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南海珊瑚林 | 中国科普作家网
守护南海珊瑚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赵致真 2017-09-12 19:22
题记南海珊瑚礁是祖国的瑰宝,也是世界的明珠。由于全球变暖和海洋污染,南海珊瑚礁正严重退化。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摄制的科普片《守护南海珊瑚林》,记录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晖研究员团队致力于南海生态保护、为珊瑚礁修复和繁育所做的卓越贡献。同时讲述了珊瑚礁在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经历和有趣知识,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非凡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抢救珊瑚礁的有效举措和科研成果。下文是电视片《守护南海珊瑚林》的文学脚本。这是一片神奇而辽阔的蔚蓝。当庄严的赤道从曾母暗沙之南200海里处划过,当浩荡的季风从U形九段线吹过,世界的版图上便清晰地标记出了中国的南海。深深感恩于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为中华子孙开拓了如此壮丽的水域和海疆,留下了这样厚重的祖产和家业。 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200多个岛、礁、沙、滩如繁星洒在浩瀚的苍穹,如宝石镶满蓝色的丝绒,构成南海的框架和坐标。我们还要惊叹大自然的巧妙设计,中国南海的岛屿并非大陆岛和冲积岛,它们的基本成因,是亿万珊瑚在亿万年生命活动中造就的珊瑚礁。惟其如此,不认识珊瑚就无从谈起南海诸岛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里,聚集了一批最智慧的头脑。下属各专业机构如臂使指、根须四布,连接着南海的一脉一息。黄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便是研究珊瑚的一支主力军和国家队。形貌奇异、色彩斑斓的珊瑚,很早就受到人类青睐并进入经济文化生活。西晋时代王恺和石崇斗富,最后靠着拥有珊瑚的多寡和优劣而一锤定音。至于珊瑚究竟为何物,则长期以来各说各话。有人认为是石头,《说文解字系传》云:“今人所谓珊瑚,石也”;也有人主张是树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真正把珊瑚归入动物王国,已经是近代科学的认知了。大小如米粒,体型如圆筒,环状排开的多条触手招摇不停,将浮游生物攫入口中……这便是刺胞动物珊瑚虫的生命姿态。但珊瑚虫主要的营养来源却并非捕食,而是体内虫黄藻的光合作用。我们看到了一对绝妙的共生关系:虫黄藻是珊瑚虫的“房客”,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和氧气“交纳房租”,并赋予“房主”五彩缤纷的颜色;珊瑚虫则不仅解决虫黄藻的“住宿”,还将自身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及氮、磷等供给虫黄藻做光合作用原料,真可谓佳偶天成,互利双赢。当外胚层不断分泌碳酸钙,珊瑚虫开始化柔为刚,杯状的壳体成了外骨骼和“自建住房”。由于珊瑚虫摄取营养的昼夜模式,造成碳酸钙外壳生长环纹的周期性盈缩,我们能从X光和显微镜下看到古老珊瑚虫化石留下的“日历”,如同树木生长的年轮,证明泥盆纪时候地球确实自转更快,一年曾经有400多天。珊瑚礁的形成,生动见证了“铢积寸累”和“日积月累”的伟大力量,建筑的基本单元只是每个小虫的骨殖,漫长的工期则从5亿多年前寒武纪直到今天。岸礁,在潮水涨落线之间与陆地连成一体;堡礁,多平行海岸由泻湖隔离;环礁,则卓立远海并内存泻湖。珊瑚礁以其巨大尺度和体量,赫然改变了南北纬30度之间热带浅海的版图。著名的大堡礁绵延2500千米,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活体地质构造。中国南海则拥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资源,位居世界第八,这是得天独厚的国之瑰宝。 基础数据应该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岸线、气温、日照、水质、土壤、风力、生物群落、植被分布,获得资料的最可靠手段是实地测量。望远镜、放大镜、定位仪、测距仪,黄晖团队的才俊们不一定都有汽车驾证,但却个个考过了潜水执照。选取样地、样方,布下样线、样带。大船无法在礁丛行驶,便放下小艇到泻湖泛舟;人迹罕至的沙滩孤悬海角,就自带给养在岛礁生存。经过两代人的勘探、普查、修订、增补,南海诸岛已经建立了清晰的生态区划和物种户籍。 