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交大文管第二名:二战3个月,如何分配时间才能高分上岸?

作者|子卿学姐
成绩|2021年上海交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试第三、复试第三,总排名第二,目前拟录取状态。

三月阳春之际,在上交官网看见自己的综合成绩第二,现为拟录取状态。高考失意后一直在北方的一座宁静宜人的城市上学,我不是985、211的重点本科出身,只是在一所普普通通的二本学校潜心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客观因素,最终在大三决定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我本科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在寻找如何将自己的兴趣与自己的专业结合,直到今日,幸运的自己不仅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而且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了!今年的成绩概况如下:政治71、英语67、文化理论116、文化经济与政策134,初试第三,复试第三,最后综合第二。

虽然考研有一定的经验可寻,但是我总是更愿意相信,向内而生、日积月累方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质的飞跃,鸡汤的成功学很多,但是“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永远激励着我在学术的曼曼道路中上下求索。不问东西之后,坚守本心之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读书第三境也悄然而至!

因此,下文谈谈考研经历,我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考研实战经验,第二部分个人研路上的学习心得。

英语:我的英语谈不上好,今年考研67分,我学英语主要分为阅读、写作、词汇三部分,为了复试在平时也会偶尔练练听力和口语。英语阅读是语感的长期习得过程,我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读一些西方小说英文版,比如《简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大三的时候喜欢看看外刊,这里推荐两个公众号“每天一点外刊阅读”、“独霸上海的妖怪”。考研的时候用的是张剑英语真题、朱伟的《恋词7000》《题源报刊精品阅读100篇(泛读)》《题源报刊精品阅读30篇(精读)》,作文我买了杨凡达的作文课,即“2021年考研英语写作最后点题班”。

复试时候,今年上交线下复试,取消了听力单独考试和面试口语一起考察的。据了解往年线下会有听力考试,所以可以练一练近三年的六级英语听力真题,我平时会看看美剧、听听BBC广播,口语的话比较喜欢“开言英语”AAP。

 政治:平时我不背,到考前最后两个月开始全面背诵。市面上主要有:徐涛、肖秀荣、腿姐等。就个人经验而言,我喜欢徐涛,他的课更加有趣、框架更加适合考研。我是九月份才开始看政治的,平时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徐涛考研政治”,我个人认为看他就够了,前期每月他都有时政总结,中期会每天带着大家做真题,后期最精华的部分在于,他会有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的重点知识整理,非常详细非常有条理,同时最后一个月会带着大家背诵大题同时也把押题内容分享在公众号里,今年大题押的也很准。最后阶段,可以做做徐涛八套卷、背押题小黄书,行有余力可以做做肖四肖八。

关于时间安排我认为适合自己就好,能高效学习就好,我是今年九月份开始每天系统学习12小时,除了周末我会休息一天,看看闲书跑跑步练练自己喜欢的书法,也只有练书法时自己会通宵达旦,考研的时候基本不熬夜,基本是十点前睡,最迟也就晚上十一点就睡了。

从大学开始,我喜欢每年买一本日历,每天规划一下任务,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生活状态等等,毕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文化理论640:目前上交的参考书是,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和单世联教授的《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上、中、下)》。我是大三的时候看了单老师的文化大转型后,不仅十分喜欢这三本书,而且和自己想要的研究方向很有契合度,也就决定考上海交通大学了,之前还一直在读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在自己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之间摇摆不定。

个人认为单老师的三本书非常重要,我基本上是精读了三遍,第一遍自然是无功利式地阅读了,主要是了解书中自己没有接触到过的深厚的理论,第二遍是读完一章就会默背式地绘制自己思维导图,然后圈出与斯道雷书中共同的地方,第三遍边读边手动摘抄知识要点。斯道雷的那本我自己整理了电子笔记,同时还自己拓展阅读了多米尼克的《通俗文化理论》并把自己认为考试答题能用上的都融进笔记了。

最后就是不停地背诵自己整理的笔记,前前后后不下二十几遍。到最后的11月份,每周会自己模拟一下真题考试,大家也可以买木铎押题五套卷练练感觉,我主要是自己命题自己模拟,把历年真题也融进去练。

我个人记忆力比较弱,之前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只能不停地反复背诵,不过温故可知新,比如对一些理论的认识会更深入,对一些历史背景会更了解,简而言之就是雷蒙德威廉斯所言的“感知结构”会越来越清晰!

