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就像在荆棘林里,心不动的人就不鲁莽,不动的人就不受伤;如果心是人鲁莽

这是一个禅的短语。整个句子是:人生在世就像在荆棘林里,心不动的人就不鲁莽,不动的人就不受伤;如果心是人鲁莽,那么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痛了自己的骨头,那么体会到世间的种种痛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像一个荆棘丛林,隐藏着危险或诱惑。只有不动一颗虚假的心,不要有妄想,平静如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没有偏见,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会全身疼痛。

佛教认为心是第一,身是第二,推而广之,我是第一(包括身和心),世界是第二。

所以要把握世界,首先要把握个人的行动;要把握个人的行动,首先要平衡思想。著名的故事“旗动,风动,心动”也说了这个道理。

扩展资料:

出自《宗镜录》,原句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宗镜录》在禅师们轻视义学的流弊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编集成书,在当时对于佛教界的教育意义很大。

所以宋代元佑年间宝觉禅师说:“吾恨见此书晚。平生所未见之文,功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人天宝鉴》)。他非但手不释卷,孜孜研究,还撮录玄要,成为《冥枢会要》三卷,刻板流通。后来又有祖心增辑为《宗镜广枢》十卷(《净慈寺志》)。不过《宗镜录》的卷帙太多,对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来说,是有所不便的。

所以清世宗(雍正)在《宗镜录》后序里说:“此书历宋、元、明以迄于今,宗门古德,不乏具眼,而从未见有称道赞扬,标为第一希有者,亦可异矣。”说《宗镜录》成书以后,从未有人称道赞扬是不合事实的,但阅读它的人不多则是实在情形。

推究它的原因,一是禅宗发展到清初,已成强弩之末,提不起来了。另一还是《宗镜录》本身不便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之故。

《宗镜录》之“本际义”可以归纳为:

一、本源说:“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①(世界本源说)“是知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一众生之原,名曰本际。……生死之本,为众生原。……虚空之本,为生死原。

二、本体说:“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此经文明何义,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无始已来,具足三智,圆满四德,无所朔失故。以何义故名如来藏,由颠倒心不知不觉故,从能净立其名故。

三、恒常说:“若了一心本际何法不通。以诸法从心所生,皆同一际。住此际中,一一圆满,举目咸是,何待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刚宝藏,无所缺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镜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