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提炼:构建你的智慧之库,创造基石
不久前,如果你识字,会阅读,知道很多东西,你有巨大的优势。今天,世界已经改变,通晓多少事已不重要,只要一部手机,你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
明确哪些信息对我们有用,可以用它来干什么?
如何将收集到的碎片数据转化成有用的信息?
怎样将有用的信息转化成知识,最终使用知识,创造知识?
以终为始,我们从最终目的出发逆向思考,所谓「创造」,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于是一个创造过程可分两步:
Step1:收集足够数量的元素;
Step2:为元素建立新的连接。
创造,产生新的想法也是人工智能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搜索引擎已经有了巨大数量的元素,面临的挑战跟我们一样,怎样给元素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你需要一个智慧之库,创造基石
谷歌在2012年提出了知识图谱的概念——把不同种类的信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关系网络。
这个网络提供了从「关系」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可能转变成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未来智能机器的「智慧之库,机器之心」。
对于今天的我们,不是知道的太少,而是理解的太浅。毫无关联的离散信息,知道再多也没用,只有从关系出发,理解深层规律,明确背后的原理,才能提出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打造竞争力。
知识真正的特点,不是量的扩张,而是它背后网络的复杂性和丰富度(吴伯凡语)。我们想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必须依靠一个丰富的知识网络,一个复杂的知识库。
很多人都有构建知识库的想法,并付诸过实践。我曾经尝试过多种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大纲清单等,效果都不好,最后回到了笔记软件,能基本满足知识库的需要。
笔记软件有很多优势,比如方便的收集功能,支持多种媒体格式,内嵌思维导图,云同步等。
「外脑系统」的成果就是要构建一张独特的个人知识网,并不断充实和更新,变成我们的智慧之库,创造基石。
具体怎样做呢?继续向机器学习取经,机器是怎样构建知识图谱的呢?
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是从原始数据出发,采用一系列自动或半自动的技术手段,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知识要素,并将其存入知识库的过程。
这是一个迭代更新的过程,每一轮迭代包含3个阶段:
信息抽取
知识融合
知识加工
每轮有3个阶段,这与我们学习知识很像,比如读一本书,先全文阅读,找出重点(信息抽取),然后做读书笔记(知识融合),最后创作出新知识(知识加工)。
这是一个自然的,由面到点的提炼过程,我们只留下最核心的元素。而调用知识是一个逆向过程。我们需要一个知识点,先想到了关键词,再浏览所在段落有没有需要的内容,最后才是全文阅读。
一个高效的信息提取方法,既要对信息压缩,以节省空间(减少记忆负担),方便查找,又要保证能够理解,不能压缩成无意义的符号。我们需要在易发现和可理解间找一个平衡。
分层提炼就是对重要内容压缩,提炼,放入知识库的一套流程。我们的原料是知识素材,而提炼后产出的是更容易使用,容易提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易发现的格式
很多人都用笔记软件,也有收集的习惯,但却很少组织整理,日积月累后,笔记软件成为一个数据黑洞。
以前的内容明明有印象,并存到笔记中,但想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还不如公共搜索来的方便。记录的有价值的想法也被淹没在黑洞中。
分层提炼技术共5层,并不需要你一次完成全部工作,你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每次给笔记增加一点价值,让未来的你更容易发现和使用。
什么样的格式容易发现呢?下面是从认知原理出发的规则和建议:
1.我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扫描
在看东西时,我们都在执行一项任务,即只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不会逐字逐行的浏览全部文本,我们在寻读——寻找式阅读。一个易读的文章排版格式,应是:
多用标题;
保持段落简短;
尽量使用项目列表;
突出关键内容;比如使用加粗,高亮等。但不宜滥用,重点太多就没有了重点。
2.创建有效的视觉层次结构
有助于眼睛扫描,获得感兴趣内容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保证视觉层次结构清晰。并明确指出页面元素间的关系。
事情越重要,它就越突出
最重要的东西,要么很大,要么用独特的颜色显示。
逻辑相关的事物,视觉上也是相关的。
比如将它们分组在相同的标题下,或者具有相同的视觉样式 。
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首先要掌握的是原则,其次才是方法。
上面是易读性的一些基本原则。你对笔记格式的设计也可以从这些原则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提炼方法。
下面介绍的分层提炼技术,理论上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信息,这里我们就以文本来举例。
分层提炼
0层:原始素材
源文件,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初始素材,比如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张图片。提炼知识就像从沙里捡金子,0层就是未经开采的沙子。