此外,我十分感谢自己考研路上,各位朋友的帮助,有自己学校的直系文管学姐、木铎的学姐学长、上交的同龄朋友等等,时常和他们交流一些与这些理论有关的热点现象,比如今年最后一题如何看待疫情后的线上消费,就是当时我们讨论过的内容,当时朋友就提到波德里亚等人的消费文化理论,所以也是比较幸运,平时思考过、讨论过答题时候就比较有思路。大家不妨在考研的时候也多与他人交流交流,毕竟协同效应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考研战线比较长的话,可以看看文化转型里单老师引用的书目,我之前会按图索骥地去读几本,比如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等理论书籍,《幻灭》《1984》等小说,毕竟我考研以兴趣为首则,所以偶尔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会停下来去看,也会按照人名整理了一份拓展自己专业知识的书单,比如罗兰巴特的书,《写作的零度》《神话修辞术》《s\z》《从作品到文本》分别在大转型的第468、479、797、479页出现,我自己感兴趣就会整理出来去看看这些书目。

当然我不建议大家都像我这样散慢,毕竟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文化理论要背东西实在太多,而且挺拗口难背的!

文化经济与政策877:目前今年上交的参考书是,大卫赫斯蒙德夫的《文化产业》、露丝陶斯的《文化经济学》、戴维思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海尔布伦的《艺术文化经济学》四本书。关于这四本书,后两本是在书目出来前,我自己大三在图书馆里看过一遍,所以九月份换书的时候也不慌张。每本书我都如上所言,手绘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凭感觉圈出自己认为的重点,比如成本病的概念、解决成本病的抵消方法等。

读这四本书最重要的就是将“家庭相似”的知识点连串起来,一定要灵活。举个例子,谈政府对文化的干预时候,脑海中需要快速浮现出《文化经济学》的第二章的框架、第七章的版权,《经济学与文化》的第八章文化政策框架,《艺术文化经济学》的第11章框架以及《文化产业》第五章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文化大转型》的第九章争议中的政府管理权限,此外零碎的一些理论也可以用上如拥挤理论、福利经济学的理念、次优理论等等。

由于本科我一直关注文化浪漫情怀和经济现实功利的冲突,所以在大二时候就自己阅读了一些经济学的书籍,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基础》。

同时,877这门课需要我们多关注一些热点时事,也是因为大三时候在“文化产业评论”公众号当过兼职编辑,所以对热点的关注比较有渠道,比如当时在主编和副主编的指导下自己整理过将近100个最相关最常用的文化产业网站和30个最相关的文化产业公众号。平时有空我就会有选择性地浏览一些,并直接在微信收藏功能里分类贴标签,不过有时候分类比较随性,标题会有重叠成分。

复试:如果初试时候不能自己整理笔记的,其实看看木铎学姐学长们整理的笔记也会有收获的。我复试的时候买了木铎的复试全程班,学姐们会帮你修改简历、分享一些复试经验、模拟面时候会指正一些存在的不足。木铎的学姐学长们都很负责,平时不懂的私聊他们,他们都会解答的!

我自己比较喜欢搞学术,所以大一的时候就喜欢泡在图书馆,喜欢到处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喜欢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比如:全国第二届文化产业夏令营、北大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文化沙龙。

除了看书之外,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运营的公众号等等。不得不承认是这些经历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在这几年的大学时光里,至少没有蹉跎岁月,收获了最真挚的友谊之时,也让自己的学术梦想发了芽。

我向来不喜妄自菲薄自己本科的出身,也明白自己与优秀人的差距,重要的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考上海交通大学,我不是一战成硕,第一次的时候自己才考了406分,与上交失之交臂,但不用将其看成失败,不妨冷静地分析原因,不妨如爱迪生说的那样“我只是走了一百步才发明了电灯”!

这次二战花了三个月时间,确实很幸运地成为了上交文管的学硕,但个人收获最多的还是,在研路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只是或早或晚,别气馁也别焦急!我知道今年还有人与当初的我一样选择了二战,在此我祝愿你们也可以,走两步,就到了上海交通大学!

人海茫茫,却也有许多同行于研路的人,我们并不孤单,望莫负相逢,诸君共勉,一群人方行地远。之于这份经验贴仅供参考,大家各取所需便好!

撰文 | 子卿学姐
编辑 | Deca学姐
策划 | 木铎团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