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松教授告诉你, 怎样在萌芽期解决高血压!
图*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 谷松教授
高血压病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统计: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中国有超过2亿),其中需要立即干预的患者有8亿(中国有1.6亿),超过700万人因为血压过高而过早死亡(中国有150万~179万)。
然而临床医生是否能够精确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疾病以及患者体质因素等进行正确的治疗呢?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谷松教授,对于高血压病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小师妹就为大家整理谷松教授从另一个角度来辨治高血压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带去新的思路与启发。
高血压的刻板印象
✿概 述✿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
一直以来,大家比较公认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多从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立论。
然而近些年谷松教授结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认为高血压疾病从气虚论治仍不容忽视。
传统观念上都认为高血压患者多是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之体,然而不少患者都是气虚之体,故谷松教授认为多从补脾益气、补肾益气等方面进行施治。
✿历史沿革✿
《灵枢》“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目为之眩”。
可见气虚可引发高血压患者头窍闷痛、耳鸣、目眩一系列的症状,正所谓气虚则清阳不升,头窍失于濡养故头晕目眩而发病。
此外因虚致病,随着年龄的增大,会出现阴气自半、阳气大衰,即是下虚、上实的物质基础,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症状。
《玉机微义》云:“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
由虚而致眩晕者,则气虚与血虚。
《景岳全书·眩运》载:“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提出了无虚不作眩,当以补虚为要。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不难得出结论:
由气虚引起高血压头晕、头痛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中医理论认为:
人身之气,是由先天之元气、后天之谷气和清气三种成分组成,肾主元气,源于下焦;脾主谷气,源于中焦;肺主清气,源于上焦,三气合一,上下得通,内外相合,相互资助遍布全身。
高血压病气虚证的发生,不离脾肾二脏,因后天之本源于脾胃,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之本乃肾脏,寓元阴元阳之脏。脾胃一虚,则会气虚。
《脾胃论》曰:“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
“五乱”即五脏气乱,在李东垣看来,五脏之本乃脾胃也,伤及脾胃,则五脏之气皆乱。
若诸证伤及脾胃,而致脾胃虚弱,从而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皆会导致气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而发为头痛或眩晕等。
病机分析:
虚则致瘀,如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行迟缓则形成瘀血,故气虚往往导致血瘀。而瘀血内阻、头窍失所养便发为眩晕或头痛。
“无风不作眩”,气虚无以制阳,阳亢无制而化风,上扰清窍则眩。
“无痰不作眩”,气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运化不利,可聚而成痰,血瘀津凝也可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而发为眩晕。
综上:高血压的发病之本乃气虚也,水湿、瘀血、内风是气虚证的病理结果,是发病之标,气虚统领整个疾病。
故在治疗上谨记补脾益气,气虚不除只是除湿、活血化瘀及滋阴息风则病必不除,因气虚乃发病之本,中医讲治病求本。
✿高血压病气虚证的实质✿
近年来,从现代医学角度认识高血压病气虚证的实质与以下因素有关。如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高血压气虚证的本质提供了有效手段。
心功能减退
气与心功能密切相关。气包含了和代表了一部分心血管的功能。
通过对心气虚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存在心输出量偏低、总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从而出现血压升高,且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平衡失调和左心功能减退。
通过补益心气治疗后血压明显改善。
自由基代谢失衡
就能量代谢而论,我们说气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ATP的产生,而气虚证则是细胞内ATP产生不足。
而ATP合成降低又与自由基代谢密切相关,自由基代谢失衡可能是其产生的机制之一。
高血压病肾气虚证患者,血浆SOD明显降低,通过补益心气治疗后血压明显改善。这就说明气虚与心功能减退的密切相关。所以高血压病气虚证的实质与心功能减退及自由基代谢失衡密切相关。
✿临床特征✿
高血压的发病过程比较漫长,最初主要是气虚即脾气虚,而后才阴虚即肝肾阴虚。
虽然应用平肝潜阳药可以缓解大多数早中期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但这种治疗方法更容易伤及脾胃,进而伤及肝肾之气。
因此,对绝大多数早中期高血压患者使用平肝潜阳药都是利少弊多。早中期脾气虚高血压患者可用补脾益气药。
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现,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具有气虚症的表现,且病程较长,多见于眩晕乏力,头痛隐隐,少气懒言,气短健忘、动则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因病情的演变,且涉及到多个脏腑,故除气虚证外,尚兼有瘀、肝风、痰湿等证候的表现。
此外,还有一部分无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许多病人是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患者无明显的头晕、头胀症状,舌脉也不具备明显指征,所以常常无证可辨,其中绝大多数人的病机是脾气虚,而不是肝阳上亢。
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最初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理论,到目前的气虚论治,这种体质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承担的越多故越容易出现肝气犯脾即脾气虚,所以说由气虚论治高血压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当今社会的大趋势。
✿治 则✿
根据高血压病气虚证的病理特点,当以补气为治则。
因有发于脾、肾之异,故又有补益脾气和补益肾气的区别。
补脾者宜选防己黄芪汤或者补中益气汤。
补肾者宜选济生肾气丸。
兼血瘀者,当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选用牛膝、川芎、水蛭、红花,或合补阳还五汤以使瘀祛络通、血压自平;
兼痰湿者,当以祛痰除湿之法,可选用半夏、胆南星、天麻、白术,或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祛除痰湿;
夹内风者,又宜平肝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以平熄内风、和畅气血。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补气药之党参通过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而降压,
白术有利尿扩张血管作用,
补血药之何首乌有降压与降胆固醇的效果
谷松教授临证体会:
人参大补元气
黄芪有“升提”之虞
补气药治疗高血压病时宜选用党参为妥。
✿讨 论✿
一般认为高血压的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还可有肝火、肝风、血瘀、痰浊。治以滋阴潜阳、泻火解郁、平肝熄风。
只有在高血压患者晚期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证候时,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助阳药。
谷松教授认为高血压的发生:
早期病机比较简单,多以气虚;
随着病情的发展就引起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
后期常常本虚标实,下虚上实,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燥实共存,挟痰挟瘀……。
补气法不仅可以治疗高血压,也可以预防高血压。
从气虚论高血压病的治疗是一个新的契机,会使更多高血压患者受益,做到未病先防,阻止高血压的进展而导致危险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