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猪头肉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卖猪头肉的小贩常来。他们身背椭圆形的红漆木柜,上面放着案板,柜内放猪脸子、猪耳朵、猪口条(舌头)、猪心、猪肝、猪肺、猪肚儿、猪尾巴等。因为这些东西虽上不了席面,但很好吃,而且价格比猪肉、排骨要便宜得多,所以就成了市井百姓、贩夫走卒的酒菜小吃了。百姓欢迎,生意就好,于是就有了专以熏制猪头肉、沿街叫卖为生的小贩了。

  他们清晨到批发市场买回新鲜的猪头,清洗干净,用刀劈开放入锅中,加入盐和作料,大火煮开,再改文火慢炖,待到七八成熟时捞出,把骨头、牙齿等杂物都细细剔除,然后涂上红曲,上架用炭火熏烤,烤到完全熟透撤火,放置通风处吹凉。猪头肉油亮透着红色,散发着阵阵熏香。小贩把它们切成大块,放入红漆木柜中,下胡同沿街叫卖。

  进胡同他们就吆喝“熏鱼儿来,炸面筋来哟!”——却从来不吆喝“卖猪头肉”,虽然他们也确实附带卖熏黄花鱼、熏鸡蛋、熏豆腐干儿,但从来没见过带卖面筋的。我想可能是因嫌弃猪头肉不是猪的正经部位,觉得这名称不雅吧?

  猪头肉除了可以当下酒的菜,最好的搭配是刚出锅的热火烧。火烧是用白发面烙成,两面微黄,从中间掀开,把切成片儿的猪头肉往里一夹,火烧的热气把猪头肉立刻焐软了,变得软糯可口,香味立马溢出,特别好吃。也可以夹在芝麻烧饼中。所以小贩的红漆木柜中也带着一些热火烧或芝麻烧饼,因为都在一个柜子里,猪头肉香软,烧饼温热,两者相夹,那真是绝配美味。一听见吆喝,街坊邻居出来买的人很多。

  老北京的街巷中少不了酒摊儿、酒馆儿。喝酒的人都要吃一些佐酒的小菜儿,猪头肉就是酒客的爱物之一。卖猪头肉的也是轻车熟路,专奔酒馆儿。他们把猪脸子、猪耳朵、口条都分成部位卖,当然耳朵和舌头要贵一些。把酒客要的部位切成薄片,用荷叶一包,主顾手托荷叶,转身就进酒馆儿滋润去了。

  我小时候住在西四牌楼附近,常到四牌楼东南角儿的德庆楼买酱猪头肉。酱猪头肉煮得十分烂软,味道醇厚浓郁,我觉得比熏猪头肉更好吃。它的肉皮呈亮亮的咖啡色,切成片,肥肉洁白,瘦肉淡红,三种颜色和谐,在对比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猪头肉是肥而不腻的,因为它里面还有一些半透明的肉筋,咀嚼时有润滑筋道的口感。切一盘猪头肉,用妈妈刚烙的烙饼一夹,肉皮和肥肉立马融化,用手托着赶紧吃,饼皮酥,肉软香,吃得满嘴流油。吃完再喝一碗小米粥溜缝儿,那真是我的最爱。

  猪头的各部位味道不同,但都非常好吃。酱猪舌肉质细嫩,没有肥油,也没有肉丝,只有肉香;酱猪脑从外观来看是浅酱色,切开看异常白嫩,十分细腻,入口不用牙嚼,只要用舌头一抿,立刻化开,老人们都喜欢这口儿。听大人说吃哪儿补哪儿,常吃猪脑可以提高智力,这当然是笑话了。

  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可称得上首屈一指,不用说鲁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大系列,就连这上不了台面的猪头都能做得色香味俱全,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卖个猪头肉,一年挣一百万,你相信吗?漯河人都知道的火烧夹肉。

    卖个猪头肉,一年挣一百万,你相信吗?漯河人都知道的火烧夹肉。

  • 吃猪头肉会变笨?想多了,不如担心变胖

    保德猪头肉 ZHU TOU ROU 如果动物界要投票选窦娥,猪一定有望当选. 你问为什么? 因为猪冤啊! 多年来,只要一说谁谁谁笨,猪都要被拉出来溜溜: 你怎么像猪一样啊? 你比猪还笨! 你是猪吗?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