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还有这些周边?
`新中国第一部编修的古籍就是《资治通鉴》.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如此著名的“网红”(此处是褒义)作品,和“网红”小说《红楼梦》一样,也是衍生了很多外围产品,后世对其的续写、注解、重新编撰等等层出不穷,可以说围绕着《资治通鉴》几乎形成一套新的史学系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即这个作品内涵足够丰富,由此才能拓展出足够多的外延。正如《资治通鉴》著名研究者胡三省所言:“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资治通鉴》如水量充沛的大河,而后世解读续写者不过如饮水的小鼠,钩沉一二就能有所成绩。今天就来粗略盘点一下,围绕着《资治通鉴》,还有哪些著名的《资治通鉴》周边?(大致按时间排序)1《资治通鉴外纪》《资治通鉴外纪》也称《通鉴外纪》,写作者是北宋的刘恕。刘恕最早是帮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因为《资治通鉴》起于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所以作者拟取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为“前纪”,显德六年以后为“后纪”。
《资治通鉴外纪》四库全书版本后因病仅成“前纪”,因《国语》称“春秋外传”之例,改称“外纪”。也称 《通鉴外传》,是中国最早的记述商朝以前历史的传记,凡十卷,目录五卷。2《续资治通鉴长编》这套书的作者是李焘,书比作者知名。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起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终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录了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后世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今年热播的《清平乐》中的很多故事都取自于《续资治通鉴长编》。
《清平乐》中曹皇后遭遇宫变,正装要求处决宫女的故事就记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3《通鉴纪事本末》编纂者是南宋的袁枢,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4《资治通鉴纲目》是南宋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作者比书知名。全书是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内容增损概括而成,共59卷。
《资治通鉴纲目》仿效《春秋》、《左传》,创立了“纲”与“目”。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之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5《资治通鉴音注》、《通鉴辨误》、《通鉴小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胡三省,终其一生为《资治通鉴》作注、辨误。这样有热爱的事业并为之投注热情的人生状态让人艳羡。《资治通鉴音注》于典章、音训、地理考稽精详,订谬甚多,为后人研习《通鉴》的工具书。民国藏书家傅增湘藏書之所名“双鉴楼”,因其曾有宋本《资治通鉴》及元本《资治通鉴》,其中元本《资治通鉴》即胡三省的音注版。
这个版本即是傅增湘藏的元版今天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比较权威的中华书局版本就是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6《资治通鉴续编》《资治通鉴续编》二十四卷,明代陈桱撰。其内容与《宋史》大同小异,但是补充并修正《宋史》的不足与错误。
7《续通鉴纲目》为续接朱熹《通鉴纲目》而纂,由官方敕修的一部史书。记载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计408年的史事, 全书共27卷。
纂修过程经历了景帝自肇修、英宗辍修和宪宗复修三个阶段。在 此书敕修的前后两批纂修人员中,皆参与两次编修的只有彭时、商辂二人,但在此书修成的前一年,彭时去世,《续通鉴纲目》的最后署名为商辂等。《续通鉴纲目》非常强调夷夏有别,将宋室看作天下共主,以大字记宋统纪年,而将辽、金、 元视为受封的列国,对金元的建国封号以小字附记在宋统纪年之下。8《宋元资治通鉴》明代薛应旗撰。撰者采用《资治通鉴》体例,补编了宋元两代之史事。共一百八十卷,最早刻本为明天启六年自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
《宋元通鉴》记述内容,乃承接司马光《资治通鉴》而作,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下讫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8年,所记共四百零八年历史。其中详记了北宋仁宗朝史事,共十三卷;南宋高宗朝史事、二十一卷;元顺帝朝史事,十一卷。其他各帝或简或繁不一。总体说来,其史料相当丰富。9《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通俗易懂,同时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见解。
明版《通鉴直解》10《资治通鉴补》《资治通鉴补》又称《通鉴补》,明代严衍撰。严衍为明末秀才出身,嗜读《资治通鉴》,常与门人谈论通鉴内容。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开始撰写《资治通鉴补》500卷,直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基本告竣。全书拾遗补缺,补充《通鉴》有二十二项之多,如“严正统”、“补文章”、“补贤媛”、“补艺术”、“补释道”……,此书订正《通鉴》处有百分之一二,补充的部分则有十分之三四。
钱大昕夸赞此书是“其有功于《通鉴》者,胡身之而后,仅见此书。”此书早期只有抄本流传。嘉庆二年(1815年),张敦仁自阮元处抄录一部,道光四年“补正《通鉴》正文者汇而录之”,有《严永思先生通鉴补正略》发刊。咸丰元年(1851年),由江夏童和豫排印全本《资治通鉴补》百余部。光绪二年(1876年)常州盛康再以“童和豫本”为基础再次勘订印行。11《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清代王夫之所著。王王夫之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借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
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12《资治通鉴后编》康熙年间,徐乾学(顾炎武的外甥,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取明代陈桱的《通鉴续编》和王宗沐、薛应旗两家的《宋元资治通鉴》,并邀请正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万斯同、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纂成《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
起宋太祖建隆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书中史论以“臣干学曰”褒贬人物、史事。《四库全书总目》评:“而若璩诸人,复长于地理之学,故所载舆地尤为精核,视陈泾、王宗休、薛应旗三书过之远矣。”13《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二百二十卷,是毕沅鉴于《资治通鉴后编》多舛误才起意编撰。《续资治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仅有取舍剪裁,而无议论。
《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但其他名家如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最后说句题外话,知道司马光为什么叫司马光吗?因为司马光出生地为光州光山县,他父亲当时正在光山当县令,因此给儿子命名为“光”。光州光山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光山县,属河南信阳地区,这样说来,也算我老乡,与有荣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