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第一次见客户

在布拉格第一次见客户

约莫上周周四、周五的样子,boss2突如其来向我寒暄,表示这周会带我去见客户,他说会很funny,让我享受就好。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眯着眼睛,笑容很温暖。

于是今天他如约带我前往,午后阳光下的布拉格是炽热的,我为了这次会面坚持穿了四天的正式服装,鞋子即使是平底的,在布拉格的石路上还是很吃不消,看着boss2穿着的拖鞋,我心心念念的终于明天可以回到casual。

我们一直从查理大学步行穿过去,一路上他有很多问题抛过来可能是想要了解我,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健谈和想要化解尴尬。他说他大学读了五年,有一年去了意大利,还说在布拉格,好的law university是免费的,我表示很吃惊和很羡慕。在我热的不行的时候,他问我要不要站到阴影里,我回到了no,我想中国人并不是很擅长立刻反应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善于立刻捕捉对方的立场去回应。

客户来的时候也是一身便衣,他从船上的office出来,带我们走上布拉格最大的船上,问我要吃什么喝什么,boss2替我点了dumpling,说希望我尝一尝,说它和中国的非常非常不一样,然后我自己点了果汁。

开始交谈前知道这个客户是布拉格最大的boat company的老板,他的公司有30多艘船,布拉格最大的游船就出自他的公司。所以对之后他对船的“情有独钟”也可以理解。

和他交谈起初像boss2嘱咐的并没有很大的压力,他也很随和,一直滔滔不绝的讲述他来中国的经历,他的见闻他的看法,他在生意上和中国的交集和感觉。

他首先给我的游船导览册有两份一份是中文的,一份是台湾繁体的,从之后的交谈中我也能看出他非常喜欢台湾,也明确表示喜欢香港、上海,还特别提出因为上海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游船,唯独对我喜欢的北京给了“差评”,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的偏好,内心其实是有一些不爽的,所谓拥挤和空气质量差我也无力反驳,但毕竟作为政治中心而非旅游城市,它有它的节奏魅力和机会空间,它的历史积淀和独特之处并不单单可以被雾霾被交通否决掉,很无奈,我并不能用英文很精确和全面的为北京完全扳回一局。

我想我还不能干预一个主观的人对我生活的地方的主观感知和评价。继续交谈的时候,客户提到来坐游船的中国客户并不多,而韩国和日本很多,他跟我说出了具体的数据,但是我并不能靠瞬时记忆一下子记住。接着他说最糟糕的是印度,还说中国真的很在意钱这件事,他在我面前直言不讳的讲出来,我没有把情绪显现在脸上。他转而说希望我周一能来他的公司帮助他更多的了解中国客户,做一些工作。

我真的觉得问“How much”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普遍和日常的一件事,其实和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我们的性子是内敛的,是倾向于会权衡利弊的,其实相较于“浪漫”的外国人来讲,是不太容易冲动的,我们需要获致面子上的安全感。而对于坐游船来说,正好前一阵子,和婳婳、Evan一起感慨了一番,表示对外国人这么热衷于坐船表示不解,就连哥本哈根的新港上的大船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非中国人。

而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坐船游览过于普遍,已经慢慢不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了。我觉得这仅仅也是一种喜好曲线的偏移,而与对钱过分在意这件事的勾连我是持反对意见的。

但我反思了自己对雷同的“你觉得布拉格怎么样”的问题的反映,多是夸赞和偏于中庸的评价,知觉到中国人其实是较没有自我的民族,在被“面子”长期支配的惯性里,我们习惯自觉的呈现出nice的状态,而像客户一样的人则不然,他们更倾向于表达真实。

我觉得这是民族性情的差异,不需要褒贬加之。而多数人去到一个新鲜的地方之后,多会立刻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愫,这种情愫并不深厚,但也确实无可厚非的成为了第一印象。很多人到国外去感受到了更浓烈的自由或者是更强烈的秩序,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侵蚀”,产生了对中国的种种不满。而我仿佛逆着这种潮流。

我知觉中国民族性格巨大的感染力,当我从天津的一个小地方去到北京、去到上海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放,是打开自己;而从中国出来,来到这里我感受到的是收,是感受到对于一个疆土如此之大的,人口如此之庞杂的国家来讲,中国的强大实属不易,尽管其中也有种种弊端可以去指出和讨论。

我们学不来布拉格的交通系统,因为我们地大人多,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我们需要约束,甚至是些许不方便的约束。这种收是一种理解,一种因为身处异地的理解和民族自豪感。尽管我不能左右客户对于中国的认知,就像我去到法国也一样更多的看到他不好的方面一样。

说到这,我的愤懑得到了消减,和boss2返回律所的时候,我问他客户很不喜欢中国吗?boss2说不是的他只是不喜欢一些城市。然后我们一起聊了一些关于实习的事情,他说之前会收3个中国实习生,但是发现如此并不会让他们提高更多,他们还是会彼此交流,所以最后改为只收一个。

打心眼里讲,我很庆幸只有我一个人,从无措到享受,大概也是这家律所的初衷,生怕我无事可做,难以融入。

后来我跟他讲,机会难得,我每个周末都会出去逛一逛,在欧洲。我看到boss2眼里的光,他非常支持,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perfect。我觉得在中国也确实会觉得这是一种并不会收到很多赞许的做法。

周一会去客户的船上office帮忙,这就是今天见客户的简易结果。而事实上,文化的冲击确实在我的心里泛了很大的波澜。

我下班回来在电车上又睡了过去,最近每天都很疲累,也是巧,就偏偏遇到五六个刚刚客户口中的“糟糕”的印度人,他们和我一起上车,开始大声讲话和说笑,在安静的布拉格中,确实有很强烈的违和感。想起也是老师提醒,知道在布拉格要低声细语,但是所谓违和有时候也只是民族性格的碰撞罢。

说到此,知觉中国人还是敏感的,还是更加在意社会评价的,更加会收敛自我达到自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