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邱水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故事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故事
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邱水灵
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处理教科书,作为专家的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亦即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钟教授认为,通过“协同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经验效率的提高。协同学习其本质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它可以排斥个人主义竞争、走向集体主义学习——尊重差异、共同学习的互惠学习提供准备。显然,钟教授更提倡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群体活动。钟教授还在书中提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它是指“学生现在的水准同得到教师与伙伴的适当启发与帮助之后可能得到的水准之间的领域。”从这个概念来看,学生的学习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获得的,还有一种是“得到教师与伙伴的适当启发与帮助”之后获得的。综合而言,学生的学习,钟教授更看重的是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学习经验的取得和学习知识的构建更多应该从“教师与伙伴的适应启发与帮助”的角度去考虑。
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帮助,还是从伙伴的启发与帮助而言,其核心指向于学习是一种群体共同学习的概念,它更突出人与人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情景。这种形象的情景如果真能触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就可能产生一种知识形象化的效果。这种形象化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就是学生的学习故事。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帮助而获得的学习故事,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其中《论语》就是一部典型的记录学习故事的著作,其中价值笔者不言大家自喻。这也提醒现实中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成学习故事。笔者觉得学生生成学习故事的前提,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者,正如萧伯纳说的:“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是主动追求知识的儿童,而不是受制于知识的儿童。”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会知道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才会有目的地进行质疑与提问,在教师的点拔之下,才会深刻记得学习的过程,使抽象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形象记忆的故事。当然,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故事也与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一位善于激励学生的教师肯定会让学生记得更多的学习故事,这要求教师要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是经验的获得,主张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杜威的这种学习观念,其本质是重视学习故事的一种表现。它更强调的是学习的情景化,这种情景化其实是把抽象的知识埋藏在形象的情景中,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处理之中解决并获得了知识和学习的经验,从而也产生了学习的故事。当然,杜威并没有提出学习故事的概念,但其学习理念的本质也是这样的一种意思。这种形象的学习理念与抽象的建构主义理论显然更易于得到学生的认可。虽然我们知道,它并没有说是教师作用还是伙伴的作用,但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已达成,足以构成学习故事生成的前提。
通过“伙伴的启发与帮助”而产生的故事,历来不被重视。课堂上人们对学习关注的更多是授课内容的效果,而不会关注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多少让人深刻的学习故事。这涉及到课堂对学习者作为人的觉醒的问题,只有关注到学习是一种人的行为活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会被重视。现在聚焦来看,伙伴的启发与帮助,是一种平等的促进“最近发展区”发展的方式,它只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教师有时难以发现,所以一般不会被重视。其实现在的学习理论而言,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学习的方式,“STEM”课程这种综合学科的学习,也基本遵循这种学习方式,即是人在基本活动中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如果在指导学生践行这种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探究的过程写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故事,也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故事,是一种教学追求。需要教育者多留心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他们书写学习故事的平台,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或许会对教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