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常州6

第十一章 勤王军平江守城 文天祥祭奠忠魂

八月的江南天气,白天依然烈日炎炎,空气沉闷燥热。勤王军奉旨调防平江,十天的急行军,一千余里路,日行百里,白天挥汗如雨,晚上野外宿营,且时有阵雨需躲避,到达平江城下,文天祥终于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对平江(今苏州市)很熟悉,他十分钦佩前朝名相范仲淹。范仲淹原籍平江府吴县,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任平江知府,在地方文化名人望族朱长文的支持下,建造了文庙。文天祥率五万勤王军在南门扎营,将中军帐设在文庙,居所在潮音禅寺(今为文山寺)。

平江古城是春秋时吴国称霸强盛时期大夫伍子胥所建,有八城门呈八卦状:阊门(又称破楚门)、姑苏门(后称胥门)、蟠门(又称盘门)、蛇门、缪门(又称娄门)、相门(干将门又称匠门)、巫门(又称平门)、望齐门(齐门)。伍子胥、孙武(孙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建造的平江城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城内七河纵贯南北,十四河横越东西,城内纵横二十条大街,其中卧龙街(今人民路)最为热闹。是全国古城中易守难攻的“铁城”。

文庙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焚,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州梁汝嘉重建,占地二百亩,房屋二百六十四间,宋时的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庙宇宏丽,气势磅礴,古树森森,围墙高耸,纪碑如林。南宋时刻四大石碑:《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幽深古朴,威严神圣。

文天祥、张世杰青年时都到过平江文庙,在重文抑武的宋代,文状元出身的文天祥自然喜欢在文庙这个地方处理军务。

文天祥率勤王军到达平江的消息传至晋陵县横林镇,护柩归葬父亲的夏士林得知后,即与殷坂村的周绮、周繐二兄弟联络。周绮、周繐原在赣州勤王军待命,因朝廷对文天祥无调前线抗敌的诏命,乘暂无战事回家乡一趟,正遇到姚訔、陈炤等率义军攻取常州,常州光复后,姚訔组织各县成立义军,支援常州抗元守城。周氏兄弟二人立即与姚訔联络。

姚訔、陈炤等得知夏士林、周氏兄弟从赣州文天祥组织的勤王军而来,十分高兴。知州衙门的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城东义军,由姚訔侄儿姚让任义军指挥,夏士林、周氏兄弟为城东义军首领。夏士林在夏家头村及周边村中组织义军三百人,周氏兄弟在殷坂、孟墅村组织义军三百人,指挥部设在夏家头村南关王庙内。

夏士林兄妹和周氏兄弟赶到平江,向文天祥报告了常州的抗元情况。文天祥听到常州义士光复常州,且义军组织也风生火起,甚感兴慰,但也为常州守城的朝廷兵力太少感到担忧。伯颜大军在镇江,进攻常州、平江是迟早的事,常州与平江相比更是前沿,如常州失守对平江的压力更大,唇亡齿寒。文天祥表示常州、平江两城要相互呼应支援。文天祥对士林兄妹、周氏兄弟说道:“你们参加勤王军在常州、平江都是一样,常州的困难更大,你们四人可在平江、常州二城之间行走联络。”吩咐文杰(字瑞生)去签书房取四块腰牌,紧急时可随时出入平江城。

军校入中军帐来报文大人:“江西吉安夏红菱小姐求见大人!”“传江西吉安夏红菱小姐进帐!”进入中军帐的是位年轻貌美女子,这位女子肌肤雪光萦绕,鼻梁高挺,微抿嘴唇。身着淡蓝色长裙,裙裾上绣着点点红梅,一头青丝绾成如意髻,斜插一支梅花白玉簪。大红披风,脚穿红色长筒皮靴,身背宝剑,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的江西吉水赶到平江。

此女子小名菱儿,江西吉水车桥人。宋枢密院使、宰相夏竦(谥英国公)后裔,与文天祥同邑。文天祥募军勤王,先到家乡吉水(今吉安县),随同去吉水募军的有夏士林,夏士林曾祖夏忠,宋明远将军,因不满朝廷中权奸专权,退隐晋陵县安尚乡夏家头村。其祖籍与江西吉水夏竦为同宗,与德兴县(饶州郡)夏氏也属同宗共祖,均是浙江会稽桂林系的分支。

勤王军留屯吉水时,因暂无战事,红菱向文天祥申请与吕氏姐弟回车桥老家,探望亲人。 今听到文天祥驻军平江城,急忙赶来归队。风云际会,平江城文庙勤王军中军帐又到一拨人来找文大人。为首者张镗,原籍四川绵竹,宋宰相张浚后裔。张浚子张栻(号南轩先生)到昆陵(常州古称)讲学,在城南书院撰写《多稼亭记》。杨时,字万里,号廷秀,又号诚斋,江西吉安人。理学鼻祖程氏两兄弟的著名弟子(程门立雪),城东书院创建人是周绮、周繐的曾祖周孚先、周恭先,他们将城东书院让给杨万里,后书院迁徙至无锡改名东林书院。杨万里在南宋理宗时任常州知府,在常州城东书院讲学十八年。宋宝佑四年(1256年),张栻玄孙张镗字政一,与文天祥同榜进士(文天祥为状元),授职朝奉郎。咸淳年间贾似道专权挂冠离职,迁徙至昆陵先祖张栻讲学处城南书院(今武进县礼嘉镇庙桥坂上的殷锡村)定居。①

张镗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又同是江西吉水理学家杨万里的弟子,交情非浅。这次到平江来见文天祥参加勤王军抗元救国。

文天祥听报张镗先生求见,喜出望外,急忙起身出帐迎接。张镗见文天祥出迎,急忙走上几步拱手抱拳作揖道:“文年兄甲胄在身,不必为自家兄弟行大礼出迎,愧煞小弟了。”

文天祥道:“你我同榜同年进士,同朝为官,又同为奸相贾似道贬官,志趣相投,我怎可托大,怠慢同年好友。”文天祥与张镗到大成殿东侧厢房坐定,相互感慨万千。张镗道:“那年我两二十余岁同榜举进士,你中状元在临安跨马游街的情景尚历历在目,皇上对你是何等器重,金殿御赐你名'文天祥宋之瑞’。

查阅史料,历代文人的荣耀你是第一名,同榜进士在后也跟着享受光宗耀祖的荣耀,也激励我们报效国家的抱负和志向。是祸国殃民的奸相贾似道把国家搞成这样,真是痛心疾首!”

文天祥道:“贾似道恶贯满盈,死在彰州木绵庵,罪有应得。”

张镗也不再回首痛心之事,他当年与文天祥都受贾似道排挤打击,被贬为庶民。因为他们都是主战派。张镗直截了当的谈及目前国家危亡之际如何救国之策。文天祥谈到朝中陈宜中、留梦炎这左、右二位丞相不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打击主战派,将张世杰、文天祥、李庭芝三位主战将领分开驻守,以致宋军兵力分散,各自为战。

文天祥道:“朝廷至今尚未给予我兵权,我凭“勤王诏”募军,却没权保卫京畿,调我出京到平江,我从国家大局出发,因为目前常州、平江是临安的最后屏障,战略军事地位重要。我在临安等待三个多月,朝廷不给勤王军兵权和诏名抗敌,再也等不下去了,所以我才带着勤王军到平江守城。

张镗被文天祥的忠于国家,忠于社稷的民族大义气节所感动,决定投笔从戎,到平江守城参加义军抗元救国。此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能指望朝廷扭转危局,只有民族大义,动员民众的力量救国,这是张镗到平江的最大收获。

文天祥率领勤王军众将及常州、江西等地前来的义军首领共八十余人,去桃花坞庆云亭。桃花坞是平江历史古迹,民族英雄岳飞题写亭额“庆云亭”三字,里人为纪念岳飞在庆云亭大殿内塑岳飞像祭祀。游人如织,香火鼎盛,百姓在战乱年代仍然前来上香,目的不言而喻,人们希望有岳飞一样的菩萨出来拯救国家,保卫黎民的平安。文天祥率领众将祭祀岳飞,是要众将接受一次岳飞直捣黄龙,尽忠报国的民族气节的教育,大敌当前,必须动员众将及民众增强力挽狂澜的信心。文天祥亲自上香,虔诚地跪拜三叩首,然后众将一一跪拜。

文天祥吩咐庙祝,拿来毛笔和砚墨,欣然在亭壁上题诗一首:

