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女不能用棉条?你怕是有什么误解

女性卫生用品品牌Tampax(丹碧丝)最近在微博上引起了争议。天猫国际超市在关于Tampax一款卫生棉条的问题答疑页,写道:「从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中国女性的角度来看,不建议处女使用」。

在网友的抗议下,天猫国际官方目前已经修改了产品的详情页面。即使如此,也有网友表达了「失望」「弃用」的情绪。在这一波讨论中也不难发现,「棉条」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已经不是那么新鲜和陌生。

1989年,丹碧丝就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女性来说,卫生巾尚且是时新的东西,遑论需要内置的棉条。
1999年,同样的尝试再次失败。直到2017年,丹碧丝第三次在中国市场上架。这一次,情况发生了改变,用棉条的女性逐渐多了起来。
tampax早年广告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欧睿国际在2019年的预测,卫生棉条的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亿元。相比起超小的基数,这个增长算得上迅猛;但市场里最主流的卫生巾在2018年已经有了780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之下,棉条又好像仍然是一种小众的选择。
了解棉条、观望棉条、使用棉条,或是放弃使用棉条,这是很多棉条使用者的共同体验。有趣的是,关于这款新兴的卫生用品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不只是一次个人选择这么简单。卫生棉条,已经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从棉条开始,我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体结构
天猫国际超市所谓的「中国社会的现状」,不言自明地指向了关于处女膜的焦虑。「这也是在棉条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最普遍的一种焦虑。」性别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丁丁说。
丁丁现在在美国攻读人类学的博士学位,一路以来,她的研究方向都绕着「月经」展开。关于月经的羞耻、认知、感受,以及关于月经的工具、历史与文化内涵。
「我每个月都在来月经,我觉得女性在这件事上的个体感受是非常重要却又一直被忽视的。」她说。
她的研究生论文,主题就关于棉条在中国的科普、推广与认知。
「许多女权主义者和科普工作者都在网上科普过棉条,他们也是希望借科普的机会,来让女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很多女生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关于处女膜的。」
大部分有关棉条的科普都会说明:处女膜不是膜而是结缔组织,本来就有孔以使经血流出,棉条也可以通过;棉条正确放置,基本上不会有异物感;棉条可以吸收经血,血液不会淤积在身体内部。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知识是:「处女膜」学名阴道瓣,它仅是一层结缔组织,它不该被赋予任何价值。
和这个知识相对抗的,是一整套漫长复杂的女性「贞操观」。毕竟在网上搜索关于「棉条」的信息,从来不乏这样的故事:
于默是这一批科普影响的受众之一。97年出生的她在上大学前,「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成体系的性教育」。整个青春期,她都是一心读书的好学生,没有手机,也很少上网。
她的初潮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因为和母亲关系疏离,也没人教她怎么处理。她好像本能一样拿了母亲的卫生巾,「虽然懵懵懂懂,但好像打开就会用了」。之后,她知道自己的身体会每月流血一次,属于正常现象,但仍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理。
她说自己好像「活在真空里」,既没有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过滤了冗杂的其他信息。她同样不知道「处女膜」是什么,父母从不和她交流任何关于「性」的话题。
上了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什么网都觉得有意思,什么网都会去上一上。」青春期缺席的生理知识在线上被一点点补全,也是那个时候,她第一次听说了卫生棉条,「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生理结构原来是这样的」。虽然当时,她觉得「塞进去」这个操作不可思议,但是好奇心已经在潜意识里埋藏了下来。
她上大学是在2016年,那一年,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上说,自己因为来例假了状态不佳,引发了一波「是否可以公开谈论月经」的争议。撇开争议本身不谈,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只要用了棉条,在生理期原来也是可以游泳的。
于默的棉条初体验也和游泳有关。她来自内陆的小城,喜欢大海,却一直没机会学游泳。大学毕业以后,她报名参加了游泳课。某次游泳课与经期撞车,室友给了她一根棉条。
室友是她在这件事上的重要启蒙。她记得某天,室友在卫生间鼓捣了半天,出来以后非常兴奋地对她说,我要给你介绍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刚刚试验成功了!——她说的就是卫生棉条。
两个女孩住在一起,经常会讨论彼此的生理期。于默面对室友的安利,始终还是有些迟疑。她没有过性经历,觉得「这需要一定技术」,也担心有异物感。直到她遇上了自己不愿舍弃的游泳课。
从第一次看到科普,到第一次用上棉条,中间横跨了三四年的时间。她怀着某种紧张又兴奋的仪式感试用了第一根棉条,因为看过不少科普,因此顺利地操作成功。「但说实话,那也是我第一次认真探索了自己的身体结构。」从洗手间出来,她首先冲去了室友的房间,和当初的室友一样,宣布了「喜讯」。
