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这一中医技术很有效!

导读:

自有文字记载至今,火针疗法已发展应用两千多年,经历了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等历程,通过历代医家的改进、发展和完善,火针针具及其操作方法逐步规范,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宽,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独特的治疗体系。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实。

李 岩 博士

主任医师

天津公安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

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首届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术继承人

中国针灸学会会员

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

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科技成果评价专家

天津市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

请输入标题     bcdef

贺  林

国医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继承人贺普仁教授之长子

中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推火针疗法推广授课专家

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

火针国家标准的主要制定人

贺氏火针研发者

贺氏针灸铜人经络设计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概  述

1

疾病概述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患者中后期常见的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多在发病 2 周左右进入瘫痪的痉挛期,多数表现为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动作僵硬,协调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在 Brunnstrom 分期中痉挛开始于痉挛阶段(Ⅱ期),如不加以治疗可出现肌肉萎缩倾向。

2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上肢屈肌(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和下肢伸肌(髋、膝关节伸直和踝关节跖屈)的肌张力增高,并经常伴有腱反射亢进、阵挛、协同肌-拮抗肌共同收缩、病理征、乏力和疲劳等。

治疗

【处方】

手、足阳明经

【刺法】

患者仰卧位,暴露皮肤后,局部常规消毒。施术者持细火针将针烧至通红并迅速准确刺入穴位并快速出针。每次上下肢各选取 6~9 个针刺部位,每次针孔不重叠。一般先针刺痉挛严重的肢体,再针刺其他部位。

按语

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各种运动均减少,临床中针刺阳经穴位对中风各个时期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阳主动主热,火针属阳,又补火助阳,“同气相求”,针刺阳经可调动气血、平衡阴阳、温通经脉,促进瘫痪侧的肢体经脉的气血运行,以达濡养经筋肌肉而解除拘挛的目的。针刺足阳明胃经不仅可以补益中焦、健脾化痰,从而改善痰湿阻滞经脉的状态以缓解痉挛,而且更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中风后肢体拘挛、屈伸不利的状态。

小贴士

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骼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