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也是悟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玄妙纷繁,难抓根本,那么在学习中医药的路上有没有捷径?
答案当然是:有的!
很清楚,有!它就是《伤寒杂病论》。许多患者反映,面对中医大夫,我没有经过他治疗,怎么能提前大致判断出他的中医实力深不深,临床能力行不行?非常简单,考验他对中医经典的掌握,一个人能把《伤寒》的条文或者说《伤寒》加《金匮》的条文烂熟于胸,脱口而出,相信我,他的中医药水平不会太次。
如果你喜欢中医药,就去看《伤寒杂病论》看的越多越细,你越会崇拜张仲景,你会感悟到里面的每一次遣方,都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方药技艺和中医哲学理论的高度融合,过于空洞的讲述易于流散,我们来以“麻黄汤”为例和大家感受一下“医圣”的组方艺术。
辨证——太阳风寒表实
关于这个最重要的“恶寒发热”临床表现,其实都与人体的“卫气”有关,“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是人体循行于肌表皮毛,掌管腠理开合,活动力强,游走迅速,对人体最外层有护卫作用的气。
简单来说,人的肌表能够适应外部寒热的变化,需要出汗散热的时候就出汗散热,需要紧闭保暖的时候就紧闭保暖,不至于一吹风就感冒,都是由卫气来作用的,所以《灵枢·本藏》云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而卫气受肺所主,是肺主皮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肺气旺,输精于皮毛,则卫气旺,卫气受伤,则肺的运行也易受其牵连。了解的这个基本知识,我们来具体的再说一下“发热恶寒”。
“发热”。上文我们说到卫气有一个温分肉的作用,人在春秋冬时节,气温寒凉的时候,并不能够被外部环境冻死,一方面是有衣物房屋的保暖,另一方面主要是卫气对人体的温煦,而当人的外部肌表皮毛等被外寒侵袭、笼罩、收引的时候,人体的卫气没有办法正常的到皮毛表面,被困郁在肌肉之中,产生了郁热,所以《内经》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卫气被困厄在肌肉里没有办法疏散,津液被阻挡在腠里以内没有办法外出;肺的宣发肃降整体性被打断,宣发不畅,肃降不行;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上行头部,下属膀胱,阳气被困,卫气不出,经流不畅……最终造成了皮肤干燥、无汗、气喘、身痛、头疼等等相关表现,与上面的发热恶寒共同构成了太阳风寒表实的临床特征。
立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我们中医常讲给邪气以出路,对付邪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哪来,回哪去;从哪走,从哪回。”
从哪走,从哪回:路径相熟,侵入途径相同,邪气的驱赶最为适宜,而这样邪气不容易迷路乱窜,避免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例如表证从表而走即可,无需引敌深入,从里而下,画蛇添足,耗伤正气,徒增烦恼。
中医的治疗是“和而不同”的治疗,并不是要把邪气在体内进行歼灭,而是要把它赶走,不能让身体成为正气消灭邪气的主战场,因为战场是残垣断壁的,关于这一点的思考,我们可以参照放化疗后的一些表现即可知道。历代医家也都遵循这个治疗的方法,一如清代的叶天士所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就是希望能够把邪气驱赶,而不深入造成动乱。
那么对于本身就是表证、寒证,实证的立法就更为简单,卫气外散温煦为可用之兵,肺脏输精实卫为供兵之粮,将表寒得到疏散驱赶即可。当然这里面的方法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方面要避免闭门留寇,发汗要到位,不可过早收涩;另一方面更要避免引敌深入,不可补药直行也不可猛药攻伐,大汗淋漓。
方随法立,法随证出
