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逆温
一、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示意图
二、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大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2、地形逆温:
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如天山北坡12月~次年2月由于冷空气下沉积累,形成“冷湖”,其上出现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可达15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普遍存在。
3、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就是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4、乱流逆温:
低层空气乱流混合,在乱流层的顶部会形成逆温。
5、下沉逆温:
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是由于稳定气层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6、锋面逆温:
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三、逆温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2、不利影响:
①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四、精选试题:
1.(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2.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C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4~5题。
4.“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
5.“冷岛效应”能( )
A.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B.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读图回答6~8题。
6.该山可能是( )
A.长白山 B.太行山 C.贺兰山 D.武夷山
7.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
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
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
答案:
1.A 2.A 3.C 4.C 5.D 6.D 7.C 8.D
解析:
1.A 由题图可知,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显然选项D错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因此,正确选项是A。
2.A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3.C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4.C 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5.D “冷岛效应”导致绿洲湖泊气温偏低,抑制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减缓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水汽蒸发量减少,绿洲土壤相对湿润,有利于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6.D 以温定带(看最冷月平均气温—我国是北半球,最冷月是1月):该山地山麓地带1月份平均气温在0 ℃以上(图中海拔0米左右的气温),推断该山位于亚热带,长白山和太行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贺兰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低于0 ℃,D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正确。
还可以根据只有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长白山、太行山、贺兰山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单选题,只能选D。
7.C 结合第1题,表示平均最低气温的应该是③和④。武夷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其西北坡为阴坡,过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东南坡低,再加上1月西北坡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易在北坡堆积,同一海拔处的③和④,③的平均最低气温低于④,所以C项正确。
8.D 此图是“1月份” ,A选项中的“全年”偷换概念,A错。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夏季的山谷风,山坡的气温升高较快,跟材料“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冷湖’”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也不符。B选项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冷湖”现象出现地区除了谷底,还包括山坡,因此,“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上升,突破“暖带”后,海拔上升,气温又随之下降,B错。生长周期是相对于作物来说的,热的地方,作物生长快,生长周期就短;冷的地方,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就长。C选项该山地“暖带”中,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C错。D选项读图看出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海拔300 m附近温度较上下区域都高,出现“暖带”现象,D正确。
END
下载本文档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或小红圈即可
高考地理(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小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