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因胃癌病逝!从胃炎到胃癌只有5步!胃病的知识一定要了解!
前不久,中国香港知名演员廖启智因胃癌病逝,终年66岁。伤感惋惜之余,让我们感到更加痛心的是,因胃癌病逝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2020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年新发病例48万,死亡人数为37万,相当于每天有1300多人被确诊,超1000人死亡!①相当大的原因都是因为不重视胃部不适,发现不及时,约8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②,而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
拜耳供图
大多数胃癌遵循如下的发展规律③:
而慢性胃炎症状与早期胃癌症状可能没什么大不同。因此,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就非常重要。
那么,慢性胃炎是如何发生的呢?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保护自己在一群“伤胃因子”下好好生存。像胃酸、幽门螺杆菌、部分药物、胆汁、酒精等,都是“伤胃因子”。
一旦这些“伤胃因子”过强,比如喝多了酒,或者胃黏膜自己的保护能力有所下降等时,胃黏膜保护功能不足以保护自己的时候,黏膜就会被破坏,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慢性胃炎。
由此可见,胃黏膜损伤是导致胃炎发生及其向胃早癌进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主要的胃部疾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药物相关性胃黏膜损伤、消化性溃疡治疗等。如能在疾病比较轻微、可控制的阶段进行规范治疗,促进胃黏膜愈合,则能防止疾病复发和加重。
而针对这些主要胃部疾病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教授建议,使用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等促进黏膜愈合。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以铋剂四联和铝碳酸镁四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用药时间上,规范治疗慢性胃炎一般治疗时间是4周,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等需要6-8周规律用药。
日常生活中,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其实并不少。比如,约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慢性胃炎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于50%④,胃溃疡发病率为 12%⑤等。但对于一些肠胃不适,人们往往过于轻视,总觉得没那么严重,“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其实,很多肠胃的不适信号,如胃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都可能是不同疾病的信号。据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消化学组撰写的《中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科普白皮书》⑥:
而生活中,养成以下5个良好的习惯,更有利于胃部健康:
1. 按时吃饭
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人,会体会到胃疼的感觉。因为饮食不规律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可能。
2. 尽量不饮酒
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情况下,乙醇对胃黏膜具有刺激作用,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⑦
3. 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多量吸烟者溃疡发病率高,一方面由于烟草直接刺激胃粘膜,同时通过对中枢神经作用,反射性促进胆汁返流,从而导致胃排空受限,可延缓溃疡的愈合、增加复发。⑦
4. 不要吃得太咸太辣
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而辛辣饮食也会刺激到肠胃。所以平时建议饮食清淡,不要太重口味。
5. 劳逸结合、少熬夜
长期作息不规律,睡眠不按时可直接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症状;体力或脑力过度疲劳则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导致黏液分泌减少,加重胃酸对黏膜的损害。⑧
6. 掌握科学的消化系统疾病知识
4月9日,《中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科普白皮书》于“国际护胃日”期间发布。该《白皮书》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消化学组牵头组织专家编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及其相关的生活指导、药物选择、经验性治疗方法等,让公众学会识别典型的症状、判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居家开展合理经验性治疗,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作为《白皮书》传播的公益支持单位,拜耳将与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和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合作,推动《白皮书》的广泛传播,提升公众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和重视,助力消化系统疾病早发现,赋能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