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至人无巧术,至行无他途

一、

至人无巧术,至行无他途。

真正的智者并不会执着于特立独行的手段之中,而最好的生活也只是存在于平淡之内。

因为刺激新奇的事情不能长久,只有淡然平常才能持续下去,任何刻意的行为都背离了事物本身的作用,就像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理一样,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顺应自然本质的状态上才能持续得更久,而背离本真的事物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过度卖弄罢了。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意思就是说:踮起脚跟用脚尖走路是站不牢靠的,而大跨步前行也是走不远的。

踮起脚跟用脚尖走路,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脚尖不堪重负,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在不堪重负下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脚尖的存在并没有问题,问题则在于,人的思想往往会使自己的行为违背事物规则,而那些特立独行的巧术和新奇古怪的思想,就像企图用脚尖走路的行为一样,难以持续长远。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老子才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其意是说:最笔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人好像有些笨拙,最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

目的就是让我们抛去那些特立独行的华丽手段,用淡然朴素的方式让事物保持本真,在不背离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客观规律发展,在使问题持续平衡的过程中,使事物保持长远稳定的发展。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一个人,这个人叫溪工。

魏文侯听多了就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你总夸奖溪工,他是不是给过你什么帮助?”

田子方就说:“他不过是我的邻居而已,但是他的言论值得我称赞。”

然后魏文侯又问他:“那你的老师是谁?”

田子方说:“是东郭顺子。”

魏文侯当时有一些惊讶地说:“那你为什么不夸赞你的老师呢?”

田子方就说:“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真性情,心境情绪宁静能包容万物,而且遇到外界人事背道而驰的时候,便严肃指出使其醒悟,对于这样真朴自然的老师,我一个学生能够用什么言语去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认为,他老师的行为完全合于道的质朴,甚至纯真到言语不足以称赞其品质,更不用说那些背离自然的故意作为了。

任何华丽的词汇都没有资格形容平和自然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更是来自于在平凡之中保留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事与物,显出的不凡本色。

不凡存在于平凡之中,而刻意则又背离平凡。

二、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意思就是说:烈酒、肥肉、辛辣、甘甜,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美味,而真正的美味就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神奇超群的人,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性完美的人,行为举止和普通人无异罢了。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谆芒要去东海游览的时候,恰巧在东海之滨碰到了苑风,苑风就向他请教关于圣人之治的高论。

谆忙就说:“官方政令措施的内容本身和实行的实际,都要适合时宜,选拔任用官员要人尽其才,彻底看清事情因果之后做所应当做的行为言论,都是圣人出自天性而自然发出的,天下百姓自然会受到感化,四方百姓没有不来投奔的,这便是圣人之志了。”

苑风又向他请教关于精神超脱的神人状态。

谆芒说:“精神超脱物外的神人乘驾光辉,不见形迹,这就叫做普照天下。抛却生命,穷尽物情,与天地共欢乐而无外物,这叫做混同玄合没有差异。”

我们可以把庄子的智慧理解为老子智慧的延伸,那些真正伟大的行为和生活并不是背离事物本性,也不是刻意保持特立独行的姿态,而是顺其性而成,存在于事物本质的规律上而不着痕迹。

而且在这世间,只有本身并不具备真实才能的人,才会企图通过外在的表象来伪装自己。正是因为他的内在空虚,所以总将精力执着于表象之中,而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本身没有才能时,才导致他总将行为过度执着于表象,而又在执着于表象的过程中,错失了沉淀和修养自身内在的机缘,正所谓起点错了,自然不会到达理想的终点。

所以若是返璞归真,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尽可能呈现出发自本性的自然状态,这样不是能营造一个更好的人生结果吗。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