一片黄云万倾田,江南父老庆丰年。

(九月秋收季节将至,指田野一片金黄的稻谷)。

回文庙路上途经狮子林,江南园林之冠,文天祥这位诗人文学家,吩咐园林主人,备齐文房四宝,在宣纸上题狂草诗一首云:“净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瓶座。”表明天祥无心游览园中美景,以冰清高洁的梅花插入瓶座的心迹。  平江城西南三十里有灵岩山,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去世后葬在灵岩山南麓。文天祥为继续激励众部将的抗元信心,第二日率众将及义士数十骑,驰出南门,往灵岩,去晋谒祭拜韩世忠将军墓。③

灵岩山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山有巨石状似灵芝而得名,有昂首攀游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髻,仲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竖立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尾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猫、石鼠、蛤蟆石、飞鸽石。维妙维肖,逸趣横生。

绍兴年间,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在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于杭州寓所,时年六十三岁。十多年后,宋孝忠即位,为顺民意,不仅平反岳飞冤狱,也为韩世忠昭雪,追封韩世忠为“蕲王”谥号“忠武”,赐墓灵岩山麓,灵岩寺改为崇报寺,以示崇德报功之意。

文天祥众将一行,踏上韩世忠墓前半里长的神道,赫然见墓碑高耸三丈余的敕建《蕲王万字碑》,碑额镌刻宋孝忠御笔亲题“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墓”。碑文上是赵雄(瑞明殿大学士,后任右相)奉敕所撰,周必大(直学院侍讲,后任左相)书,共八十八行,每行一百五十字左右不等,共计约一万三千九百多字,后人称其为“万字碑”或“蕲王万字碑”,记载韩世忠生平事迹。碑文一万三千余字,墓碑之高堪称华夏第一碑。墓占地四亩,圆形墓冢,四周石筑为城,前有勾栏、台柱、台阶。

“蕲王万字碑”南,宋孝宗敕建祠庙,面阔三楹(量词,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间为一楹。),内有韩世忠塑像,香火极盛,与岳王庙双双名震吴越。

文天祥领众将跪拜后,文书朗读靳王碑文,韩世忠的忠诚爱国之心感动了众将,许多将校的眼圈都红了,特别周氏兄弟周繐名字改为思韩,轮到他跪拜时,号啕大哭,在韩墓前立下誓言:“誓与国土共存亡。”

常州籍的周氏兄妹和夏氏兄妹对岳飞、韩世忠特别敬仰。岳飞、韩世忠在常州抗金,民间流传许多故事,有的遗址尚存。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击鼓助威,险些捉住金兀术。围住金兀术四十八天的“黄天荡”,即常州府武进县北靠长江的地方。

女将吕娴及夏红菱各率领所部十余女兵,在梁红玉像前祭拜。建炎三年,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战功,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立下殊勋,诏封为安国夫人。建炎四年,在黄天荡击鼓抗金,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并肩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征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日遇伏遭金军围攻,伤重力尽落马而死,时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尸体送回,朝廷闻信吊唁。

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灵岩山下。

勤王军众将在韩祠壁上的石刻碑文中,见到韩世忠亲书诗词《临江仙》词:

冬日青山潇洒静,春来山暖花浓。

少年衰老与花同,富贵与贫穷。

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

劝君识取主人翁。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文天祥率部分将领晋谒岳飞和韩世忠,是抗元救国最有力的思想动员,激励了将士的抗元斗志,平江军民严阵以待,决死守城。下午未时,文天祥一行返回平江城,路过“沧浪亭”,前朝称“蕲王园”,是韩世忠居家花园,文天祥吩咐众将里面歇息喝茶,再回军营。

“沧浪亭”位于平江城南三元坊内,初春时节,未园门内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参差,复廊蜿蜒如带,廊中漏窗将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苍虬,沧浪亭隐在山顶上。从北门渡石桥入园,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高大可二人合抱。

众将在沧浪亭中喝茶,谈论韩世忠、梁红玉抗金故事。傍晚时分众将络续向文天祥告辞回军营,尹玉、麻士龙、夏士林、周氏兄弟、文杰、吕斌住沧浪亭侧厢房,另有厢房可住女眷,故此夏凤至、夏菱儿、吕娴及几位女兵均住沧浪亭,此处步行至文庙军营路程并不远。

晚餐在沧浪亭设宴二桌,文天祥通晓古今,知识渊博,向众人讲述:“沧浪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缭所建,后归苏舜钦。苏舜钦后人堆假山以亭名园。宋高宗南渡后,此园为韩世忠大将军所有,韩世忠曾封蕲王,故此园又称蕲王园。”

晚餐后,文天祥准备回桃花坞家中。文天祥在桃花坞择处安置家眷,毁家纾难时,文天祥将母亲和妻室儿女都安置在弟文壁家,而小妾黄氏哭着要跟随文天祥去军营服侍他的起居生活,不畏惧风险有多大,死也与文天祥死在一起,文天祥在欧阳夫人和颜氏的劝说下,同意黄氏随军。勤王军到达平江,文天祥不能带家眷住在军营,勤王军将校都不带家眷。桃花坞是好地方,文天祥找到一个闹中取静的房舍按置黄氏和她的丫环,二名家将护卫。时刻已近子时,在尹玉、麻士龙的劝说下,当晚住在沧浪亭。

也是合当有事,当夜子时,沧浪亭厢房屋顶上一声微响,一蒙面黑衣人身影一闪,纵身跳入院中,转身上廊贴在窗下墙壁上。尹玉、麻士龙出自江湖,武功高强,晚上睡觉也十分警觉。麻士龙床铺在窗口,大喝一声“谁?”形随声出,人已飞出窗外,与黑衣人斗在一起。房中士林、文杰、周氏二兄弟各操兵刃纵身入园,各自寻找黑衣人为对子混战在一起。

尹玉靠在沧浪亭的一根柱上,冷静地注视着园中动静,屋面上月光影下隐隐有一黑衣人,定是这群黑衣人首领。尹玉沉声道:“房上朋友是哪条道上的?与勤王军何仇何怨?可否下来进房一叙,文大人喜爱结交天下义 士。”房上黑衣人闻言大怒道:“结交什么朋友?吾等奉命前来取文天祥之命!”

尹玉从腰间抽出缅刀,一抖手,缅刀挺直在月光下微微颤动。尹玉步战用缅刀,马战用双锏,江湖上人称赛秦琼,大唐开国大将秦琼使两把金装锏,武都头捕快出身。尹玉是宁都县都头捕快,后任赣州三砦巡检,盗贼见到闻风丧胆,江湖上威望甚高。尹玉缅刀一指黑衣人道:“朋友快言快语,既然道明来意,不用再偷偷摸摸,下来会会,能否赢得了我手中缅刀。”黑衣人嗖的一声,黑披风如大鹏展翅,无声无息已落在园中央,其轻功极高。文天祥房中两窗口和门囗是三名护卫地铺,文天祥睡在房中央床上,闻声已披衣起身,走到廊下,双手抱拳行礼:“不知壮士为何要杀我?”

黑衣人从背囊中抽出二支短红缨枪,红缨一抖,枪尖晃动,银光闪闪,有人惊呼:“西凉张家枪!”

尹玉走上二步半,双手抱拳施礼:“是否张弘范老弟到平江?失敬失敬。”

“正是小弟仲畴(张弘范字仲畴)。”

文天祥一听是张弘范,感觉此人来意不善,知非普通刺客也。行揖施礼道:“张将军深夜到此,并非是要刺杀天祥这样简单吧?是否可进屋一叙,喝杯热茶,为兄尽地主之谊。”

张弘范来平江目的是刺探军情,此人武功极高,双枪得名师传授,江湖上无几人能敌。且张弘范父亲张柔,成吉思汗礼遇有加,屡立战功,跟随成吉思汗横扫欧亚,荡平金辽,时为蒙军大元帅。张弘范与张世杰是叔伯兄弟同在张柔麾下,后张世杰投宋抗元救国,张弘范随父担任军职。

张弘范在军中锤炼得文韬武略,才智超群。现在伯颜帐下效命,已是初试锋芒,崭露头角。丁家州水战、焦山水战,二次大战重创宋军。蒙古军善骑射,不习南方水战,元军东征丁家州、焦山水战均采纳张弘范的谋略,取得大胜,使得张弘范在元军中地位迅速提升,忽必烈已闻其名大为赞赏。

张世杰与张弘范已二次对阵,都败给了他。张弘范心中的对手是文天祥,文天祥率五万勤王军守平江,伯颜二十万大军围攻常州,张弘范率五名武功高手混进平江城,一是刺探平江兵力部署,二是除去元军心腹大患文天祥,扫除攻取临安灭宋的障碍。

张弘范见尹玉、麻士龙二将武功不在己之下,刺杀文天祥十分困难,他收起双枪哈哈大笑,声震屋宇,丹田之气,十分雄厚。

“文大将军相请,仲畴敢不从命。”

文天祥请张弘范在沧浪亭茶室里坐下,侍从端上沏好的龙井茶,寒暄几句后,张弘范话锋一转:“文大将军毁家纾难,募军兵力有五万吧?我大元军阵兵二十万,兵锋已至常州,不日将攻平江,不知文大将军有几分胜算?”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天祥身负守土之职,唯有尽忠报国,拼死守城而已。”

“文大将军为当今盖世英才,时下大宋气数已尽,大厦将倾,恐将军独木难支!”

