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孙道临    雷声
演唱:姜嘉锵

撰文/制作:雷声

深秋。
夜晚。
姑苏城外枫桥渡口。
一叶小舟停靠岸边。
一弯残月渐落西山。
栖宿树上的乌鸦啼叫更欢。
长夜漫漫,霜华更浓,天地似乎都被严霜凝结了。
寒气侵入船舱,异乡客孤寒难忍,辗转难眠。
扯了扯薄薄的被子,掉头看看舱外,透过茫茫夜色,映入眼帘的,是江岸边隐隐约约的枫树,是渔船上闪闪点点的灯火。
看来,今晚只有江枫渔火伴着我这个异乡客度过寂寞而漫长的秋夜啦。
这时,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了当当当的钟声。
钟声回荡在寂静的夜空,显得特别清冷沉重,一声声,一下下,抖落了满天霜花,惊起了一片栖鸦。
那钟声撞击着异乡客的心,那钟声回响在千百年来读者的耳中。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千百年来,不知醉了多少人。
去苏州,定是要去看看枫桥,定是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寒山寺闻名中外,靠的就是张继的这首小诗《枫桥夜泊》。

和撰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一样,张继也是生卒年月不详的唐代诗人。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与孟浩然是老乡,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唐代宗李豫大历年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张继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只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全唐诗》收录一卷。然而,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张继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皇亲国戚,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亡四川。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往江浙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枫桥,位于苏州西部,枕潜河,俯官道,是水路交通枢纽,也是舟车南来北往必经之地。于是,就有了张继在枫桥的一夜停泊,就有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羁旅诗。

《枫桥夜泊》只有四句28个字,却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不留痕迹地融入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之中,有景,有声,有色,更有情,是写愁的代表作。

《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它紧紧围绕一个“愁”字展开。

开篇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描写夜泊的整体情境,勾勒出一个略感凄清的氛围,为“愁”做铺垫。诗人先写“月落”,勾勒出夜泊的大环境。月亮渐渐向西而落,看似一个简单的“落”字,其实有着丰富的暗示。他与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落”字中包含的情绪是低沉的,给人的印象是时间流逝,夜色已深,隐约透露出夜色的几分寒意。在这个清冷的大环境里,情绪如同“落月”是低沉的。此时,远处又传来乌鸦的啼叫声。乌鸦,喜欢在秋冬季节聚集成群,叫声凄厉,所以古代诗词中又称其为寒鸦。“乌啼”二字,从听觉上强化了夜泊环境的清冷。霜,同样是秋天的典型意象。霜的存在,说明夜里的温度很低。诗歌第一句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致,月落、乌啼、霜满天,而这三种景致共同勾勒出一种凄清悠冷的大环境,为“愁”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诗的第二句中的“江枫渔火”,难道不能给诗人一点光明和温暖吗?你看,霜后的枫叶鲜红似火,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渔火的光亮映照着霜后的江枫,枫叶的红色呼应着渔火,二者就成为暗夜里的一抹亮色,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朦胧美之时,也给霜天寒夜带来丝丝暖意。然而,诗人却笔束一顿,“对愁眠”三个字赫然凸现在人们面前。人在逆境中最忌讳的是景物伤怀。诗人逃难江浙,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以及满天的飞霜,这一切已经让诗人一阵阵心寒。此时此刻,他眼中的江枫渔火不仅没有丝毫暖意,反而加重了他的愁绪。因为,枫叶是秋天的代表性景致,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尤其是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当秋天到来,天气转凉的时候,会让他们加倍思念家庭的温暖,加倍地嗟叹独自在外的寂寞和孤单。“渔火”,是夜里渔船上的灯火,零星的几点渔火,给朦胧的夜色增添了少许光亮。但是,在清冷的秋夜中,游子只有江枫渔火陪伴,更显得孤独寂寞,愁绪绵绵,难以入睡。诗人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是战乱突起,生灵涂炭;是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从诗人无心赏景、孤独难眠之中,我们能深深感觉到他郁结之痛难以言表。不管诗人究竟是带着愁绪入眠,还是因为愁绪而无法入眠;无论诗人是睡着了,还是醒着的,江枫渔火透出的依然是丝丝寒意、浓浓愁丝。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枫桥夜泊》的前二句布景密度很大,意象密集,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充满了秋色、秋意和几缕客愁的暗示。