首先麻黄是肺经的药物,而且是一个发汗力极强的药物,发汗解表,平喘,利尿,效果极佳,能够鼓舞人体的阳气向上向外疏散,可以说是配合卫气最好的辅助,能够让卫气冲破寒邪的束缚,直达体表,驱散外寒,一下就把最本质的内容给解决了,而且关于对发散风寒的药物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得知麻黄的发汗功效极强,仲景选用此药要将,力雄药专。
其次是桂枝,麻黄力量过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为了避免麻黄权力过大,剂量过多,散越阳气,造成汗液如水淋漓,汗出不止,变成“亡阳”的变证,派出温和的一定量桂枝来辅佐,能够减少麻黄的大量使用,但是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果说麻黄为人体卫气做辅助,那桂枝就是为营气做辅助。“阳加于阴谓之汗”,麻黄掌握的是汗出的开关,桂枝则为汗液提供物质基础,桂枝运用于营血之中,鼓动营血阴精为汗,麻黄打开腠理之下汗液的开关,桂枝提供的汗液就能够外泄,这是判断麻黄汤效果的一个客观的临床表现,就是:”微似有汗”,绝不是大汗淋漓,通过观察汗的多少,就可以了解本方配伍剂量的多少与适应情况;而且温通血脉也能够一定程度将肌表膀胱经脉得到疏通,体痛头痛的现象的缓解。
辅助麻黄发散,产生汗液,温通经脉,三点都与太阳风寒表实证的症状相契合,共同与麻黄相须配伍,成为这个方子的臣药。
其实有了上面的两个药物,这个疾病基本上就可以得到治疗,那么杏仁和甘草仲景的意思在哪里?这就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性的问题,在本质抓住的情况下,还要兼顾其余各个方面,使整体趋于“和”的状态。
我们前面说到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因为外邪的侵入造成了损伤,所以产生了“喘”的现象,杏仁的加入,就是对肺气整体恢复的一个调整,有麻桂宣发,有杏仁肃降,肺气能够尽快的得到恢复,一升一降,达到“和”;那能够肃降的药物很多,最终选择了杏仁的原因,还因为杏仁苦辛,和桔梗的功效类似能够起到一定的开宣肺气的功能,符合整体立法思想,能够配合麻黄桂枝的发挥;同时杏仁富含这个油性,能够对肺的使用产生一个润的作用,能够减少辛散对肺的燥伤。
最后我们要说的就是甘草这个药,咱们说的“果老”,在本方中的剂量也较小,作用主要还是我们说的追求一个平衡和合,麻黄桂枝往外散,杏仁往里收往下降,如何把这些药物说和在一起,甘草就起到这么一个和事佬的重要作用;另外甘味能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麻黄的峻散得到制约;最后甘入中焦,能够对脾土进行一定的补益,而为肺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撑。
道者,和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学医也是悟道。中医治疗之法,顺应天道自然,借助自然赋予的植物的偏性,以补人体五脏之气的不足,善医者,理应四两拨千金以调顺,切记不可大规模的以本草、金石、动物等为“器”,与人体病邪互相屠杀攻伐,违背天道。
另外有两点细节需要补充:学医也是悟道
①仲景之方取效的关键不止在于方的配伍,更在于剂量的把握: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70个,炙甘草一两。能不能去除二两桂枝,加麻黄到五两?或者说随意调整剂量比例,将甘草的比例加大,或把杏仁的比例加大?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阅读完此文,原因大家应该有所掌握。所以对于药物整体比例的把握,要注意学习;
抛开比例,具体剂量克数的多少?也得细细思考,李时珍言“ 古一两今用一钱”,能行吗?三两变三钱可靠吗?这一点也得注意和探讨,既不能拿着大炮轰蚊子,也不能拿着火柴点火箭。
②永远不要忽略仲景所提供的细节,具体来说就是煎服的方法,以水几升煮取几升,先煮什么?后入什么?去沫,去渣?加薄荷,加生姜,加大枣,加乌梅?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今天聊的麻黄汤,不需吃粥,只要温覆即可,但是桂枝汤则不然,这是一个药物具体效果的表现和药物辅助方法的差异,掌握这些才能够真正掌握原原本本的古中医的仲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