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的“网红美食”没多久,昨天一个外卖小哥的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视频里,他经常会和粉丝分享餐饮界秘密,吐露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不过短短几句话,这些秘密却都将外卖商家最黑暗的一面彻底揭露,让人不寒而栗。在推崇养生的今天,很多人在工作累了的时候都会点一碗鸡汤补一下身子,这些鸡汤价格大都不菲。但是据外卖小哥所说,所谓的鸡汤根本就是用白开水兑开,然后放了几颗枸杞做点缀。黑心一点的,甚至连一点鸡汤都不放,只是在鸡油里加点味精和盐。别说营养了,喝多了甚至可能对健康都有问题。鱼香肉丝、土豆牛肉、红烧排骨......诱人的图片加上送蔬菜送饮料的优惠,每天都会吸引很多人点击下单。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你以为是厨师亲手制作的餐食,其实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做好。在只有自己人的厨房里,每收到一份订单,商家就会手脚麻利地掏出一个神秘物品。剪开倒在米饭上,然后用微波炉加热个3、4分钟,一份新鲜的外卖就已经做好了。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但是在外卖界,使用料理包却是商家们心知肚明的秘密。这些由工厂制作出来的料理包,口味网罗全国各地菜系,价格却十分低廉。每份有时候都不超过3块钱,而且大多可以保存18个月。有的外卖商家甚至都不会做饭,每天只要煮几锅米饭,配上料理包就能卖出几百份,挣得盆满钵满。因为使用了大量的佐料,食客很难察觉出料理包与正常炒菜的区别,商家也不可能傻到将自己的秘密全盘托出。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受到绝对侵犯的同时,最严重的问题也横在所有人的面前:这家店,在当地店算高销量网红,美团平台月售23455件,饿了么月售5560件。狭小的店面靠一块帘子分隔,前面是挤满骑手,不足10平米的前厅,负责接单和出餐,帘子后则是“餐食加工区”。 加工的流程并不复杂,按照订单从冰柜里拿出预制的菜肴包,放在沸水里加热好,倒在米饭上,打包完就可以交给骑手。这并不是孤例,在采访的四家门店里,有的门店完全依靠菜肴包进行销售,有的则是将现炒的菜品和菜肴包搭配使用。菜肴包会在外卖行业那么泛滥,离不开这个行业对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病态追求。淘宝上,商用预制菜肴包的价格在每包4-6元,销售的商家大多为调料品、冻品类相关企业。如果离开线上,到各个城市的调料品市场、冻品批发市场去和代理商接洽,这个价格还能更便宜。商家要拼命压缩成本,是因为在平台挤压下,外卖的利润空间太过微薄。不断上涨的房租、人工、菜价,是明面上看得到的成本,看不到的另一块巨大支出,是外卖平台的佣金。根据2020年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平台上八成以上商户佣金在10%-20%,如果没签独家协议,佣金比例更是高达22%-26%。固定的佣金抽成之外,平台还会要求商家贴补推广活动津贴,面对平台的要求,商家难以拒绝——不参与,就会在流量上落后。流量,是外卖商家赖以维生的根本,而出餐速度,则直接决定了外卖商家能否得到流量。按照美团的规则,出餐慢、漏餐、错餐等由非顾客原因导致的异常订单,一旦占总订单数的比例太高,商家就会遭遇降权,导致排名下滑,流量严重受损,订单量自然也会降低。 为了追求出餐速度,外卖商家有的引入炒菜机器人取代人力,有的自行制作预制菜品,提前把各种肉类炒至半熟,再根据订单进行加工,还有的,选择直接使用菜肴包。我们所了解到的普通个体小餐厅,一天两百多单就需要从早到晚洗菜、切菜、炒菜,而如果使用两分钟就可以出餐的菜肴包,只需要用蒸箱蒸好米饭就行。微波炉足够的前提下,只要米饭不断供,多少单都吃得下。系统困住的不止骑手,还有商家。在全行业互相踩踏,追求效率的浪潮里,落后的结果就是失去流量,失去收入,采用预制菜肴包,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商家的个人选择,而是这个行业的集体选择。在杭州太平门直街、中山中路分别开了两间小面店的陈进,就多次拒绝过上门推销的预制菜肴包代理商。普通食材在冰箱里的保鲜期也就两三天,而菜肴包的保质期,动辄半年到一年。换句话说,你吃的外卖,很可能是半年前就做好的。 