珊瑚礁被称作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沙漠绿洲”是实至名归的。在全球3.6亿平方千米的海底面积中,珊瑚礁只占0.2%,但却是25%海洋生物的家园。千姿百态的鱼鳖虾蟹,五光十色的贝螺虫藻,都在琼林玉树间聚族而居和繁衍生息。这里旺盛的净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的生命发动机,造就了我们这个行星上最高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海洋生命最丰富的基因库和宏大的博览会。谁也不再怀疑珊瑚礁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珊瑚礁支撑着全球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着海岸不受风浪潮汐侵蚀,贮存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宝藏,蕴藏着珍稀独有的药用资源;作为观光旅游的圣地,珊瑚礁又被誉为“潜水天堂”和“海底花园”。然而,亿万年间挺过冰河泛滥、陨石打击、火山爆发、海面起落的珊瑚礁,却无法承受近百年的人类活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水温度升高,成为珊瑚礁毁灭的主要祸根,白化则是第一瘟神和杀手。“合则两美,离则两毁”,珊瑚虫和虫黄藻的共生关系原本是珊瑚礁健康生存的基础,而骤然变化的环境使这些小生命产生持久的应激反应。珊瑚虫开始代谢紊乱、躁动不宁,虫黄藻则变得酶功能失序、光合作用锐减,最终导致了大好姻缘破裂,彼此一拍两散。究竟是珊瑚虫“翻脸”,驱逐了虫黄藻,还是虫黄藻“背叛”,逃离了珊瑚虫,至今仍然清官难断。但严重的后果是,珊瑚虫失去了虫黄藻,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虽然还不至于立刻死去,但几条触手在夜间徒劳地捕食,远远无法维持生命需求,如果不能在短期内与虫黄藻“破镜重圆”,最终将会沦为“饿殍”。这时候,万紫千红的生态乐园便只剩下珊瑚虫的累累骨骸,“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登上各国媒体头条时,珊瑚礁首当其冲经历了全球性大扫荡。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让世界90%珊瑚礁受到致命损害。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珊瑚礁可谓“水暖先知”的显示仪和预警器。此外,海洋的酸化、海水的污染、紫外线辐照的增加、海上工程的骚扰,都是珊瑚礁白化的肇因。国外有科学家悲观预言,珊瑚将在50年内从地球消失,引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如何在千钧一发间挽救珊瑚礁,要靠人类的智慧和决心了。更为不可饶恕的罪过,是近年来的直接破坏。对海洋生物的掠夺性捕捞、对珊瑚礁不择手段的盗采,让许多稀世珍宝遭受荼毒,让大自然千万年的慢工细活毁于一旦。我们生为“万物之灵”,究竟灵在何处?该如何唤醒社会的良知,放弃暴殄天物,制止野蛮和贪婪?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也于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2012年,三沙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已在建设中。合理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让珊瑚种群摆脱尘嚣,回归宁静,休养生息,再图大计。这是对南海生态真诚的敬畏和礼遇,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地。精心编撰的珊瑚鉴定图谱和识别手册,既是科研的参照、科普的读物,也是执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法规的依据和基础。野外拍摄,案头考辨,其中的心血和甘苦一言难尽,它们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低于科学论文。在今日南海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珊瑚礁的权重已经非同一般。举世瞩目的造岛工程,就在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划出了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红线。如果说大自然几千年间的风浪推送和海流搬运,让珊瑚贝类的残片碎屑聚沙成岛,今天的吹填技术,只是按动这一自然过程的“快进键”:用绞吸式挖泥船把泻湖中的珊瑚沙砾泵送到潮上陆域,让它逐步演化为海上绿洲,这便是生态岛礁的理念和自然仿真的思路。