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模型收集爱好者,做一个模型建构者
我们说模型是外部世界的缩影,包含外部世界的关键特征,了解一个东西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心智模型。
那么认识世界就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就是做一个模型收集者,收集尽量多的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模型,以量取胜。这是当前知识付费主要做的事。
他们鼓励你学习各行各业的模型,在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调用相关模型来应对具体情境。这条路线就像上学时的题海战术,当你做了大量的题后,考试时就有更多的机会碰到自己做过的题,就能得高分。
学校考试题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也就是说题目有清晰的起点和终点,有明确的边界,我们要做的只是寻找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解法)。
这类问题的解答只需两步,第一步是将用文字符号叙述的问题转化成模型,第二步是应用掌握的算法,从起点走到终点(获得答案)。
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很少有良好的结构,大部分都是劣构问题,甚至没有结构。比如写一篇新产品的推广文案,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与问题拟合的模型可用。
劣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定义,自己建构一个匹配的模型来解决。这就是第二条路径,认知建模的思路。
认知建模就是深刻理解底层的基本模型,掌握常用推理方式。在具体情境中,调用基础模型构建一个匹配问题的认知模型。
用搭积木来类比。第一种就是练习搭建各种形状,记住搭各种形状的方法。第二种思路则是,理解每个积木块的属性,思考与其他积木块拼接的多种方式。
如果要搭建的积木组合是以前练习过的,因为第一种有现成的方案,能快速完成。如果要发挥创造力,搭以前没见过的积木组合,第一种可能束手无策,而第二种理解了基本结构,掌握了拼接方式,就能发挥想象力实现。
两条路线对应的战术可以总结成:
题海战术法
认知建模法
「题海战术法」不需要太动脑筋,只需要多练多记。但在环境变化,知识衰变很快的时代,效果越来越差;「认知建模法」初期需要较多的脑力付出,但更容易走通。首先,基于模型的推理方式很有限,常见的就下面几种:
溯因,用于完善或扩展模型,通常由嵌入模型的语义框架引导。
演绎,从模型中提取子结构。
归纳,匹配经验的模型。
类比,解释或比较模型。
隐喻,将结构注入模型。
综合,建立一个模型,可以通过类比或混合其他模型。
分析,在模型中描述或阐述隐含的结构。
其次,基本模型也有限,稳定的模型是从常识出发,基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生成的,不可简化的认知结构,比如(源-路径-目标)隐喻,容器隐喻等。
两种路径各有用途,当你有一个问题很紧急,需要立即解决时,借鉴现成的模型,模仿别人是高效的方式。如果长远考虑,想理解世界,并建立一个稳定的认知体系,第二种要更有效。
第一条路已经有很多人走了,我们在学校读书,热门的知识付费都是这条路,更关注知识本身。第二条路走的人不多,因为起步需要付出更多脑力,但会越走越轻松。
我在探索第二条路径。因为它有复利效应,随着你对基本模型,核心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你就很容易看清事物的本性,不被造出来的新概念,表面现象迷惑。
比如互联网企业流行的「中台」概念。所谓「中台」,就是将常用功能标准化,封装成模块,方便更灵活,更低成本的复用。
模块化也不是基本概念,更底层的则是分工,模块化的目的是对劳力、智力分工。
第二条路径更关注过程,通过持续打磨基本概念,基本模型。这些基本知识就能一当十,以一顶百,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己。
认知建模也学习新模型,但新模型更多的目的是滋养基本概念,训练基本模型,对基本模型建立底层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