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两断”由来小考
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这个典故可能来自于管宁和华歆,管宁抽出刀来,割断了二人共坐的席子,以示断绝了友谊。这个典故可能是一刀两断最早的由来。
据《世说新语》,故事是这样的。
三国时魏人管宁和华歆,小时候在一起读书,朝夕相处,算是比较要好的发小。不过两人的性格品行有诸多差异。管宁俭朴好学,不慕富贵,华歆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俩在菜园里锄地,忽然锄出一块金子来。管宁好像根本没有看见此物,仍然闷头锄地。华歆却惊喜异常,立马把金子捡起来,想悄悄装进腰包,可是当他看见管宁一副冷淡不屑的表情后,才一脸羞涩把金子丢到地上。
还有一回,他俩都在书房读书,恰好有一位达官贵人从此路过,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好像啥也没有听见,仍然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到门外去看热闹,好一会儿才回来,随后大谈那位达官贵人的排场和阔气,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色。管宁对华歆的俗陋感到厌恶,一气之下,抽出刀来,把两人同坐的一条席子,从中割成两半,并严肃地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别同我坐在一起!”
后来,朱熹语录和禅话中都出现了“一刀两断”的成语,来自引申义。也指的是用刀把别的东西切成两断,代表坚定,决绝,再无关系。这个可能与上面的典故有关,是个连续的故事。
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语》:“观此可见克己者,是从根源上一刀两断,便斩绝了,更不复萌。”亦作“一刀两段”。《五灯会元.文悦禅师》:“一刀两段,未称宗师。”
一刀两断不是指这把刀断成了两半,而是指用刀把别的东西切成了两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