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的崇祯为何深得后人同情?

崇祯十六年,大明王朝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关键阶段,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御前会议时,忽然颇为感慨地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何面目见于地下?”《三垣笔记》。

此前,崇祯帝得知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渡过黄河横扫山西,自登基以来,崇祯就急切地进行补救,希望大明能够在他疾风骤雨的拯救下能够起死回生,可是任凭他宵衣旰食,任凭他日以继夜,大明社稷的周围愈发动荡不安。除了不断的天灾人祸外,内有李自成,外有满洲兵的不断迫近,让崇祯隐约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绝非亡国之君能够做到,但是依旧呈现出亡国之象,在如此高级官僚的会议上,作为帝国当家人抛出亡国论调,可见形势紧迫和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焦灼。

然而在崇祯的身上发现了一股惊人的坚韧意志力,他的性格自尊极强,这也解释了为何多次说出“何面目于地下”自缢后也要疲乏覆面的原因。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他的臣下还发现这位忧劳的皇帝一直还在模仿唐太宗,从书法和风度上力求与李世民作为模仿标准。当时的给事中孙承泽记录了崇祯书法的风采:“上书法唐太宗,此谕尤秀劲,当时摩勒上石”《思陵典礼记》。

崇祯的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善于学习,不管形势如何危及,从未放下书本,某种程度上,他并非单独热爱读书,而是希望从经典里的祖宗之法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办法。“上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则随手批览。尝作《四书》八股文,以示群臣,因而颁行天下,士子咸诵焉。

当时有个叫倪元璐的大臣,担任崇祯讲官之职,一次讲到经书中“生财有大道”借机向崇祯阐述加派赋税的害处。这在当时也是崇祯最遭人非议的辽饷、剿饷、练饷的三饷加派,以至于当时百姓怨声载道,并借“崇祯“的谐音,戏称他为“重征”。崇祯听了果然大怒,训斥他,倪元璐听了不急不缓解释说:“臣儒者,所陈虽是本头书生语,然不敢怀利以事君。”说得崇祯一时语塞。第二天,崇祯竟然对着内阁辅臣的面向倪元璐表示歉意:“讲筵有问难而无诘责,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除此之外,崇祯心底还是希望在其不断努力下,能够挽回大局,在册封皇太子时后,更是苦心孤诣对其教育。一次与内阁辅臣议论到太子教育的问题时,他郑重地从一个黄匣子里拿出他亲自书写的《钦定官属约八条》,都是对太子和其身边人员管理条例,甚至细化到不得离间和结交,不得擅作威福,不得言动非礼等细节上。当臣下读完规定后,特意问崇祯“戒饬官属,是内是外?”崇祯颇为感慨动情地说:“是内员,此朕亲经历的。向朕在慈庆宫住,得知此辈情弊,专行离间,朕朝皇兄熹宗,并不交接一言。先帝朴实,被他蒙蔽。”说到伤心处,崇祯竟然流出眼泪。紧接着又对太子身边的服饰人员和伴读都一一作出安排。

越到最后,崇祯对自我约束越来越严格,甚至近乎于苛刻,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长期斋戒计划,穿布衣吃素食《明史》,为此他发布了一道谕旨:“朕念皇考皇妣,终身蔬布”。内阁辅臣上疏劝说崇祯不必如此刻薄对待自己,有的臣下甚至以为崇祯这是作秀而已。

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他还在坚持带头节约开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丰洁,仍旧不敢议减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无可议。”接着他又大量裁撤宫中吃用,减少宫女十分之三,自己的膳食开销减掉50%,后妃以及宫女太监减去40%和30%,这种大规模削减宫中开支目的在于带动地方上行下效,以此纠正奢靡之风和集中财力物力用于维护庞大军费开支。一个月后,当他知道内外大小官员未能按照他的标准依然“奢侈相高,贪僭嚣凌”,气愤非常,并再次重申“崇俭去奢,宜自朕始”的旨意,除了以前宣布的减去吃穿用度外,又宣布只有重大节庆典礼才可以使用金银器皿,其他日常生活一律改用锡器、木器、瓷器,希望内外文武诸臣能够效仿,并要见诸行动,如仍置若罔闻,依旧奢靡宴乐,拜谒馈赠一掷千金,必将严惩不贷《思陵典礼记》

崇祯在推进这项事情上果然能够做出严格表率,只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运作改变帝国风气比打一场胜仗更难,这样的时候,这个当家人以一人之力苦苦求索。甚至他将万历年间宫中所存的上佳野山人参,去换回几万两银子贴补国用。有一次他在讲筵,发现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边很不雅观,不时地把它塞进去遮掩,感动的一旁官员为之流泪。崇祯的后宫风气较为端正,因为他平时不苟言笑,对身旁人很有约束力,这些后宫嫔妃们都能和崇祯一样吃粗茶淡饭,穿着布衣。“宫中常服布衣,茹素食,与先帝同尚节俭,一切女红纺织,皆身自为之。”