《枫桥夜泊》的后幅特别疏朗,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上升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乌啼”令诗人意乱,飞霜让诗人心寒,“夜半钟声”既衬托出夜的静谧,又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从寒山寺传来的钟鸣之声,穿破秋夜的寂静,穿破宇宙洪荒的寂寥,清晰地传入诗人的耳中,传到诗人的心底。而诗人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伤感,仿佛也跟随那半夜的钟声久久回荡,弥漫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诗人种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

《枫桥夜泊》的主旨是抒发羁旅行役的客子之愁,但诗歌没有过多地书写愁本身,只在第二句中以“对愁眠”三个字淡淡地点出了愁绪的存在,而是通过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渲染出一个凄清悠远的意境。而至于为何而愁,愁的程度如何都没有细说,只让人从细密的景物中去感受,去体味,这种引人遐想的写法,使得这份客子之愁具有多元的层次。也许,是对家乡的思念;也许,是久经跋涉的疲惫;也许,是人生道路的失意。《枫桥夜泊》的特色就在于以一个包容性的意境,最大程度地涵括了客子之愁的丰富性,同时又是如此的明净,惆怅却不苦涩,细腻却不抑郁,这正是《枫桥夜泊》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因此,这首诗里的乌啼,月落、半夜钟声等等意象,也在后人的诗歌里不断出现,不断地被回应,不胜枚举。比如,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人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还有清代著名诗人王世贞的,“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前些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涛声依旧》,歌中唱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你看,歌中就有月落、乌啼、风霜等字句。这首歌成功化用《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后来成为大街小巷传唱一时的名曲。

寺以诗名,诗以寺传。 一首《枫桥夜泊》,不仅奠定了张继在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地位,也让寒山寺闻名天下;《枫桥夜泊》赋予了古迹以文化之魂,古迹散发着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之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和谐共生,在这里得到了最佳的演绎。
《枫桥夜泊》和寒山寺醉倒国人无数,寒山寺刻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石碑,也令日本人垂涎欲滴。欲偷不成后,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仿照苏州寒山寺建了一座寺庙,也叫寒山寺,也立了一座石碑,上刻张继《枫桥夜泊》诗,也建了一座夜半钟声楼,还在附近的的溪谷清流之上专门架了一座枫桥。现代,《枫桥夜泊》甚至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

平凡的月,平凡的鸦,平凡的霜,平凡的树,平凡的灯,平凡的船,平凡的寺,平凡的钟,诗人独具慧眼,所选景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诗人用最具诗意的语言,将六景一事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使《枫桥夜泊》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使寒山寺成为千古名胜。

(2020年6月29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枫桥夜泊——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

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朗诵者简介:

孙道临,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43至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1948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鲜活的银幕形象。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孙道临曾改编过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蒂的《呼啸山庄》,翻译演出过《疯狂奇谭》,翻译出版过美国女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等。

孙道临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孙道临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台词处理吐字清晰、音色优美、语言准确、感情丰富,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堪称银幕经典,其配音成了当时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孙道临热心推动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会长一职。
演唱者简介:
姜嘉锵,出生于1935年, 浙江瑞安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考评委员、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任职于中央民族乐团。擅长演唱中国古曲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他演唱的《枫桥夜泊》(黎英海曲)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并获台湾第九届金曲奖的最佳演唱人奖(1998年)。

姜嘉锵曾到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数十个国家,并应邀在日本、新加坡讲学,得到国际朋友的高度赞扬。1984年在洛杉矶第二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艺术节上的演出被誉为"艺术节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中央电视台以《曲曲动情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声通中外、情达今古》为题做个人专题节目播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多套节目,向世界介绍姜嘉锵的歌唱艺术。

多年来,他为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音像公司相继录制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钗头凤》、《水调歌头》等及现代题材作品《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草原恋》、《川江无处不飞歌》、《挑担茶叶上北京》、《逛新城》等近五百首歌曲。并为《诸葛亮》、《家反悍秋》等数十部电影、电视片演唱主题歌或插曲。录有《华夏之声》、《宋·姜白石歌曲》等专辑唱片及磁带。2005年出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专集》,荣获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2007年《下四川·中国优秀民族歌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发行。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