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郁达夫的童年梦想/侯国平
郁达夫幼年丧父,是祖母和母亲把他拉扯大的,虽然孤儿寡母,家境每况愈下,但母亲还是望子成龙,把他送进了学堂读书。
郁达夫开始念的是私塾,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有一年冬天的深夜,正烧年纸的时候,他已经朦胧想睡了,不停地揉眼睛,打哈欠。这时,门外来了一位提纸皮灯笼的老先生,说是来为郁达夫开笔的。郁达夫跟着老先生上了香,对着孔子的牌位行了三跪九拜之礼,又在一张桌子上写下了上大人三个红字,念了四句“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到了来年春天,他就夹着绿色书包,拖着红丝小辫,摇摆着身体走进了学堂。
私塾里的学习,郁达夫觉得实在是快活的很。因为要早晨一直坐到晚的缘故。可以帮助消化,锻炼身体的活动,只有身体的使劲摇摆和放大喉咙的高叫了。所以郁达夫对于私塾里的学习是很留恋的。
后来,私塾要改学堂了,这一个转变,在郁达夫心里比地上飞到天上还要神奇远大。当时的学堂是一般人崇拜和惊异的目标。有离城五六十里远的乡下人,都成群结队,带了饭菜雨伞,来到城里的学堂挤看热闹。新学堂在富阳县城挂牌成立的半年之中,“洋学堂”三个字,成了茶店酒馆的谈话焦点。而穿着黑斜纹制服的学堂生,一改过去的长衫马褂形象,新鲜夺目,似乎都是万能的张天师,引得路人侧目而视,指指点点,做为洋学生的郁达夫更是自鸣得意,骄傲的很。
富阳县唯一的县立高等小学学的校长,更是了不得的人物,进进出出坐的都是蓝呢小轿。知县请客,总少不了他。每月第四个礼拜六下午作文课的时候,知县若来监课,学生特别有两个肉馒头好吃。有些离家近的学生,作文课做完后,回家的书包里往往塞着这两个肉馒头,带回家去,一来夸耀,二来也是带给父母的汇报。
郁达夫初进富阳县高等小学的那一年,因为平均成绩超过八十分以上,受到了校长和知县的特别奖励,让他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跳了一级,升入到高两年级的班里学习。这本是一件本平常的事,但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回去说与家里,家中也是异常兴奋,引以为荣,连郁达夫自己也飘飘然了。
第二年春天开学的时候,母亲千辛万苦总算为他筹集到了学费。这时候的郁达夫,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这愿望并不是立志学习,报效国家。这些宏大的梦想,都是大人们编出来,强加给孩子的。其实郁达夫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想让母亲为他买一双皮鞋。
那时候,郁达夫有一个灿烂的梦想,就是在黑斜纹学生制服下面,再穿上一双皮鞋。挺胸抬脚,一定神气,特别是走在石板路上,咔嗒响,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面对为了筹集学费,唉声叹气的母亲,郁达夫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想要买一双皮鞋,母亲听后很吃惊,她已经没有两块大洋去给儿子买皮鞋了。但她又不想让儿子失望。于是就硬起头皮,带上郁达夫,去大街上的洋广杂货里去赊欠去。当时的皮鞋,是由上海运来,在杂货店里寄售的。
一家、两家、三家,郁达夫跟随母亲,从下街走起,一直走到了上街尽处的那一家隆兴字号。店里的人见他们进去,先是非常客气,摸郁达夫的头,一双一双的拿出来,试了又试,但一听到要赊欠的时候,都同样的白了眼,做一脸的苦笑,说要去问账房先生的。而各个账房先生,又都一样地板起了脸,放大了叫喉咙连说,赊欠不来,赊欠不来。
到了最后那一家叫隆兴号的杂货店里,连遭拒绝的母亲一下子涨红了脸,眼睛里也涵有了泪花,不得已默默地扭转了身,走出了杂货店,郁达夫也一声不吭的跟在身后边。回到家里,母亲擦干了眼泪,上楼去了半天,然后带一了一大包衣服。郁达夫一下子明白了,这是要去当铺拿衣服抵押现钱。他就哭着喊着,拉住了母亲说,“娘,娘,你别去罢,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
郁达夫拖住母亲,跪在了地上,母亲也呜呜的哭了起来,母子二人抱头大哭,惊动了四邻,大家都以为是郁达夫惹母亲生了气,纷纷走拢来劝说,郁达夫越听越伤心,仿佛受到极大的委屈,母亲也是越哭越厉害。还是郁达夫赔了不是,保证以后不提皮鞋的事,才算罢休。最后,郁达夫被隔壁的大伯伯带到了他的家里安静一会儿,一场风波才平息。
郁达夫的童年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埋怨母亲,而是从艰难的生活中悟出了道理,他更加发愤读书,因为一个比皮鞋更重要的梦想,在他心里升起,激励着他向前走。
作 者 简 介
侯国平,男,河南正阳人。大学文化,河南作协会员。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安全报、周末、大河报、郑州晚报等十几家纸媒体开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