“张将军此言差矣,你我二人谈及国事,自然是各为其主,忠于己国。大宋三百多年国运昌盛,虽出贾似道这样的奸佞误国,但尚有张世杰、李庭芝等这些爱国忠良拼死救国,怎可说是气数已尽?君不见常州城失而复得,不是靠宋室将官,而是靠军民同仇敌忾的保家卫国的精神,你们看到了吗?”

张弘范自知难以说服文天祥,可宋朝会带兵打仗之人,眼下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了,他们的人马还具有战斗力,彻底平定江南,恐难就难在这二个人的身上了。张弘范心有不甘,站起身来道:“文大将军高风亮节,弟十分敬佩,日后两军交战,文大将军有危难之处,弟当尽力助之。”

文天祥亦起身道:“毋劳费心,两军交战,兵戎相见,怎可奢望敌国施以善心?”

张弘范欲再劝说,尹玉、麻士龙等众将怒目相视,两侧将校丁字步站立,手持刀剑,只要文天祥一声令下,众将随时以“笑看苍天”的招式迅捷扑向张弘范。

尹玉意态自若,渊渟岳峙,待张弘范说完即呵斥道:“张兄此是何言语,令尊叛逆邦家金国,投靠蒙古鞑子,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张兄更为敌虏鹰爪,你潜入平江,尹某断言无非是刺探大宋军情,威逼文大人不降则杀之!”

张弘范阴骘骘地笑道:“尹兄此言差矣,徽、钦二帝荒淫失国,背弃社稷,生民何有眷顾?张家为金为蒙,干兄何事?”

尹玉愤恨道:“若非我大宋君臣贤明,哪容你在此猖狂,!”众将一齐亮出兵刃,尹玉挥手止至。

张弘范哼道:“尹兄伶牙俐齿,张某谨记于心,尹兄辱及家父,张某没齿难忘,言尽于此,他日再领教尹兄缅刀,张某就此别过。”随即又向文天祥拱手辞别,招手众黑衣人倒纵隐入黑喑之中。尹玉、麻士龙及众将欲追之,文天祥摇手道:“莫追矣。”

众将坐定,文天祥一脸严肃地道:“此人武功奇高,又胸怀大志,惜乎已为忽必烈所用,日后此人必是我等劲敌。元军密探已潜入平江,我勤王军应即进入临战状态。”勤王军随即下达全城戒严令。

【注释】

①张镗:宋史第四百五十四卷·列传二百十三

忠义九(有史无传)《毘陵殷薛张氏宗谱》张镗为毘陵殷薛张氏始迁祖,1275年卒于宋元常州之战。

②庆云亭:录苏州市志,名胜古迹。庆云亭在庆云里,有诗为证:亭上

岳侯题额过,壁间信国墨尤多,河山残破忠魂在,历尽红羊劫不磨。

亭额岳少保书。兀术之难,梅章园林尽毁,亭以偏东独存,文丞相有题庆云亭壁诗。

③宋史第三百六十四卷·列传一百二十三

二十一年八月薨,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赐葬苏州灵岩山。世忠初得疾,敕尚医视疗,将史卧内问疾,世忠曰:“吾从布衣百战,致位王公,赖天之灵,保首领没于家,诸君尚哀其死邪?”及死,赐朝服,貂蝉冠,水银,龙脑以敛。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第十二章 小教场常州誓师 戴之泰人头祭旗

常州府,南宋时从地理上而言是临安的门户,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建康府和平江府,宋朝时常州府地域宽广下辖四县:武进、晋陵、无锡、宜兴。即现今的无锡、金坛、溧阳、丹阳、靖江、江阴等地历史上均属于常州府管辖,土地面积远在建康(今南京)、平江(今苏州)之上。

直通临安的大运河以及长江的交汇地带就在常州,漕运非常发达。常州属于完全平原地形,骑兵全速一天,普速二天左右即能到达临安,因此常州如果失陷就等于敞开了临安的大门。

在1275年春三月,元军攻占建康时,南宋常州知州赵与鉴弃城而逃,安抚戴之泰投降元军,伯颜即命戴之泰镇守常州,另遣元军进驻守城。元兵入城后奸淫掳掠,掠人户为奴,元兵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仇恨,姚訔与陈炤组织义军二万人,杀尽守城元军,俘获戴之泰,收复常州。对于宋来说,常州是失而复得,但对于伯颜来说,常州是得而复失。

那时的伯颜已率领十多万大军越过了常州直逼临安,这个时候常州被南宋失而复得,迫使伯颜不得不回师进攻常州。第二年八月,元军元帅唆都、万户忽剌出率军进攻常州,首先攻取了常州的屏障-吕城,吕城守将张彦在被俘后降元。

常州二万义军,朝廷派副统制王安节带兵到常州协助守城,但所带兵士不足五千。常州城的军事战略地位随着伯颜二十万大军的进攻而突显重重,常州城已是攻取临安的最后一道屏障。

姚訔、陈炤、刘师勇、王安节、胡应炎等将领骑马巡视常州城,《宋咸淳毗陵志》这本前朝所修的常州府志,清楚地载明常州城墙的建造历史。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内子城。五代吴顺义元年(公元921年),刺史张伯宗增筑外子城,城垣西沿玉带河,东至迎春桥、甘棠桥,觅渡桥至西水关,城周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八尺厚二丈,内外筑以碎石块,方直雄闺,号城如金斗方。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五代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加大城垣,城周二十七里三十七步,城高一丈,北至青山门,东沿关河至舣舟亭,南沿大运河至西水关,东通吴门(南宋时因行都在临安,曾改名朝天门)。设有次西怀德门,西瀛门,南德安门,次南广化门,次北青山门(可见江阴),次北政和门,东北东钦门。外有城濠,城墙上有望敌楼。现至少有一百多年未修,各门有崩塌、缺口,亟待修缮,况且一丈多高的城墙怎能御敌,急需加高。

姚、陈、刘、王、胡等将领都知兵,一致认为常州城墙太矮,必需加固加高,元军快到家门囗了,必须想法迅速解决古城墙及城外子城墙太矮的问题。军事会议作出决定,去宜兴山中砍树木、毛竹,在城头上设置鹿角寨栅,再增高一丈。这需要州府衙门办公文到各县组织民工砍伐并征用竹木。忙完州府公务公文,姚訔叫来侄儿姚让,去备二匹战马,立即去宜兴家乡征集竹木军用。

姚訔、姚让二人骑快马仅一个时辰,已到宜兴南岳寺,这里是南岳揽胜一景。宋名将岳飞与金兀术大战一百余合的“百合场”也在此不远处。宋代名将狄青墓的华表犹存。此外尚有唐代宰相陆希声的诗文碑贴,有晋时周处将军射虎的“流环桥”、“射虎墩”古迹遗址尚在。姚訔无暇欣赏南岳胜景,径直往宜兴县衙而来,在县衙不便耽搁,一杯茶功夫与知县交代征用树木竹子的公务,起身就走,县令要招待知州大人晚宴,姚訔道:“军情紧急,待逃过此劫再叙,南岳是吾之家乡,机会有的就是。”知县送出衙门,姚訔父子上了战马,长啸一声,往姚府驰去。姚訔自常州举义收复常州、吕城后,一直没有返家,朝廷诏封姚訔为常州知州的圣旨,公文由宜兴县令送达南岳姚府。

府中姚氏夫人在家主持家务。姚母丧后,姚訔在家守孝三年,离家举义抗元去常州后,姚夫人的兄长严炳,有五个儿子(成、戊、戍、咸、威)。因家中无男丁,姚訔有书信给大舅严炳,严炳令五个儿子轮流去姚家陪伴姑妈。