根据陈进观察,菜肴包已经成为外卖行业内的主流,还有一些体量大的同行,几家联合起来建立了中央厨房,生产可以公用的菜肴包。在疫情催化下,中大型企业也开始入局菜肴包行业,菜肴包也从餐厅后厨,直接走到消费者面前。2020年2月,海底捞开始销售方便菜肴,3月眉州东坡开超市迷你店,到8月,西贝砸20亿卖贾国龙功夫菜,再到10月,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品牌集体上线零售产品。曾经躲躲藏藏的菜肴包,疫情压力下以所谓“家庭厨房”新增量的身份,光明正大走进大众眼前。在很少有人关注的地方,料理包的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按理说,只要操作过程合乎规范,那么口感虽然差了一些,料理包却也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对于追逐利益的人而言,“合乎规范”四个字是多么的天方夜谭。
有记者曾卧底采访一家专门制作料理包的食品公司,结果却看到了令人作呕的一幕,央视新闻都对此都进行了报道。
工作人员毫不忌讳地告诉记者,他们图便宜,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买了10几吨的肉。他们唯一的冷库最低温度还只有零下8度,连冰箱的标准都没达到,放在其中的原料很多都已经变质。即使如此,工作人员在通过简单去味之后,仍然会使用这些劣质的食材制作料理包。掉在地上的肉连清洗都不清洗,直接腌制;工作过程没人戴手套,还往原料里面注射添加剂;像泔水一样的肉馅,连工人都承认脏......他们加工好的鱼香肉丝,一斤只有5、6毛钱的成本,可是在市场上却能卖出10几块钱的价格。他们自称处于料理包行业的第一梯队,年销售额达2.2亿。在每个省都有代理商,日销量达到惊人的40万份,其中超过一半都是供给外卖。第一梯队尚且是这样的水平,这让我们又如何敢对料理包真正的放下心来呢?厂家与商家从中牟利,消费者却付出了金钱和健康的双重代价。有老板因为良心过不去,亲自举报自己投资六七十万的加盟店,隐瞒消费者使用料理包。在毫无底线攥取利益的大形势下,料理包在外卖行业越来越盛行。实际上,“菜肴包”并不是个新鲜事物,但是之前主要还是一些西餐厅采用这种方式,中央厨房加工好了,直接送到店里,加热后就端到前台。那么,对于中餐的这种“菜肴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从理论上说,中央厨房加工相比小厨房加工,在卫生上肯定是有优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理论,是建立在加工者愿意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之上。而对消费者来说,“菜肴包”属于深度加工产品,如果商家为了利润最大化,在原料上偷工减料,在卫生管理上不负责,那么“菜肴包”的菜品质量还是很让人担心的。之前网络就曝光了一家专门生产“菜肴包“的公司,视频中显示,该公司生产条件脏乱差,食品原料也不合格,却实现了”一天销量40万份,外卖超过50%,一个月华东地区销售额大概一千多万“的骄人战绩。
其次,是消费者的知情权。
关于“菜肴包”,还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消费者是否知道自己吃的是“菜肴包“。大部分消费者表示,商家并没有告知外卖是复热的,自己也一直以为外卖是新鲜制作的,使用菜肴包对于点餐者来说,具有欺骗性质。如果你明码标价,明确告知消费者这就是菜肴包加热的产品,销售如果还能一如既往火热,那才能说明菜肴包外卖真的有市场竞争力,这些外卖店大可以将此作为卖点。否则,挂羊头卖狗肉,欺骗顾客,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用户花钱买外卖,希望得到的是刚出锅的食物,而不是加热了的“罐头“。目前,我国对于食品行业的制成品是有一定监督的,对于餐饮店的食品安全也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外卖“菜肴包”这一块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是急需跟上的。因为餐饮行业的原材料采购是无法被完全监管的,进货的品质也就参差不齐,就算一家饭店再干净卫生,如果它进货的“菜肴包”出了质量问题,那么做出来的食品也是不合格的。所以,现在急需解决的是把传统饭店和外卖店的“菜肴包”的渠道监管起来,用谁家的“菜肴包”,那么谁就要被纳入监管,这样我们的外卖才能吃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