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之不解释
作者:一石头
我前两天在御武堂“走江湖”,因为过于张狂,吃了一个大大的“瘪”,所以做人真的一定要谦虚。
因为觉得自己泡茶的技术很牛了,而且在一些场合里好评如潮,就有了轻慢之心,然后在师父那里遇见了一位青年,他一来我就表现出自己很能,然后泡了一泡他做的熟普茶。
在他说出了他自己做的一些关于泡熟普的手法及理由之后,并说我泡的茶有些涩感的时候(我自己没喝出来,正有些不服气),我突然想起 “洗动润不动”,我在第一泡洗茶的时候并没有去大力翻动洗茶,而我的嘴又不太行(味觉一直比较迟钝),我就一个气球突然“瘪”了。(据说他刚成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评茶员,专业制茶十多年。估且不论泡茶技术如何,味觉一定是厉害的紧。)
后来我就想解释为什么没有泡好。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叶老师之后,并且再一次提出我的疑问:“如果我不解释一下,怎么跟人交流呢?场面会很冷啊~~”
“可能只有你会觉得场面冷吧。”叶老师说。
“这种时候不需要解释,只需要拿你的茶汤说话。泡的好自然不用说,泡的不好,你说多了也没有用,还不如用当下的时间,苦练基本功。因为,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同时,当你一旦要开始解释的时候,其实你内心知道自己是没有做到,难免就会带上情绪的色彩,有时就成为争论,这样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有时反而会加重事态的发展。所以苦练基本功,才是最重要的。”叶老师说。
然后我又提到了“接纳”和“包容”。叶老师增加了一个“(不)在意”。
“接纳”是接收吸纳,是一种求学的心态;“包容”是对方觉得你虽然有些缺点,但是因为觉得你对他而言是重要的,所以依然“包容”你。
但社会上大家对你的“包容”,更多的可能是“不在意”,因为你对其他人而言,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别人并不“在意”,所以“宽容”。
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需要感恩大家的这种“包容”,当我们把这些当成包容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生起“感恩心、慈悲心,更努力地去做好自己。”
继续延展“不解释”的话题。叶老师说有一次他泡了茶,一位小姑娘说“这杯茶这么水啊。”他什么话都没说,就走了。
显然那杯茶肯定是不水的(“浓非厚,淡非薄”)。假如当时跟小姑娘解释这些,一来她听不进去,二来情绪可能就会上来。所以,很多时候,当对方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时候,“解释”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与其“廉价”地苦口婆心,不如他在外头各种经(碰)历(壁)之后,认知和印象才会深刻。
但是得分场合,如同今天的这种教学场合,那老师必须得进入“祥林嫂”的状态,不仅要解释还要反复地说。直到学生能够get到。
“不解释”继续进行中。然后叶老师问:“我们习茶,修炼,修的是什么?”
“修'心’”,这个容易“但是'心’又是什么呢?'心念’?'心念’的'念’又是什么呢?'彼岸’又是什么?石头,你现在快乐吗?极乐世界快乐吗?如果你现在就很快乐的话,那你不就已经在'彼岸’了吗?”
“我觉得这种快乐还是比较粗浅,'彼岸’(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极致的。”
“那你证明给我看啊。”叶老师说。
“那得等我去过(极乐世界)才能知道啊。”
叶老师不再说话,把英子的泡了小二十泡的生普(2014小户赛)又出了一盖碗让我们喝。因为我刚喝了另一杯非常“相应”(各种口感非常丰富的茶汤),所以叶老师出的这一杯(已经是尾水了),虽然很透,也有香气及各种清晰的滋味,但是我觉得可能是之前那杯的影响,不好回答。然后英子一脸幸福的说:“叶老师的这杯茶,让整个上午圆满了,我的眼前云开雾散。”
我觉得跟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叶老师也不强求我喝明白,既然我存疑,那他就在工作室等,等我继续长进。彼时,他对我说了六个字,“你想要,随时有。”(我很想等到有一天,我也喝出了英子这样的感觉之后,再回头看看这篇回顾的。)
今天的茶品,我是有预谋的,因为觉得那天的普洱喝的有点明白了,所以,今天再来喝喝巩固一下。
一上午依次喝了:①无言,②小户赛(2014),③不知名生普(茶友寄的,我特别喜欢);④拈花(邦崴古树茶(生普))。
我觉得虽然我的味觉比较迟钝吧,但是我天生还是比较适合喝茶的。我喝一上午(哪怕是喝一天,只要是有人陪我喝着、分析着,那真是其乐无穷,自己目前水平尚差,一人喝不明白。)也不觉得灌个水饱的,哈哈哈。
今天上午叶老师说了一句极为振奋人心、令我信心大增的话,分享给和我一样苦恼于自己资质平平的茶友(其实这句话也适合于任何其他的学习场景)。这句话就是:
“所谓味觉迟钝,可能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没有找对点,真正的关注点没有找到(精力分散了);有人特别敏感,可能刚好就找对了点。”
所以,听话照说,关注当下,老师让你关注什么、做什么,先去做,多去做,多练习,慢慢地就敏感了!Oh yeh!