严炳今日并不知外甥姚訔回家,适逢七月中元节,宜兴地方习俗十分隆重,必须祭拜祖先。严府有三个兄弟在姚家,一见姚訔从天而降,惊喜万分,姚成、姚咸、姚威三人围住姚訔,定要随同前去常州守城。姚訔道:“抗元守城是国家大事,需你们父亲来决定。”不一会,严炳已来到姚家,另二个儿子姚戊、姚戍也来了,原本冷冷清清的姚府一时变得热闹起来。

姚訔夫人已安排好晚宴二桌,众人边吃边谈,议论明日去湖㳇山中征用树木、毛竹之事,姚訔强调时间要快,动员村民化一天时间砍伐树木和毛竹。要求毛竹粗壮,树木直径八到十公分粗,用铁钉和绳索绑扎成鹿角、寨栅,此物可用于阻挡元军攻城。众人砍下毛竹和杉荆木棍,推至山下湖㳇河港里,扎成竹阀、木排,从水道走宜兴氿里到常州大运河东门码头。共化二天时间,大批的竹排、木排已停靠在东门水门桥。宜兴征用竹木之事办得很顺利,守城备战第一步已完成。

第二步是动员城内二万义军加固城头。胡应炎、包圭是常州本地人氏,熟悉当地百姓,况且民众抗元热情很高,稍加劝说,城内城外百姓尽皆动员起来,用草袋装入泥土,垒叠在城头上缺口处和倒塌处,临时修补完整,防止元军从缺口处攻入城内。

第三步是在宜兴县湖㳇等几个山村,动员征集有技术有工具的竹匠和木工千名,到常州城待命,然后按城墙方位分成若干段(责任区),在一周内用竹子和木头加高城墙一丈。

严炳父子奔走在湖㳇、张渚、丁蜀等地区山里,征集毛竹、树木和杉荆条,这几个地方乡村他们都非常熟悉,加上严家父子平时行侠仗义,在宜兴山区很有威望。征用毛竹、树木、杉荆条先由宜兴县衙门打收据,战事过后由常州府付钱。可那些村民连收条也不要,他们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跶子已打到家门口了,到山里砍些柴火材料还算什么钱?只要把跶子打跑,砍掉的毛竹、山荆条明年就长起来了。”许多山民说道:“请转告姚大人,守城保家卫国事比天大,不必打收条付钱了。”

湖㳇是宜兴山中竹木水陆码头,有庞大的竹木排队伍,竹木靠码头民工扎成排,组织人力撑运。杉荆条只能靠装船水运。常州府是太湖、滆湖鱼米之乡,乡村船只也很多。胡应炎、包圭从武进县、晋陵县征调民船去宜兴湖㳇运输杉荆条,进展也极为顺利。粮草筹集也紧锣密鼓地在四县境内进行。城墙加固加高,虽用的是土办法,但也能有效阻止元军攻城。姚訔、陈炤、胡应炎、包圭等这些义军首领,呕心沥血,想尽办法来确保常州百姓家园的安危。他们看到四县百姓的抗元激情,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他们保家卫国,誓与常州共存亡的决心。

严炳父子在完成了姚訔交给的征集竹木加高城墙的任务后,嘱咐五个儿子道:“为父年过半百,已不能上阵杀敌,尔等兄弟都去常州参加义军,为国效命!”五个兄弟领命,率领家将连捷,各骑战马,向常州奔驰而去。连捷身怀绝技,擅打飞石,百步之外可击中敌人,且臂力过人,所用铁锤重三百斤。

姚訔非常重视义军训练这个提高军力的要事,刘师勇是宋廷诏命的统制,军事指挥权归他。姚訔任命王安节为义军总教头,负责训练义军列队、摆阵、攻防等操练。操练场地设在老教场(常州今有小教场地名),王安节将军端坐点将台上,姚让怀抱令字旗站立王将军身后。操练顺序先是军风军纪、基础列队等,第二步是布阵操练,第三步是攻防实战训练。大战在即,常州守城是重点,王安节将军把训练重点放在“守”上。

王安节将军从小长在军营,与父王坚守合州钓鱼岛有功,成为一代名将。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曾经横扫欧亚的铁骑号称三十万大军,围攻四川合州钓鱼城。宋军守将王坚、张钰率军民拼死抵抗,蒙军组织数百次进攻均被顽强的宋军击退。1259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军攻城,蒙军的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死去,接着大汗亦被击伤,七月二十一日死于军中,蒙古军被迫撤军。从此合州钓鱼岛名扬中外,推迟了蒙元进攻临安三十六年。钓鱼城坐落在合川城东五公里钓鱼山山顶,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300米,处嘉陵江、渠江、涪江汇合处。南、北、西三面环水,壁垒悬江,城周十二里均筑高数丈的石墙,南北各建一条延至江中的石墙,城内有水池十三个,水井九十二眼,可谓兵精粮足,水源充足。江边筑设水师码头,布有战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障重庆,是支撑四川战局的防御重地。蒙古大汗亲率的号称“上帝之鞭”的骁勇善战之师最后却“折鞭”在这座古城之下。

王安节将军有合州守城的实战经验,在常州义军的军事训练时,他将守城军士按三、三制编队:第一队是弓弩手,箭射从云梯上攻的敌军;第二队是滚木炮石(石块、石灰、热油、装有刀刃的木板等),民军可参与第二队守城,推下滚木、石块,撒石灰、滚油;第三队是长枪队,用枪刺杀将要攻上城头的敌军。王安节组织守城的精兵成立敢死队,敢死队军士由王安节亲自训练刀法。王安节将军守合州时,“双刀王”之名威镇钓鱼岛。攻上城头的敌军由双刀队砍杀,每个城门一队,来回巡逻。各城门有紧急情况,由王将军调配军力。

短兵相接,取胜的是刀,王安节重点教刀法。姚让等青年要王安节将军表演刀法,军士们雀跃鼓掌。王安节怀抱双刀上点将台,只见他全副披挂,头戴亮银头盔,脑后簪缨倒洒,银抹额护耳,身穿古铜锁子甲,由一千八百二十五枚甲叶组成,重二十九斤。虎头战靴,腰挎双刀,威风凛凛,朝廷封东南第七将。军士们欢声雷同,目睹“双刀王”的风采。①

王将军怀抱双刀,前跨二步半,一手托双刀,一手抱拳成五湖四海式,按武功表演之礼“请手”,礼貌的姿势,老到的架式,一出场就赢得满场掌声。只见点将台上王将军双刀起舞,由慢到快,舞到劲处,一团银光,不见人影,真是“泼水不进”。校场上一片叫好声。姚让吩咐军士用脸盆装满水,向银光泼去,只见泼水飞溅如雾,犹如蛟龙出海,七彩如虹。眨时刀光一收,王将军又是一手倒挂双刀,一手抱拳呈五湖四海道:“献丑了。”校场中掌声如雷,久久不息。一时“双刀王”名声常州城妇孺皆如。

常州府衙内十分忙碌,刘师勇、陈炤负责城防军务最是重要,姚訔由姚让陪同去四城门巡查防务。一丈多高的旧城墙已加固加高,重点是易倒塌的险处,缺损裂缝之处在城墙内侧用蒲包装满黄泥,堆垒至城头一样高,均是府衙县衙组织的常州义民所为。城墙加高丈余,使用栏栅鹿角蕀刺,易守难攻。元军攻城必须加高云梯,有人从云梯攻上城头,长枪可在栏栅缝中将敌刺下城头,即使有少数勇者攻上木栅顶,但越过栅顶必须纵身跳下一丈多高,非有武功之不可为。跳下城头的敌军,由双刀队围而歼之。

王安节将军在合州守城,打退彪悍的蒙古军大小数百次攻城,有非常丰富的防守经验。钓鱼岛守城三十六年,靠的是二条:一是居险易守,居高临下,宋军近用弩弓射击,远用抛石机(宋时没有火炮,木制抛石机是将石块放置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用长绳,由数名士兵一起拉动,利用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将石块抛至远处敌群),蒙古大汗蒙哥就是被抛石机石块击伤死去的。这样蒙古军善骑射的优势发挥不了。二是军民同仇敌忾,百姓参战保家卫国,粮草水源充足。蒙军远征,粮草供应不上,加上天气炎热缺水,军士感染瘟疫,军力日减。大汗蒙哥一死,忽必烈等将领急于回去争夺汗位,故而撤军。王坚、王安节父子以五万义军,以少胜多打退蒙军二十万的战例,激励了常州军民拼死抵抗的决心和取胜的信心。

