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心不可超过能力边界,勤奋的笨蛋闯大祸,团队前进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问题
今天早晨抽点时间我们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在后台留言里边筛选出来的,有人问在一个团队当中,什么样的人最可怕?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很有意思。
你看我在读历史的时候喜欢做一件事儿,就是把一些相似的人、相似的事儿,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大家以后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经过一对比一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前发现不到的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拿两段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进行一下对比,揭示一下这两段故事背后的深层规律。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马谡失街亭”,一个是“张辽大战逍遥津”,这两段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电影里有,电视剧里有,京剧里也有。咱们“平讲平说”也反反复复讲过好多回,我请大家关注两个细节:首先诸葛亮在安排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有提前安排部署的:他让马谡依山傍水,当道搭营,一定要采取守势,只要守住了,咱们北伐就大功告成了。同时请大家看看曹操委派张辽带李典、乐进镇守合肥,之前他也是有安排部署的,他留下的指令是:一旦孙权大军来了,让张辽带李典出城主动出击,而乐进守城,实际情况进展如何呢?
在马谡这一边,他到了街亭之后,看了看地形,分析了一下形势,马谡觉得孔明先生的部署太平淡无奇了,既没有闪光点,也没有创新点,跟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这些都不沾边,完全不能体现一个大将的才华和水平。所以马谡自作主张,决定舍水上山,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下不要紧,被张郃包围了,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北伐行动功败垂成。
我们再看张辽这一边,看过曹操的命令以后,诸将也很困惑,也表示不理解。敌人有10万大军,我们只有7000人,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动出击,那不是以卵击石吗?一旦被人包了饺子,开战就不利,一下子全线会崩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曹操的命令,他跟李典带800敢死队,趁着黎明前的夜色突袭敌营,在东吴部队立足未稳之际,把敌军杀了一个人仰马翻,一下子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增长了自己人的信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可以说这两次重要战役,两方面的统帅提前都是有充分考虑,有周密安排的。不过具体执行的大将,他的行为模式就不一样:马谡是自作聪明,而张辽是坚定执行。这两种行为背后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个深入的问题,一个团队要想持续发展,要想完成挑战性任务,就必须很好地解决一个深层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知识系统性的转化问题。
每一个团队在前进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战略性的问题都会形成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这些可以称作一个团队的系统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来自于决策班子,特别是来自于核心的一把手,一旦形成之后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它能不能转化成一线的行动?而且这种转化一定要保持系统性,要跟整个团队运作流程、运作方式相结合,并且一定要及时到位。在那边诸葛亮关于防守的系统知识没有转化成马谡的行动,而在这一边曹操关于防守的知识迅速的转化成了张辽的坚决行动,这样呢,两支队伍的战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在一支团队的高效运作当中,特别强调纪律性,强调忠诚感、责任感,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转化不会受到阻碍。为什么搞组织文化建设可以迅速提高团队战斗力?根本原因也在于这种纪律性、责任感、忠诚度,他能保证系统转化的顺利完成。一个团队当中什么样的人最可怕?就是那种自作聪明,水平有限但热情无限,上进心超过了能力边界的人,古往今来的经验都证明:一个懒惰的笨蛋,领导还能容忍;一个勤奋的笨蛋,真能把团队搞死。
一个人有上进心,有创新的积极性,这都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要点,就是上进心不可以超过能力的边界,这样才不会误人误己,才不会影响一个团队当中知识系统性转化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