然而“上焦劳天下十有七年,恭俭似孝宗,英果类世庙(嘉靖帝),白皙丰下,瞻瞻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尺,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武才,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绥寇纪略》。这是在崇祯死后,遗老们对其做出的高度评价,对其人格表示佩服。对于崇祯帝的遭遇历代史家均给予了同情和相对正面评价,《明史》更是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明清史讲义》,类似这样的对于亡国之君一致的同情和理解,在李朝历代实属罕见,崇祯有知,想必也不必非要“以发覆面”而羞见祖宗了。

(0)

相关推荐

  • 梁德新║太阳生日

    在梅州下水地区(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县.大埔县一带)城乡,每到农历三月十九这天的早上,当红日从东方升起时,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摆起八仙桌,桌上的供品有鸡.鱼.猪肉三牲,应时水果枇杷.黄皮果,还有客家娘酒. ...

  • 【西山十戾·獾】二、洪承畴灭满之计

    西山十戾第一位:獾 洪承畴降清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传回北京,崇祯皇帝以为洪承畴必然会为大明死节,因此准备在北京为洪承畴举办大型追悼会和纪念活动,还下令修建洪承畴纪念馆,想要宣传这位久经考验的大明干部, ...

  • 明代河北省出了6位内阁首辅,其中2人都姓李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 嘉靖.隆庆与万历初年,首 ...

  • 崇祯之死

      大圣的小宇宙   第427篇原创文章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文/ 大圣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二日. 李自成的大军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 明思宗朱由检,也 ...

  • 盘点2020年人设崩塌的十大明星,看看谁最让人同情?

    2020年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即将迎来新的2021年.这一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动和影响.但要说影响最大的还属于娱乐圈,影视行业耽搁了很久,除此之外,明星翻车的情况也层出 ...

  •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深得后人同情?看他亡国前两年的作为就知道

    李自成画像 崇祯十六年,大明王朝进入了风雨飘摇的关键阶段,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御前会议时,忽然颇为感慨地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 ...

  • 崇祯皇帝如此勤政,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1644年,崇祯皇帝哀怨地对阁臣说:"吾 ...

  • 为什么说崇祯是亡国之君?早在崇祯二年就有预兆

    其他皇帝继位之初,帝国总能有一些起色.说句粗俗的话,就是新修的厕所也能香三天.可自从崇祯皇帝继位以来,似乎除了干掉魏忠贤是顺利的,其他事情干得都不顺利. 一来二去,崇祯皇帝也看明白了:凭自己的能力,根 ...

  • 他远胜崇祯,是不该亡国的亡国之君,他才是真正的“君王死社稷”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金哀宗完颜守绪的评价向来不高.有学者认为"金哀宗执政十年,苟延残喘,不图远略,坐失时机,决策失误,一再逃跑,只配做亡国之君".还有人认为金哀宗没有雄才大略,面对新 ...

  • 明朝那些事儿之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前言 崇祯皇帝画像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到现在这最后一位皇帝,共历16帝,国祚276年.崇祯帝煤山自缢后这个由大汉民族大统一的大明朝宣告灭亡,本该由天启皇帝背负亡国的骂名,可惜他天命早归,知道自 ...

  • 崇祯为什么会成亡国之君?勤政的皇帝不一定是好皇帝

    一个朝代的走向如何,和皇帝个人是否勤勉其实并不是直接正相关. 比如说,崇祯皇帝的勤勉程度是明朝的皇帝里,除了朱元璋.朱棣和明孝宗之外,最勤勉的一个了,完全可以称得上宵衣旰食,但明朝却在他手里完蛋了. ...

  • 明朝亡国之君本不应该是他,只叹造化弄人,悲剧的崇祯帝朱由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朱元璋建立到崇祯手中灭亡时,期间共计16位皇帝统治中原达276年.而从第13位皇帝明神宗荒废朝政时,就已经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崇祯是一位不幸的亡国之君,其先辈没 ...

  • 历代亡国之君被历史所诟病,唯明朝崇祯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中国历史从秦朝以来,一直到清朝结束,总共诞生了六百多位皇帝.其中对于亡国之君的看法基本大致相同,认为王朝灭亡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秦朝的秦二世胡亥,宠幸宦官赵高,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先例:宋朝的亡国之君 ...

  • 说崇祯是“亡国之君”到底有没有冤枉了他

    1644年, 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的崇祯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后人评价"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