胡应炎和武进县令包圭、晋陵县令刘榕、无锡县令阮应得、溧阳县尉莫谦之负责常州城的粮草供应。胡应炎身先士卒,效法文天祥毁家纾难,将家产变卖以充军用。

无锡陈炤的儿子陈鼋,将家中粮食装船运至常州,义军将领十分感动。陈炤二个女儿,长女陈小奕十五岁,次女陈小雯十二岁,随同兄长陈鼋到常州见父亲。陈鼋缴完粮食,辞别父亲回无锡,陈炤要二个女儿随船回家,侍奉母亲,可二女儿都不肯回去,吵着要在军中侍奉父亲,说是奉母命所为,家中母亲有兄长照应。陈炤深知妻子贤惠,只得将二个女儿留下。大战在即,元军已克吕城,乌云压城城欲摧,兵困常州就在眼前,女儿留在常州十分危险。陈炤送儿子陈鼋上船,已无言再交待,父子洒泪而别。“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一别父子竟成永诀。

常州护国寺(遗址在今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内)莫谦之、万安两长老,身皈释梵,志遂忠贞,深明国家明族大义,到常州府衙拜见姚大人,代表合寺僧侣参加义军抗元守城,他们组织五百僧兵,每僧用三十五斤重的镔铁禅仗。莫谦之长老武功了得,一柄禅仗使得出神入化,且又喜读诗文,可谓文武双全。

姚訔、陈炤、刘师勇军见二位长老来助欣喜非常,姚訔当场奋笔书写“降魔”二个大字,又吩咐军校赶制“和尚兵”军旗一面,准备在拜将誓师那天赠给他们。

姚訔为加强溧阳县的抗元领导,任莫谦之长老为溧阳县尉,莫长老欣然受之并作诗一首:“战时聊作将,事后复为僧。”表达了僧人们不是为做官,而是为救国,国家太平了仍是僧人的高尚情操。常州城儒、释、道三教各大寺院、庙、庵、祠的僧人道士都加入到抗元守城的义军队伍中来了。

天庆庵观主徐道明,在此常州城危亡之际,赶到常州府衙晋谒姚訔大人,徐道明问道:“现元军兵临城下,常州危在旦夕,姚大人有何良策退敌?”姚訔道:“常州城内粮草仅可供三个月,朝廷如无援军来救,无计可施,唯有死守即已。”

徐道明被姚訔大人的凛然气节和拼死守城的民族大义所感动,回到观中召集徒众,告知他们常州府衙姚大人拼死守城的决心,并表明自己的态度道:“姚公誓与城俱亡,吾观道徒追随姚大人加入义军,身为男儿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不失为义士也。”徐观主将天庆观中的镇观要物,忏经文传世宝籍等收集在一大石函内,深埋于观中地下。召集合观道众,分发朴刀长枪等兵器,率众呼啸往教场而去。

常州地处江南太湖之滨,八月中秋后的天气,白天依然烈日如炽,到夜晚方有凉意。

常州府衙已筹备数天的拜将誓师即开始,教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统制刘师勇令义军首领率队防守四城门,万余义军列队教场,参加拜将誓师。城内已是空巷,男丁已加入义军,老弱妇幼亦闭门徒步去教场观看拜将誓师。教场内已容纳不下人了,寻常百姓只能站在教场周围观看。

拜将台前两杆摩天大旗,斗大的“姚”字、“刘”字旌旗迎风招展。台上正中端坐知州姚訔,左侧是刘师勇、王安节将军,右侧是陈炤、胡应炎。姚让小将怀抱“令”字旗站立姚訔身后,公案上设香案,供着朝廷圣旨、尚方宝剑、印信。姚訔身后正中设红色军帐布背景,上书“奉诏守城”四个大字。拜将台二侧,每边八名军士全副甲胄,一边持长枪,一边持朴刀,威风凛凛,气势雄壮。拜将台前,设祭桌、香案,供放着猪头、整鸡、整鱼和蔬盘。摩天大旗杆下粗大的木桩上,五花大绑着献城降元的戴之泰。光复常州时被义军擒住的常州安抚戴之泰,已关在大牢中四个多月,披头散发,长长的胡须,背上斜插“斩”字令牌,身穿死囚红背褡。戴之泰在押解教场的路上,被围观的百姓扔了满头满脸的鸡蛋、番茄。进入教场后有军士看守,围观的百姓虽不能靠近,但仍大骂“卖国贼、杀千刀。”骂声震天,此起彼落,人群蜂拥而上,一批接一批,恨不生啖其肉,饮其血,抽其筋,挫骨扬灰。

台上的刘师勇、王安节二将,全副将军甲胄披挂,腰间斜挎宝剑,威风八面。姚訔、陈炤、胡应炎虽有朝廷的任职诏书,但他们三人不肯穿朝服,表示他们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他们尽皆侠士打扮:头戴青纱头巾,银抹额,两鬓英雄球护耳,身穿不同颜色的战袍,腰束素色板带,足蹬黑色战靴,佩长剑,个个气宇轩昂,一派侠士气概。拜将誓师由胡应炎当司仪,以清晰宏亮的常州方言宣布拜将誓师开始,火铳二十六响后,宣读朝廷《勤王诏》,朝廷任姚訔为常州知州、刘师勇为统制、王安节为副统制的诏书。刘师勇跪接代表统领军权的尚方宝剑,姚訔跪接代表集守城军政大权的印信。②

节度判官胡应炎大喝一声“祭旗”,姚訔、刘师勇走到香案前上香点烛。由通判陈炤宣读宋庭斩杀戴之泰的复诏,喝令刽子手将戴之泰推出教场斩首。

教场外围观百姓人山人海,只见刽子手将鬼头刀高举砍下,刀光闪处,鲜血飞溅,戴之泰身首异处,叛国之贼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刽子手一把抓住首级头发,拎着送至台前摆放在香案上。姚訔率众将在香案前跪拜,胡应炎朗读祭文“……訔率合城子民,略备洁庶之醴,拜武烈大帝神前。吾一念诚心,仰通天庭,俯达九泉,愿大帝佑我常州,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二万将士誓与常州同在,伏惟尚……”。

周绮、周繐兄弟,夏士林、夏凤至兄妹从平江赶来常州,到达教场,正逢胡应炎判官在台上读祭文,场上军士百姓全部跪听,鸦雀无声。胡判官大嗓门声音在低空中回响,一派肃煞之气,以降元贼人头之血祭战旗,常州城人心振奋,热血沸腾。他们不便打扰拜将台上的将领,在最后一排的人群后跟着跪听祭文,直到人群散去。

【注释】

①宋绍兴四年(1134年),在名将岳飞、韩世忠的建议下,朝廷规定步兵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作战装备。

②南宋官制释义:知府、知州、知县为官职,除论官衔大小官职高低之分外,要看州格,州格就是州的等格,州格决定州府幕职官的配额,一个重要的节度州,往往配备有节度判官、节度推官等。非节度州则通常只置判官、观察、推官等幕职官。节度州为三品州,当时的常州军事地位重要,常州城本已沦陷,是姚訔、陈炤、胡应炎等率领义军光复常州、吕城,失而复得。是以宋廷诏封姚訔为知州,是三品节度知州。陈炤为通判,胡应炎为节度判官。普通的州,为防御州、团练州,为四品州(俗话称呼四品黄堂)。宋朝官员级别品秩分三部分组成:官衔、官职、差遣。无论是几品官,都可以任职知府、知州。如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到常州,宰相降为知府,能上能下。简而言之,宋朝的知州均是差遣,没有品秩。

第十三章 九义士求援赴平江 文天祥遗军救常州

南宋朝廷中,陈宜中、留梦炎任左、右丞相,谢太后垂帘听政,基本上还是主和派掌权。但是这个时候和谈梦破灭了,忽必烈遣礼部尚书廉希贤及工部侍朗严忠范奉国书入宋,元使到达独松关,宋守将张濡盲目发泄仇恨,杀了严忠范,抓了廉希贤解送到临安,不久廉希贤病死在临安。宋军又在平江城(九月初,文天祥到平江前线之前)杀死了元朝使臣张羽。

宋元矛盾激发,忽必烈中断了对宋和谈的所有渠道,在镇江休整的伯颜下达了向临安进攻的命令。

1275年五月常州城被姚訔、陈炤的义军收复后,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也是仁人志士为百姓为国家报效之时,姚訔、陈炤、王安节、刘师勇等一面加紧作战训练,修缮破敞的城墙,建树栅寨。一面收集粮食,以备久守之计,姚訔、陈炤等将自己家中的粮食、布匹和甜酒送到常州城里。常州军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八月伯颜派遣元帅唆都、部将怀德率领元军进攻常州,首先夺得常州的外围屏障吕城,吕城守将张彦被俘降元,并引领元兵包围常州,吕城失守,常州势孤,但守城义军在王安节、胡应炎的带领下,经常出其不意进行出击,相持四个多月,元军受到很大的伤亡,久攻不下。