1层:摘录
首次开发需要挑出可能含金子的沙。摘录引起你共鸣,情感波动的任何东西。它们往往是你感受到重要的内容。你要的是个人化的知识库,而不是标准的公共知识。这些摘录可以是:
从PDF复制出来的一段文本
书中拍下的一张图片
微信中的聊天内容
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kindle 上划线的重点
公众号文章的一段话
……
总之,没有具体标准,不要用理性分析,不要思考,凡是让你有情感触动,发生共鸣的一切,用直觉判断你认为重要的,有趣的,有用的任何信息点。
当你有「这太酷了」,「说的太棒了」的感觉时,就立即录入笔记本。还要摘录那些反常识,动摇你已有认知的内容,它们往往是开始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有些人喜欢保存全文,数字笔记一键保存非常方便,但如果以后不再提炼总结,这个短暂的触动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改变。
不是说笔记软件不能保存全文,你可以开辟一个专用文件夹,收集未经任何处理的原始素材(沙子),等以后再提炼。
如果你用的是印象笔记,建议取消智能归档功能,智能归档进你的资料文件夹后,你可能永远不会再碰它了。
我建议人工归档,即使在原文标题中删除无用的虚词,或者添加一个关键词,也很有价值,会留下一些印象,让你以后能想起并找到这个知识。
全文3000字的公众号文章,摘录出几百字有用的内容就算是有质量了。比如昨天我看到刘润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将知识用酒来类比,感觉很棒,于是就摘录了下面内容:
2层:划重点
前一步只是挑选可能含金的沙子,这一层才真正开始提炼。对摘录的笔记划重点,我采取了对文字加粗。至于加粗什么,也没有标准,我通常会加粗关键字,定义,结论,主旨句以及任何我想再回头看一遍的内容。
我们每天接触大量信息,一些能立即用于工作,一些将来可能有用。加粗标重点后,不但促进了理解,方便当下使用,也为下次提取添加了路标,一份付出,双倍收获。
下面是我对摘录部分的加粗:
3层:高亮核心
到第3层,我们继续提炼,重读加粗的部分,并高亮出最好的。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比如关键概念,专业术语,公式,定义中的核心词等。到这一层,我们已经开始复习了。
4层:融合
经过前面3层阅读,或许已经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但全是别人的东西,我会尝试在笔记顶部列出要点,并加入自己的想法。
信息能到这一层,表明我们认为它很有价值,以后提取调用的可能性很大。为了方便快速定位,融合后的内容最好以项目列表或者1,2,3,4这样的数字列举方式。
列表,或者说清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分块(分条目)提取。如果保存的是段落形式,不但难找,还必须整块调用,为将来使用增加了阻力。
5层:创造
对极少的一部分强烈引起共鸣的笔记,我们希望内化,成为自己的思维或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在前4层的基础上,尝试关联其他知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加工成更有价值的内容。它们可能是一篇文章,一张PPT图片,或者朋友圈,知识星球的一个分享。
对原始素材分层提炼后,既促进了理解,还标注了重点,我们在每一层的努力都给信息增加一点价值。我们没有做重复工作,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你的付出,因为你让知识更容易的发现和使用。这是一个有趣的经历。
很多人学表达,学写作,很看重技巧,但技巧须建立在素材之上,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想法,再好的技巧也无处施展。
而通过提炼笔记,就能解决无米下锅的困境,当你在一个领域积累了1000份高质量的笔记后,你就能写出言之有物,论证有力的文章。
小结
分层提炼的方法并不新奇,你或许已经有意无意的这样做。我们每天接触大量信息,不是所有知识都值得这样提炼。以我的经验,到第5层的连1%都不到。
分层提炼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停止,不需要完成全部5个步骤,每次都会往前推进一点。
流程化的知识处理方式,既促进了理解,还让有价值的内容容易识别和提取。
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但你遇到它的时机经常是错的。
你正在看一篇时间管理文章,可能只到两年后,你当了部门主管,工作量大到你无法应付时,才会配上用场。
你偶遇了一个讲在线营销的文章,而你的产品还没开发好,等6个月后你开始推广时,才会使用文章中教的方法。
你在周末学习精益创业视频,但只到明年自己创业时,它们才能有用武之地。
你希望今天学到的知识,能在关键时刻帮到你。但你的大脑容量有限,你不可能将它们全部装在大脑里。
你必须将它们提炼压缩,保存在一个可靠的外部存储器中(见前文的PARA文档系统),并在需要时快速调用。
筛选总会有风险,你可能担心扔掉有用的信息,而我们是在同一个笔记中标注,并没有删除原始信息。
如果有必要,你马上能回溯到信息最初背景中,分层提炼不需要你做艰难的割舍,它给你一张多层安全网,你可以放心大胆的探索。
这也是在不确定环境下,让信息更有价值的方法,将你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标注出来,以让未来的自己能够发现,并且理解和使用它们。
21世纪是知识时代,知识不仅可以提升生产力,知识本身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并丰富知识库,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当你在一个领域拉起一张深层的网络后,这个丰富的知识网络会成为你的核竞争力。
最后,欢迎加入知识星球,一起构建知识库。
双十一,发几张立减券,优惠后是我的星球历史最低价,进入后在你可以:
获得珍贵的资料
加入外脑系统微信群
以后项目的特别优惠
前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