保护珊瑚礁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被动消极的“守势”和积极主动的“攻势”,又属不同的棋路和棋风。为什么不能像荒山造林那样在海底播种插条,让珊瑚林大面积开拓生存空间?这正是黄晖团队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全新课题。传宗接代对于每个物种来说都是头等大事,珊瑚就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本领。从身体的边缘和中间发芽、断裂,不断克隆出新的个体向周边扩展,正是靠着无性繁殖的“分身术”自我复制,让珊瑚礁从很小的地盘发展成结构宏伟、体量庞大的海底巨观。这种无性繁殖和再生功能又是一脉相通的。将珊瑚枝切成手指大小,经过暂养和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让它们另起炉灶、安家落户,成为珊瑚礁新的“殖民地”。这种珊瑚移植需要外科手术的细心和地质勘探的准确,挑花绣朵的巧思和抽丝织锦的品位。2013年,黄晖团队已经在西沙建立了将近1公顷的珊瑚底播试验区和示范区,经过不断完善改进,来日一定可望大成。有性繁殖是珊瑚虫向高级生物进化的证明,虽然雌雄同体、雌雄异体并存让珊瑚虫显得性别混乱,但却不妨碍精子、卵子的产生和成熟。平时,雄体珊瑚虫的精子排出后,从水中游进雌体腔肠,并在那里和卵子结合形成浮浪幼虫,再被“吐出”而返回大海,经过漂泊流浪,最终固着在海底坚硬的构造上安身立命。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事件,则是大自然最典型的同步现象和最神奇的生命凯歌。满月之后,夜幕降临,随着至今无法解释的指令,亿万珊瑚虫体内的生物钟同时发动,将蓄势已久的精子卵子孤注一掷排入海中。如杨花乘风,如柳絮起舞,如烟火齐放,如大雪纷飞,这场“水下婚典”只有短短半小时到1小时,是为了在高密度的时空中实现安全系数和受精概率的最大化。那些逃过危险又找到伴侣的卵子将变成浮浪幼虫开始新生,而错过这个“窗口时间”的“剩女”只能沦为其他捕食者的腹中餐了。根据胚胎解剖和实践经验,黄晖团队基本已经能预报珊瑚排卵的时间,但仍然怕有误差。为了准时出席这场“相亲大赶集”,他们连续多日在水下蹲守。获取充足的珊瑚受精卵,这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人造环境中的珊瑚苗圃,档案齐全,品类众多,色泽鲜艳,长势茁壮。待到这些小火苗般的珊瑚投放海底,冀望它们可以燎原。像设计公园和景点一样设计出海底仙境,这不是幻想,黄晖团队已经绘好蓝图,让人造珊瑚礁巧夺天工。对于这些身在大海、饱经风浪的一线实干家,执行能力和操作能力无须质疑,谁能相信他们还有那么多科研成果。《从造礁石珊瑚中提取虫黄藻基因组DNA的试剂盒及其方法》《海洋生态系列研究》《造礁石珊瑚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诸多科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的专业期刊上,还有书籍和专著频频问世。让实践和理论并进、经验和学问齐高,是这一代科学家的特色。与国际接轨,和世界同行共享信息资源,共商环保大计。保护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珊瑚礁,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忘不了恩师前辈的开创之功和陶铸之德,他们是黄晖团队永远的精神资源。常年漂泊天涯,浪迹三沙,对南海认识越深,就感慨对它爱得太迟,做得太少。要问黄晖的心愿,却那样朴素又简单: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南沙群岛建立起珊瑚礁科学考察站。悠悠万古的珊瑚礁,初露头角的青年人,南海的明镜里,几曾映照出这样美丽的播种和耕耘!珊瑚礁生长很慢,最快的鹿角珊瑚1年大约能长10厘米。也许一代人都看不到大功告成,但后世子孙将会收到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和最深情的祝福。(歌声起,精彩画面闪回)百次出航向波涛追寻,千回下潜伴日月升沉。拥抱自然,礼赞生命,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让心血在礁盘开花,让智慧在海底扎根。男儿女儿献青春,守护南海珊瑚林。祖先留给我们,我们留给子孙。作者简介赵致真,科普作家,科技电视编导及制片人。曾任武汉电视台台长,武汉广播电视局局长,创建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退休后撰写和编导《科技与奥运》《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神奇科学》《科技春晚》《播火录》等。扫描二维码,观赏《守护南海珊瑚林》主题歌视频。上一篇:献给共和国的科学家们下一篇:科普创作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