常州虽无要塞险关,但它却是平江的屏障,平江是坚决抗元的文天祥大本营,它的东南又是南宋朝庭所在的临安,而临安就是伯颜最终战斗目标。常州就象一根鱼刺,卡在伯颜的喉咙口。伯颜只得调集各路元兵,亲自来攻了。

这时的常州城被二十万元军包围,危在旦夕。常州告急!姚訔写好给朝廷急报求援的奏章,快马八百里急走官圹大道一日内便可送达临安。常州官圹大道、驿站(又称快递铺)是沿大运河设置的,南宋时常州城内有毗陵驿,出通吴门四十里到达横林驿,再十五里到洛社驿,又二十五里到望亭东安,到临安共八百余里路程。

宋廷的文武大臣也知道常州、平江是保卫临安的最后屏障,宋军的军力全国加起来还有近二十万人马,但因为朝廷文臣想求和又怕武将拥兵造反,所以太皇太后谢道请听从陈宜中、留梦炎二位丞相的意见,将抗元的三支主力(张世杰、李庭芝、文天祥)隔离分开,没有集中军力抗击元军。临安朝廷虽已接到常州求援的急报,但朝廷已经是无将挂帅,无兵可调了。之前右丞相陈宜中与左丞相留梦炎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离京回家。谢道清急召陈宜中还朝,商议援常的军机大事。

十月的常州城已与外界隔绝,朝廷援军不知何时能到,还是没有援军来到?姚訔在府衙召集众将商议以军事求援为首要军务。目前元兵援军日增,战斗日烈,城卑兵薄。上报朝廷的急报杳无音信,朝廷援军也如石沉大海。

刘师勇将军探知朝中已是无抗敌之将,也无兵可调,殿前指挥使张彦在吕城前线退至连江桥马陷泥坑被擒,已降元投敌。

张世杰、李庭芝二支勤王军都不在京畿,只有文天祥率五万勤王军乓马在平江。众将商议后决定派人出城,向平江文天祥大人求援。平江离常州城最近,又同是抗元前线,唇亡齿寒,常州城守住平江也相应减轻压力,况且文天祥有五万兵马,与常州守城军力仅二万相比,平江比常州强多了,再说文天祥忠君爱国,他不可能对常州坐视不救。

能杀出重围的必须是武艺高强的将军,常州二万义军中只有二位将军能当此重任。一是刘师勇,二是王安节,可是这二位将军是指挥守城的正副统制,肯定不可能去闯阵突围送信。不说在数十万敌军中闯出是九死一生,即使是闯出重围至平江,还能再指望打回来守城吗?肯定不行。

众将陷入沉思之际,一员小将朗声道:“末将愿往!”这员小将正是站在姚訔身后的姚訔嫡亲侄儿姚让,众将笑道:“姚大人侄儿姚让年纪虽小,胆量可嘉,只恐难当此重任吧。”

姚訔知道姚让机灵,胆识过人,武功也好,笑着问姚让:“军中无戏言,你说说如何才能闯出重围?”姚让走前二步,双手抱拳向众将施礼道:“各位叔父大人容禀,小侄五月随叔父光复常州,至今虽时间不长,但对东门、小东门河道已是很熟,侄儿顽皮,从小喜欢嬉水游泳,六月时常州天热如炉,侄儿经常在东门天宁寺旁河中游泳洗澡,对东门、小东门一带河道地形十分熟悉。叔父们考虑的是开城门骑马冲出城去,侄儿这点本事,自然是不成的,侄儿的方法是从水道出城。”

姚訔被侄儿一点拨,就明白了几分,继续问姚让:“侄儿的水性如何?”姚让笑道:“侄儿的水性是瞒着叔父顽皮贪玩练就的,平时中午时午睡一点也睡不着,偷偷到东门河中嬉水,练就了游水的本领,侄儿在宜兴家里七、八岁时就偷着学水,特别是潜水,十五岁那年在戴埠水库,可潜水横贯东西五里地。”

姚訔道:“真不知侄儿有如此绝技。”姚让道:“侄儿好玩耍,哪有什么绝技,不知今日是否可派上用处,潜出常州。”

众将大喜,都伸出大姆指赞扬姚让是小辈英雄,姚让谦虚道:“叔父们过奖了。”姚让将具体计划讲给众将听:“我有二个水道出城方案,一是走通吴门,这是水门,过往船只必须通过通吴门向东至无锡、苏州。通吴门水闸是常州义军控制,乘船只出城送信没用,出去就被元军抓住。侄儿只需闸门提高一尺,就可伏底潜水二~三里,逃过元军盘查。第二套出城方案是走

小东门,那里的河道都通着关河,关河是北门护城河,关河向东北方向是元军防守的薄弱之处,元军以为有很宽的护城河阻隔,所以关河北岸有很长的一段无元军防守,只有巡查的元军,在夜里每隔一个时辰巡查一次。”

姚让继续道:“小侄从通吴门出,回来从小东门回,因为何时能回时间上不能确定,如通吴门水闸不提高,小侄依旧到不了城内。”众将一听姚让的计划很是周密,且行之有效。纷纷请求姚訔同意批谁姚让突围出城求援。

姚訔下达了由姚让出城向平江求援的军令,随即命义军文书将常州府向平江府求援的公文,放入腊丸密封好,交给姚让。

姚让上前接过将令,回到军营准备好水靠(水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潜水衣。古人用鱼皮、海蛟皮或鲨鱼皮制作的连体潜水服,表面光滑且保暖,可以在水下游的更快且时间更长。),因晚上天气较凉,在河里潜水必须穿上水靠。

通吴门水关,早就接到知州衙门的密令,将通吴门水关水闸提高一尺。姚让将腊丸含在口中,手持宝剑闭住气潜入水中。顺利过了通吴门,至白家桥头,方浮至水面,见岸上没元军把守,便上岸换上干净战袍,提起精神,往东面横林镇方向直奔而去。姚让沿着运河奔走过戚墅堰,顺利到达横林。

横林镇是江南水乡常州东部晋陵县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贯通南北的中吴大桥横跨大运河,这座大石拱桥是宋朝元佑二年建造。姚让过大桥后穿过横林南街,所幸横林尚无元军驻扎,但是因为兵荒马乱,原本热闹繁荣的街市,现在却空荡荡的杳无人影,店铺牌门紧闭,没有一家夜晚营业。

姚让直奔镇南五里外的夏家头村,他与夏士林兄妹及殷坂村的周绮、周繐兄弟相熟,午夜时分到达夏家头村村南的关王庙。这里是城东义军指挥部。午夜时分,民军的头领尚未歇息。

士林兄妹、周氏兄弟尚在指挥部办理公务,见姚让全身水靠,湿淋淋推门进来,不由大惊,姚让深夜前来,肯定有大事。姚让脱下水靠,待身子暖和了些,向众位义军首领讲述了他奉姚訔大人将令从常州城突出重围去平江向文天祥大人求援。

这时宜兴的严氏五兄弟,为遵父命到常州协助姑夫姚訔守城,刚到达武进县界漕桥,听说伯颜率二十万元军已将常州围了个水泄不通,进不了常州城,只得在城外打听消息,知晓有抗元义军指挥部在横林夏家头八潭里(村上有八个水潭得名)村南关王庙,立即赶到关庙义军指挥部,刚躺下歇息,就听说常州特使小将姚让来到,忙起身披衣去东厢房义军指挥部。

东厢房内灯火通明,义军众首领听完姚让口述将令后,士林道:“兵贵神速,姚让兄弟冒死突出重围,我们应全力协助共赴平江完成求援的任务。”周绮、周繐道:“既然姚知州已下达命令,我们应当说走就走,不容迟疑。” 严氏五兄弟道:“常州府衙的命令,我们义不容辞,大家一起去平江吧,沿途姚让小将也有个照应。” 一行九人,周氏兄弟、夏士林、姚让、严氏五兄弟各抄兵器,往平江而去。众人尽皆习武之人,各自施展陆行功夫,跨步如风,沿大运河下圹内路向平江急行。