继续说喝茶的事儿。
今天在“味觉的审美”,增长的“阅历”是:
“(喝②小户赛(2014))茶汤入口可能一点也不让人惊艳(甚至非常平淡,平淡到你喝两口就觉得无感的那种),然后惊喜就是后头,喉头的甜,从舌中尖向舌两侧次第扩散开来的香、生津、回甘,徐徐铺展开来……每一泡都有这样的表现,又富有细微的变化。香气可能没有那么多种,但是充盈口腔。”
我自己的感觉,连喝几款生普之后,就是喝到二十多泡的时候,水已经很淡了,但是茶的那些香韵依然能清晰地呈现在已近于白水的茶汤中(但其实真正来一杯白水,滋味是完全不同的,这次加深了这种印象。)
(喝③不知名生普(茶友寄的),还是昨天晚上泡过的,今天继续泡的)真的好喝呀,香味层次丰富,汤的滋味丰富,香气和汤的融合很好,香气也是我喜欢的那种,我就是觉得这款茶“莫名地就特别喜欢”(沉浸在这种滋味里,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喝出叶老师把小户赛泡出的“心念即达”喝出来!)
(喝④拈花(邦崴古树茶(生普)),只此一饼,叶老师的心头好(之一),“聚”的感觉非常强烈,但是茶汤一入口,香气和滋味就迅速在口腔扩散开来,然后哗哗地生津,回甘也紧随其后,茶香是深长而丰富的花香,水细甜柔自是不必多说,并且一下子就下到胸腔。想来通透感也是足足的,只是我没有观察到而已。
另外,有几次喝茶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就升起了“我坐在山顶,看着山谷中云升起来,又被风的变化万千的画面。”
我于是问小年老师,如果普洱茶的一般特点都喝出来,那每一款不同的生普要喝什么呢?各自的特点吗?独特的香气及滋味?
小年说:“一开始会更多地关注在每一款茶的细节上,每一个细节都会单独地关注;当普洱茶共性的框架体系(主要还是在口感)建立起来以后,你再喝到不同的茶,你就会对比出相类似的茶,然后对这两款茶的细节你的味蕾的记忆都会加深。(适用于任何茶,整理到这里,我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我们要喝(岩茶)标准样了)。”
今天的训练,主要是味觉上的强化。当然叶老师因为一开始要讲“不解释”,让我快速地出汤好让大家既有茶喝,也让我在听讲的时候不分心,让我快出汤也是一种训练。真正泡茶,我现在倒是不着急了(要知道,以前只要一到工作室,除了上厕所,我几乎就会霸着茶椅不挪窝的那种),因为我发现在如茶,怎么着都是学,应该数项齐头并进,才有利于境界的提升,喝茶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师们泡的茶,会最好地呈现茶的特点。
当然最后,我也在泡茶的技术上又提升了一下。
我现在还是处在一个胶着状态:泡茶,只会流程化,找不到创作的感觉。“像欣赏一朵花、一棵树那样的,去赞美、去开心,放轻松一点,就那么去泡就行”,英子老师说。
然后她说,去年有一段时间老泡米砖(那么细的茶,非常仔细地去观察),然后找到了一些感觉,再泡其他的茶,发现都是一样的,有时你甚至不需要去关注茶叶、水,只是一种泡茶的感觉(境界啊~~~虽然仍需努力,但是熏陶一下也是好的,我得如此鼓励自己)。出汤和注水是一样的,你什么的方式(力度)注水,就是什么样的方式出汤,是一种连贯!如你大水流注白茶,出汤的时候也是酣畅淋漓的。
还有一个具体的技术指导是,类似生普、岩茶之类的,泡到后面,要让水从碗底升起把茶整体沁润一下再析出的时候,提壶注水的时候,就需要先往上往后拉蓄势,再向下向前压使水如同一只炒栗子的铲子往上浸润茶叶。
然后出现了一种意外情况。我烧了满满一大壶水让英子做示范,结果发现她也没有压下去。因为水太满、根本压不下去;但是可以达到那个效果,因为并不是水粗就是力度大,当水细的时候、低一点用那个“暗劲儿”一样可以达到刚才那种“向前向下压”的效果。其实如果是壶提的高高的,力其实是被卸了一些的。(这句不知理解错否?)
英子老师还说,精修班练习翻滚白茶,在实际中应用地比较少,但是一旦那都掌握了,刚才的这个其实更简单,而且用的会比较多。
心满意足地回来了,然后记下来了,感觉又进步了好多,很开心呢~~
2020.12.24(周四)
茶友正在阅读
《诗茶篇》
微信名:一如茶香
微信ID:yiruchancha
有浅析 有深读 有知识 有操作
有分享 有体验 有养生 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