游泳课结束,她一直忐忑的「血染泳池」并没有发生。一颗心就此放下,她决定囤一些棉条。
相对的「方便」
丁丁一度深深为月经所困扰。她经期较长,一个月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法自由地运动,尤其是游泳潜水等涉水的运动。而且,她讨厌身体往外渗血的感觉。这些感觉月复一月地困扰她。用到棉条的时候,她感觉如获大赦,「爽到飞起」。
这种被「解放」的感觉,在网上的测评里比比皆是:
丁丁的第一盒棉条是网购的,2015年,双十一促销,她买了一大盒,因为「零售的太贵了」。她记得她曾在进口超市看到过,小小一盒,平均下来一根要三块多,相当于每一次月经都要多出一笔不小的开销。
对于国内较早一批的棉条使用者来说,棉条所带来的便捷会让人形成习惯,却也带来一些麻烦。难买又贵是最现实的问题。就在前几年,棉条还俨然是高级超市进口区的奢侈品。
近年来,国内一直不乏新兴的本土品牌,但基本上都很难打开市场。甚至在定价上也很难有优势,现有的几大进口棉条品牌几乎垄断了市场,新品牌很难控制成本。「非秘」算得上是唯一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国产品牌。「非秘」在2016年就开发了自己的全自动棉条组装线,建成了自己的医疗级卫生用品生产车间。成功的秘诀可能是资本,他们初期的启动资金是5000万。
「非秘」的定价也并不低,在天猫旗舰店,平均每根棉条的售价为3-4元不等,甚至贵过了丹碧丝等最主流的品牌。资本让他们有耐心等待,但许多对棉条市场雄心勃勃的创业者都在这里折戟。
在知乎上搜棉条,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买到更便宜的棉条」。消费者们小心翼翼地比价、计算商家活动的力度,就是为了在价格的低点一次性多囤一些。
棉条,作为一种符号
风语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棉条的科普,觉得「这看上去好像会让女性好受一点」,于是跟妻子热情安利了一番。但因为妻子的不感兴趣而作罢。
他并不避讳谈论月经和卫生用品。从小,在母亲痛经严重的时候,他就会帮母亲买卫生巾。长大以后遇到妻子,会帮妻子洗经期的内裤。有人觉得不可理喻,「小时候,身边人会有意无意跟我说,来月经的女人不干净之类的」。
但他觉得这些说法「没有道理」。念书时候,有一次大扫除,女生宿舍附近的地上有一片卫生巾。他也没多想,就打扫掉了,之后被其他男孩子嘘:你怎么能碰这种东西?
青春期的男生,对异性好奇,又总会选择一些不友善的方式。他们总是恶作剧地把翻找女生课桌书包里的卫生巾,然后张扬开来,好像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丁丁在青春期也经受过这样的「羞辱」,如今许多年过去,她仍然记得当年的感受。「气得浑身发抖。我并未感到耻辱,只是感觉我明明很有道理,却完全没有被理解。」
风语记忆里也有这样的场景。他去劝阻,反而被男生嘲笑。那时候他很瘦小,也没法为了这样的事发生更大的冲突,又默默回去看书。他总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人有一些格格不入。
因为棉条本身和所谓文化环境的微妙冲突,因为月经羞耻逐渐成了被越来越多人重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谈论棉条、使用棉条、安利棉条,已经变成了一件有象征意义的事。
丁丁在研究中也发现,不同品牌打开中国市场的最初,使用的都是「新女性」「精致生活」这一类的营销话术。这些广告隐隐地在传递这样的信息:选择棉条,意味着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同时也意味着更加便捷高质量的生活。
陈丹是千禧年出生的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家庭,但即使如此,她也没有从课本或父母那里得到过什么性教育——但她确实从小开始,就上了很多网。
她接触棉条,是在高二那年,看了一个博主的科普视频,视频里详细介绍了棉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陈丹当时就觉得棉条非常「解放女性」,没什么犹豫地就准备尝试。在此之前,她还和妈妈随口说了一句,妈妈好像有些难言的顾虑,但最后也没说什么,由着她去了。
她的初体验「说实话,并不那么好」,尽管棉条确实使她免于潮湿异味的困扰,但对她来说,又好像还是有些异物感。而且,并不如卫生巾那样有安全感,有时,她需要和护垫搭配着使用。「我觉得好像可能是我自己使用方法不对,之后又坚持尝试了好几次」。
在网上关于卫生棉条的使用反馈中,不乏陈丹这样的女性用户。有人在使用棉条的时候需要搭配润滑剂,有人也需要其他卫生用品的「防护」。尽管有这些不便之处,她们仍然愿意更多尝试。除了确实更习惯棉条的清爽轻便之外,陈丹说:「这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符号了。」
她从小就开始上网,也眼看着这几年里,有关女性的话题如何被越来越广泛地讨论。她隐约觉得,使用棉条是一件从行动上和旧的观念做抗争的事——和棉条有关的大量疑虑都对女性并不友好:是否会「破处」、是否会「松弛」、是否「不是好女孩」,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套对女性的归训和矮化的逻辑。
陈丹说,使用棉条,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就是在和那些逻辑做抗争。
她也在刚开始使用棉条的时候,就热情安利给了同班的女生。大多数人都对此并不感兴趣,还有人表示「完全不知道要往哪里塞」。陈丹对此感到非常无奈:「都已经这么大了,怎么会对自己的生理结构一无所知?」
但她发现,过了两年以后,曾经以「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为由拒绝她的女生,现在专门开了一个公众号,讲述自己的女权感悟和身体自主。「所有事情都在发生变化,人也在成长。」陈丹说。因为身体的不适应,她又用回了卫生巾,但是仍然会囤一些棉条。「要先尊重自己的身体感受嘛,我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每个月的经期」。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排  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