已是农历深秋,夜寒白热,晚上凉风习习,倒也爽快。运河北官圹大道恐有元军骚扰,周氏兄弟是殷坂村人,路况熟悉,决定走殷坂过河,越过直湖港致公大桥,再过无锡梁溪大桥。比从上圹石圹湾方向走近十余里路程。深秋晚上,田野里蟋蟀鸣叫不休,村庄时有犬吠声,众侠士只顾赶路,脚底生风,不说一句话,急怱怱已是汗流夹背。众人穿过无锡、再过望亭。四更时分,已到浒墅关下,城门关已见有宋军把守。姚让持有关防和公文,浒关守城士兵放行,五更时分九位侠士已至平江城外。

元军江阴水战又是大捷,东路军兵锋直指松江,也可直指平江。平江已是临战状态,八门紧闭,城门、城墙望敌楼都重兵把守。平江城北的城门是平门,护城河宽数十丈,吊桥高悬。城门进出盘查极严。

凌晨秋雾弥漫,能见度差,三十米外看不清物件。九侠士至城门口叫门,城楼上军士听到常州府遣使到平江府与文知州联络,一位军爷过来向下探看,这八、九个人虽不像是元军攻城,但为防有诈,防止元军细作混入平江城,从城楼上放下一吊篮,那位军爷大喊:“常州来的军爷听着,验明联络公文后再予放行,莫怪,莫怪。”姚让沉声道:“使得,使得。”即拉住吊篮将牛皮公文袋放入篮中,却将蜡丸紧握手心中,蜡丸内的书信是军事机密,仅限文天祥知州大人亲启。

不一会功夫,吊桥放下,守城门的那位军爷在城门口迎候常州府特使。

姚让等九人进得城来,道旁停着一辆马车,军爷手一挥道:“请军爷上车。”众人坐进马车,马夫关上车门,喝声“驾”!马车疾驰向南而行。

平门又称巫门,是北城门,北门至南门的纵向贯通的主要街道,当时称卧龙街(今人民路),马车道全部是石板铺就。

公元前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建姑苏城,东西横向、南北纵向共二十条大街,历经汉、唐至宋朝大格局未变。卧龙街在宋朝时姑苏城内最繁华的街道。马车辚辚向南经北寺塔,过景德路囗,文庙在望。

文庙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年)任平江知府时所建。马车停在文庙前,门前云龙丹階石,两边御赐石碑,匾额:“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石牌坊门八柱蟠龙,门前银杏古树参天,福杏、禄杏、寿杏相传为范仲淹亲手所栽。

常州九侠士在守庙军士的引领下,迎进文庙大成殿前广场。广场上有孔子石像等,石碑坊称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殿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五十根楠木柱十分珍贵,为宋时寺庙中少有,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建筑。

勤王军中军帐设在大殿第三进棂星门内,棂星门为八柱蟠龙,气势神圣威严,两侧长廊纪碑如林,园中古木森森。                                     文天祥每日闻鸡起舞,早已在院中练剑,闻报出迎,文杰追随其身后。夏士林、周氏兄弟走在前面,他们三人原是文天祥部下勤王军将领。三人上前抱拳向文爷施礼,齐声道:“叔父大人别来无恙?”文天祥回礼道:“众位侄儿免礼。”

夏士林引见姚让、严氏五兄弟道:“这位是常州知州姚訔大人的侄儿姚让,后面五位是姚大人娘舅表兄弟严氏五兄弟。”

姚让跨上二步,单膝下跪,双手过顶呈上蜡丸,其中有常州府衙姚大人亲笔书写向平江府求援密函,文天祥接过蜡丸,从中取出密函,急阅姚知州亲笔书信,已知常州已被元军重重包围,朝廷宋军仅一万余人,加上地方义军才二万人,请求文大人派遣勤王军从常州东门攻打元军,城中宋军再出击,夹击元军,迫使元军退至镇江,则常州之围可解。

其余八位义士在姚让身后,齐齐双膝下跪,以大礼表示常州向平江求援之意。文天祥起身双手示意扶起九位义士道:“快快请起,里面说话。”文杰在前引路,进戟星门到达勤王军议事厅,分宾主坐下,左侧姚让紧靠文天祥,士林和周氏兄弟在姚让旁边,右侧是严氏五兄弟,呈外八字状,文天祥端坐正中虎皮交椅上。

姚让向文天祥大人报告了元军重兵十余万围困常州城,常州城中兵力仅义军二万,其中朝廷刘师勇在五月从淮北率军三千攻取吕城后加入常州守城,王安节将军在临安时陈宜中委任他为常州副统制,协助姚訔、刘师勇守常州,但没有给他一兵一卒。

文天祥对宋元交战的军力对比和军事态势是了然于胸的,也十分清楚常州与平江是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勤王军进入平江前线是文天祥向朝廷主动请缨的,常州城失而复得后,与平江已是临安最后一道屏障。元军东路军已阵兵江阴,到达平江仅是不足二天的路程。此时的文天祥职务是浙西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后朝廷又诏封为都督府参赞,故尚无军权调动朝廷军队援常,况且救援常州如此重大军机,必须奏报朝廷请旨。文天祥写好奏章,派快马急驰送临安右相陈宜中,请朝廷调遣兵马援常。文天祥从国家大局出发,毅然决定抽一万精兵支援常州。兵贵神速,事不宜迟,文天祥命传令兵召众将升帐议事,然后吩咐文杰领九义士到厨房用早餐。

勤王军中军帐议事厅,文天祥戎装端坐虎皮交椅上,两侧站立众将。文天祥两侧设二把交椅,左侧统制方兴,右侧坐着常州府求援特使小将姚让。文天祥指定夏士林、周氏兄弟站立在众将末尾参加议事。

文大人沉声下达遣将援常的命令:“着赣州勤王军将尹玉、麻士龙各率精兵三千援常,尹玉为统领,麻士龙为先锋。”尹玉、麻士龙出列走前数步应声道:“得令。”“着广将朱华率部广军二千援常。”文天祥继续下达命令。朱华是朝廷将领,率二千广军早就加入了勤王军。朱华将军身披甲胄,加上身材高大,看,一目望去威武雄壮,威风凛凛。他出列上前抱拳微躬领取令箭,大嗓门应声“得令”。文天祥下令:“赣州曾玉、金应、刘汴、胡宿四将协助广将朱华援常。”四将上前“得令”。

命令下达完毕,文天祥宣布军事会议散会,命尹玉、麻士龙、朱华三将及常州九义士留下,继续召开军事会议。

文天祥命文杰取来常州军用地图,请常州九义士参赞军务,确定援军到达常州的驻军地点。文天祥谦逊地征求常州义士的意见:“你们对常州地形熟悉,现任命夏士林、周绮、周繐为援常军参赞,请你们提出建议。”

夏士林家在横林夏家头村,靠近虞桥,他率先道:“虞桥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地处常州东门前线。”士林手指军用地图,继续说道:“虞桥西有舜河,经过戚墅堰北至长江,向南河道阔数十丈,至岑荡河面更阔。舜河从虞桥向南经过戴溪桥、周桥、周铁桥至雪堰桥进入太湖。水军战船可以在岑荡驻扎。虞

桥西有舜河阻隔,南面及东面有内河阻隔,步兵很难攻入,北面是战场正面,可以修筑防御工事御敌。”

文天祥听完夏士林的建议后道:“虞桥地形能攻可守,决定赣军兵驻虞桥,由士林担任参赞和向导。”文天祥虑及朝廷派遣的淮将张全是水军,右相陈宜中的亲信,这次援常军所需粮草都装在战船上。张全是朝廷将领,奉诏统领节制援常军马,他不肯驻军三山港前线,可以粮草在战船上为由兵驻第二线。文天祥思虑再三,请周氏兄弟提出水军驻地的方案。

周绮道:“朱将军的广军可驻扎在五牧,五牧北有大运河直通长江,向南有直湖港水道通太湖。平江水军既可从大运河至五牧,也可从太湖进入直湖港到达五牧。五牧是晋陵县与无锡县的分界处,战船沿运河向西四十里至常州东门水门桥,运河向东九十里至平江。”

军事会议结束后,各路将领点齐人马,向常州进发。文杰向文天祥请战,他说道:“义父在上,儿加入勤王军后从未参战,这次勤王军援常第一战,儿应当代替义父出征战场。儿自拜尹玉为师后,勤学苦炼,所习之功夫需用于实战才能提高。”

文天祥道:“文杰儿武功虽得名师传授,但还应在战场上与敌军交战中灵活应用招式取胜,靠反应快取胜。”

“这么说义父同意我去援常了。”

