮椅上或者躺在床上四肢活动不便的人才需要特殊对待。你可以对孩子说,现在(周六)或者周日我们可以来做一次,可以让你享受一下,也有这样的待遇。从早晨起床开始你就躺着或坐着不动(模仿),我来给你洗脸,刷牙,喂饭(送到嘴边),把核桃剥好放你嘴里,把水果切好放你嘴里,就连大小便你都不用自己到卫生间,我拿个盆来帮你解决,你就负责躺在,坐着,来个亲身体验,行不行?
我的话还没说完,同事已经笑的前仰后翻了。同事说,如果这样的话,恐怕她(她的女儿)连一个小时都坐不住就不行了。我说,那就对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啊!我想如果你真的这么我做了,你的女儿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再也不会向你提类似的要求了。
同事似乎认可了我的想法和做法。
是啊,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问题(事情)时都会随着对方的思想,跟着对方的话继续思考,继续做事。哪怕是跟孩子一起也是这样。
殊不知,我们这么做,是误入了他人(孩子)设置好的前提,以他人的话和遇到的事作为基础,接着做事。就像孙悟空画的那个圈,把我们圈外里面,我们考虑问题,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圈子里,就像同事遇到的跟孩子的对话,即使你苦口婆心的说了很多道理,就算孩子自己也懂得你说的道理,但是她不会对你说的,做的感到满意,因为,在她的思想里,在她设置的前提下,只有你完全按照她的意愿去做事她才会认可,如果有一丁点没达到她的要求,她甚至还会说出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话。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想想,换个角度去做事,先把自己拎出别人设置好的前提外,站在设置好的圈子外考虑问题,做事,效果或许会不一样。就像我说的这种做法,顺着孩子的思路往下走,但是不按照她设置好的“线路”走,不往她挖好的“坑”里跳,抓住话语中的关键词语,语句,乾坤大挪移似的让她转到我的观点上来,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她体验,感悟。我想,这样孩子会感触很深,也能从亲身的体验中习得要学的知识,懂得该懂的道理。
作为教育者工作者的我们有时更需要多一点思考。教育孩子是件大事,是一辈子的大事。如果方法出了问题,那将会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事,还需孩子自己做。我们家长要做好引导,毕竟孩子还有很多不懂的,不知道的,不理解的。有时,换类思维,换个思路,换种方式,效果不一定不好。要知道,已经尝试过数次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已经不能再用了,否则,就变成了一个连续在一个坑里栽过多次的“啥冒”。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