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怎么还高了?

作 者:西安市儿童医院   张海金

编 辑:高少卉
导读:

针对患者病情风险的不同,ICU都会有风险评级,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会根据患者临床风险等级进行调整,一般是用ICU的基础发病率与风险等级分值之比,最后得出的即是该科室的调整后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整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会低于原始值,方便与普通科室进行横向比较。

先和各位老师一起回顾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由于影响外科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不同医生之间的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能进行比较,必须进行调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要求,手术危险分级标准(NNIS)取决于3个因素,分别是切口的清洁度、手术持续时间及病人的状态,见表1。

表1:外科手术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分值
手术时间(h)
≤75百分位数
0
>百分位数
1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0
污染
1
ASA评分
Ⅰ、Ⅱ
0
Ⅲ、Ⅳ、Ⅴ
1
1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超过报告的该类手术时间的75百分位数的时间1分,举个例子,如单纯阑尾切除手术时间在15-125分钟不等,60分钟位于75百分位。如果医生甲做单纯阑尾切除手术时间为90分钟,在手术风险评估中手术时间赋值为1;如果医生乙做单纯阑尾切除手术时间为40分钟,在手术风险评估中手术时间这一项赋值为0。
2

切口清洁度。

根据手术操作进入组织部位的不同,将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或感染切口。根据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计0分;污染切口、感染切口计1分。
3

病人状态。

根据ASA 病情分级,见表2,手术病人手术前的美国麻醉学会评分为Ⅰ、Ⅱ级者计0分,评分为Ⅲ、Ⅳ、Ⅴ者计1分。

表2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准
Ⅰ级
1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Ⅱ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Ⅲ级
3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Ⅳ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Ⅴ级
5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如主动脉瘤破裂。
手术风险评分标准(NNIS)根据每个手术患者的情况进行评分,NNIS=手术时间赋值+切口清洁度赋值+ASA赋值,NNIS值最小为0,最大为3。

但是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新问题,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在进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时,有一项指标是各外科医生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其中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100%;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医师调整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假设一下,一个医生做了160例手术,其中手术风险为0的10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手术风险为1的2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例;手术风险为2的2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手术风险为3的20例,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这个医生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生感染手术例数/手术总例数*100%=7/160*100%=4.37%;该医生手术风险分值=(0*手术例数+1*手术例数+2*手术例数+3*手术例数)/手术总例数=(0*100+1*20+2*20+3*20)/160=0.75;该医生调整后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该医生外科手术感染率/该医生手术风险分值=4.37%/0.75=5.83%。
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调整后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居然比之前还要高,这就是因为调整医院感染率的公式的分母<1,所以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会比之前高,这种情况会出现在风险评估后分值<1的感染率统计,如外科手术部位风险分值,从0-3,分值越高,风险越大,如某医师的外科手术风险为0的手术占比较大,就会出现调整后的感染率高于调整前;而ICU的风险值,1-5,不会出现分母<1的情况。所有,各位老师,不同风险等级的感染率调整之后不一定会如您所意哦!!!!!

21年感控plus直播课(会员专享)点击标题查看

21年感控plu会员专享PPT(点击标题查看)

加入会员、需要PPT及课程的老师请加小编老师微信

重要通知

各位老师请注意,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想如常看感控plus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需要您每一次阅读后,在文章最右下方点一下“在看”

。这样,每次的新文章推送后,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否则,您的微信中可能无法显示每日的推文更新信息。

或者您可按下面步骤将感控plus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期的精彩内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