文天祥哈哈大笑道:“你急着要去援常,恐还有其他目的吧?”文杰知晓瞒不过义父,说道:“儿与凤至姐在赣州同拜尹玉将军为师,夏菱儿、吕娴姐弟同拜麻士龙将军为师,夏凤至去常州,这一次又来平江,儿有些思念,去常州师徒之间也好有个照应,师兄妹之间也可切嗟武功,儿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还望义父成全。”

文天祥同意尹、麻二将的徒儿随同出征援常,嘱咐文杰道:“定要听从尹统领、麻先锋的将令,不可擅自行动违抗军令,吕氏姐弟可随文杰同去勤王军援常。”文杰跪下听令道:“不敢有违父命、将令。”文杰很是高兴,走出议事厅,迅速到吕氏姐弟、夏菱儿的住处,传达了文天祥同意他们随同大军援常的军令。夏菱儿与吕氏姐弟也很兴奋,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往常州去了。各自准备,打好行装包裹待命。

文天祥虽是文职官员,但谨慎心细,有二件事放心不下,他召来姚让及夏士林道:“援常军怆促开拔,军中仅拨二天军粮,其余军粮朝廷拨给水军张全,装载在战船仓里,何日到达不得而知。你们到达常州后的军粮,要请姚让及士林、周氏兄弟在地方上设法筹集。如无府衙的征粮令,可设法混入城中找姚訔知州取得。张全是朝廷派来的统制,不受下官节制,如遇到与张全争执之军事,不得强来。”

文天祥将姚让、士林、周氏兄弟、严氏五兄弟等九人送出中军帐议事厅,互道珍重,并嘱咐姚让:“代向姚知州问候,平江军中作战最为勇猛之将属尹、麻二将,但援军不足万人,天祥万分惭愧,请姚訔大人包涵。我儿文杰年幼,还需各位兄长照应,天祥在此拜托了。”文天祥与众人在戟星门前洒泪而别。

张镗在文天祥勤王军中已多日,已知家乡常州有人到平江求援,平江援军明日出发,自己是常州人,理应立即回常州参战抗元,便向文天祥辞行,随援常军同往常州。

次日午饭过后,援常勤王军放炮拔寨起行,因事发突然,来不及赶制军旗,仍打勤王军旗号,上书:奉旨勤王大将军“文”。

先锋麻士龙前面开路,骑银灰色高头大马,披挂将军盔甲,重四十斤,比他人重十余斤。持镔铁长枪,虎头圆脸,豹眼虬须,声若宏钟,身高八尺,威武雄壮。

夏士林骑马引路,姚让、夏菱儿、吕氏姐弟紧随其后。中军统领尹玉骑黄骠马,腰挎金装锏,活脱脱秦琼再世,文杰紧跟马后,朱华将军殿后,骑黑名骝马,手提方天铁戟。平江百姓夹道送行,老弱妇幼争相一睹将军风采。

傍晚时分,援军到达无锡惠山脚下,先锋麻士龙下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惠山浜乃无锡老城区,惠山老街南宋时已十分繁华,一派江南太湖风光。众将军纪律严明,所有人均在营中歇息,军中不准汹酒,不准逛街,以防扰民。

次日中午时分,勤王军抵达五牧,周绮、周繐带领朱华将军察看地形,大运河北沿圹河乃官圹大道,元军进攻必从官圹大道而来,朱华将军选择在五牧扎营。勤王军在五牧埋锅造饭,周氏兄弟家居殷坂村,离此仅三里地,兄弟俩骑马赶回村里,很快就送来数十头猪,慰劳勤王军。

午饭过后,尹玉、麻士龙二将军向朱华将军告别,率军往虞桥而行,大军走沿圹官道,经横林街过中吴大桥向南急行。至夏家头村,太阳已偏西,士林吩咐村中义军,杀猪宰羊送虞桥犒军。大军到达虞桥,士林选择在虞桥街东一大土墩下扎营(今武进区洛阳镇虞桥村委冯郑村、章家头村前)。姚让、周氏兄弟留在五牧,待张全率水军战船到达后选择扎营地点。

张镗随援常军到达虞桥,住了一宿,次日早晨到军帐中向尹、麻二将辞行。他要去老家庙桥殷薛村拜会族人,然后设法与常州城中姚訔知州联络,参加抗元守城的战斗。

(0)

相关推荐

  • 气节耀今古,著作如江河:南宋最后的脊梁

    引言 有这样一个人物,后人题为: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一个人兼具宰相.状元.忠臣.烈士,四个身份,非常令人敬佩.没错,就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多年来,作为一个忠义的符号打在我们 ...

  • 落入日军铁蹄下的常州城 臭名昭著的杀人比赛从这里开始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后,参与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不得不全面向西撤退.日军紧随其后,展开了疯狂追击.11月29日,常州沦陷. 日军片桐.大野.野田.助川.三国.今中等诸部队一起 ...

  • 浩然亭: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常州人民公园的假山上,有座亭子象飞燕一样轻盈.它就是"浩然亭",承载着一场战争的千年记忆! 时光总在流逝,洒满鲜血的土地上,人们赤足走过,所有的血光和所有的伤悲都深埋心底.当历史岁 ...

  • 听见江西·美食非遗丨莲花血鸭:勤王犒劳文天祥

    莲花血鸭 江西"西大门"萍乡,是工人运动的摇篮,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里的饮食也以"红"闻名--酣畅淋漓的辣,犹如萍乡人的热情.在别的地方,辣椒多半是调味品,而在 ...

  • 常州之战:中外联军进攻,陈坤书严惩叛徒、孤军血战坚守

    [太平天国系列436,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雨花台大战时,近二三十万太平军不敌三万湘军疲惫之师,太平军作战部署.战斗力等方面开始走下坡路.淮军借着湘军围攻天京的实际开始对李秀成的苏福省展开猛烈 ...

  • 血战常州11

    第四部   忠义城祭(后记) 第三十三章   正德帝敕建忠义祠  文天祥诏封祀苏常 明正德六年(公亢1511年)岁次辛未四月,监察御史谢琛巡按谨奏:为褒祀忠臣,以维持名教事,据常州府经历司呈承准本府照 ...

  • 血战常州10

    第三十一章  众侠士义救忠良  正气歌永照汗青 文杰.夏士林兄妹.吕娴姐弟.夏菱儿.夏德等一行七人,追随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航船,伺机营救文天祥.原本选定在江西赣江码头动手.因文天祥在赣州威望非常高,社 ...

  • 血战常州9

    第二十四章  留梦炎误国失平江  文天祥扑空独松关 元军攻下常州的消息传到平江,文天祥知道平江城是通往临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了.他庆幸勤王军到平江是来对了,终于可以面对面,枪对枪与元军决一死战,将元军阻遏 ...

  • 血战常州8

    第十九章   战溧阳赵淮再披挂  银树坝英烈昭天目 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一月中旬元军最精锐的铁骑由西路军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元帅率领,从建康出发向广德.高淳.溧阳.独松关进发 ...

  • 血战常州7

    第十四章  陈墅桥首战大捷  勇连捷活捉元将 勤王军到达虞桥,民心大振.次日,尹玉.麻士龙二将军在夏士林带领下察看周围地形,中午在夏家头关帝庙义军城东指挥部吃中饭,严氏五兄弟.士林兄妹.吕氏姐弟.夏菱 ...

  • 血战常州5

    第八章 贾似道奸佞误国 丁家州决战败北 鄂州.池州陷落,元军沿长江东下,犹如黑风恶浪一般滚涌而来.南宋朝廷满朝文武得到消息,个个惊慌失措,冷汗淋漓,面面相觑,只得去葛岭请贾似道面奏圣上. 五更三点,宋 ...

  • 血战常州2

    第二章 失襄阳度宗驾崩 谢道清哀诏勤王 襄阳失守的奏报八百里加急快马驰送临安宋廷,因贾似道专权,命襄阳奏章一律先送贾府,后有贾相奏朝廷,差官只得往葛岭贾府而来. 权相贾似道是扶佐度宗帝登基的先皇托孤的 ...

  • 血战常州(历史长篇小说)连载4

    第五章 柴桑口波涛汹涌 锁江楼初战弘范 德佑元年,元宵节刚过,伯颜引领大军出鄂州沿长江而下,黄州城沿江制置使陈奕献城降元,元军浩浩荡荡开进黄州,元诏令陈奕为沿江都督.其子陈岩守江东州也随父降元,知崭州 ...

  • 血战常州3

    血战常州(长篇历史小说连载) 第三章 文天祥毁家纾难 散家财赣州募军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初一,文天祥在江西赣州得悉朝廷发送的战报,元军已渡过长江.正月十三接到了朝廷的圣旨"哀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