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就是奈河桥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陈道

下午,茶馆喝茶的时候,有朋友说起清明的那些事儿,不知怎么就说起了亡人的回魂。

一人说起他儿时的见闻:现在的人没那么多忌讳了,过去亡人“头七”的时候,从坟地到亡人家里那一路,都很少见到人,大人会劝孩子那天不要走那条路,也不说什么原因,只道避开点好。按照有些老年人的说法,“回魂”这天,亡人家门口撒上薄薄一层白面粉之类的东西,若有东西爬过去的痕迹,那就是亡魂借临时的宿主回家了。那一年,村子后街一户人家死了人,“头七”那天,那条路都显得有些阴森森的,尤其是老远见到一阵旋风吹过,远远看热闹的小朋友们,吓得脸色大变。听说那户人家的死者“回魂”之后,就不想走了,亡者的叔父怨噫着“人鬼殊途”之类的好听话,他还赖着不走,他叔就拎起扁担,往那莫名其妙的地方撺过去,这叫“撺扁担”,这一撺就是一路,一路撺到墓地,临了,还用扁担敲打坟墓,警告他:走就走了,别影响活着的亲人。

也有朋友很是疑惑地问:听说有些地方还流传着在亡人棺椁上放扫把、扁担的习俗,还有的地方刚死了人,会把一根扁担压在新坟上。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

我呷了一口茶,思量一二,感觉这事儿倒是可以说说。我先给大家说了一个前不久刚看到的一则寓言故事:孤儿寡母,艰辛日。一天,母子二人走过一座桥,儿子年幼调皮,不小心掉进桥下的河里,母亲救子心切,“噗通”就跳进了水里,想去救儿子,却忘记了自己不会水。眼见着母子二人在水里挣扎,幸亏一个路人遇见,算是将母子二人救上了岸。数十年后,母子二人再次经过这座桥。这一次却是母亲不小心掉进了河,儿子没有跳下去,而是将随身带的一条扁担伸向河中的母亲。母亲年老体弱,手没有力气,终被水冲走。几天后,在下游发现了尸体。世人感叹:“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啊!”一条扁担,隔开了阴阳两世,也看清了人性。

其实,很多民间习俗,多半都与一些共同的经历相关。一根扁担,在一些人的记忆里,那就是奈何桥。一端阳世,一端阴间。

现在,对于民国年间的饥荒,也就是“年馑”,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已经随着那一代人的相继离世,彻底成为了历史。能活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从父辈祖辈的转述,还能依稀知道些当年的一些情况: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的天灾人祸无年不有,不是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降临,就是军阀混战的兵荒马乱,老百姓颠沛流离,日子过的苦。最为惨烈的当数1941年(民国三十年)开始的那场灾难。政治的腐败,政府的失职,官员的贪婪,咱就不说了,只说那些苦命的灾民。灾荒最严重的时候应该是1943年,因为从1941年开始的灾难,到了1943年的时候,已经到了极致。

听家里老人说,当时已经没啥可吃的了,树皮、树叶、黄土、大雁屎等等,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拿来填肚皮,连“今儿吃明儿死”的麦浪子,都挖来吃了,仍然不断有人在饥饿和绝望中死去、绝户。即使到了这样的地步,官员为了自己当官,还派地方自卫团的团勇挨户坐催农人缴粮。

无地可卖、无处借贷的人家倾家荡产,连祭祀祖宗的那些物什,都拿出去卖了,一张油漆的新方桌,两个蒸馍就出手;两张厚饼或者两竹篮子干薯叶,就可以换到一亩地。只为换得一口吃的,延续性命。卖无可卖的时候,卖闺女、送人当童养媳被当作是“明智之举”被不少人效仿。当年我的一个姑姑,就是这样被卖到了山西过来的一个“人客”。曾读过一篇题为“忆民国三十年河南的一次浩劫”的文章(作者杨却俗时任许昌三青团干事长)说:“有人出卖儿女,像不需要人照顾的幼童,一个人只换一斤小麦;嗣后在城市里也卖不出去,为了希望被好心肠的人捡去,就偷偷地弃在城内;再后由于没有那么多的人收养,就时常有饥寒交迫的孩童在街上哭叫,而以深夜尤为凄惨可悲!”有亲历者还回忆说:“那时,在路边的流水沟里或石桥下面,经常有半毙的无人理睬的婴儿,以及扒得精光的尸体,乌鸦在上面盘旋着,野狗看到过路的人,依然肆无忌惮的大扯大咬,路人见得多了,对此也习以为常了。

吃无可吃的时候,开始出现“人相食”!我父亲曾不止一次说到,当年,我爷爷从许昌城一路向西回家,路过一个村子的人家,想讨碗水垫垫饥,家里却无人回应,掀开锅盖,却是一个孩子正被煮在锅里,吓得我爷爷一路狂奔,回到家告诉了我奶奶之后,几天缓不过劲儿来。读过不少当年的资料,一些亲身经历者或目睹“人相食”者的回忆:“村上人都传说人肉其实跟其他动物的肉不同,不但有怪味,而且人吃了会眼红,然后就死了。”惨不忍述,人世炼狱!

河南人安土重迁,轻易不愿意离开家乡,但是,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死亡,不得不拖家带口,远走他乡,只为能活命。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陕西。

陕西那边看河南,挑着扁担铺天盖地而来的逃荒大军,的确把他们吓得不轻。为了讨活命,哪儿还有人的尊严。于是,也就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词汇“河南担”,把挑着扁担逃荒的河南人的形象历史性地定格了:一根扁担俩箩筐,一头锅碗被窝,一头是孩子,举家老少跟在旁。“陇海线,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担!”陕西的那些娃,不知道其中的辛酸,或许会用“河南蛋”讥讽骂人,但是,成年人默默无语。那个年月,谁家的日子不凄慌,哪儿还有力气去嘲讽别人!尤其是那些鳏居独身的人,赶上机会娶个端庄勤快的河南婆姨,也算是在灾难之年,谋得些许的温馨。逃荒到陕西的河南人,靠着自己的踏实卖力,从一根扁担开始,渐渐扎下根,成为了说着河南话的陕西人,成就出不一样来历的后人。当然,这也许是历史的回路。想当年,伏羲大帝从甘肃一路向东,到达河南的淮阳,应该也会有大量的陕西人随同,在河南扎下了根。中国人的地域融合,本就是这样,天灾人祸,人如浮萍,飘来荡去,生死依依。

年馑的凄惨镜头,也不仅仅只发生在河南。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西撤的难民流随着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而进入顶峰,逃难的人们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肩上背着破包裹,用扁担一头挑着简陋的家当,另一头挑着幼小的孩子,老人和小孩拄着棍子相互搀扶着艰难地而迷茫的走着。美国著名记者西奥多·怀特曾这样记述逃亡路上难民的凄惨景象:“老百姓剥掉榆树皮,把它碾碎当食物吃。有的把新麦连根拔掉;在另一些村子里,人们把花生壳捣碎来吃。路上可以看到难民们把较软的观音土塞到嘴里,来填满他们的肚子。”

李敖在一档节目中也曾提到:“我拿一张三毛的漫画给大家看。这就是三毛,他看到了一个乡下人出来,挑了个挑子。干嘛呢?这个农夫把两个小孩放到篮子里面,两个价钱摆出来,女孩大一点,卖七万块,男孩卖五万块……我跟大家讲,这个局面我李敖就亲眼见过。像这个农夫挑着扁担进京,前面挑小孩,后面就是农产品。进北京来卖什么呢?不但卖农产品,也卖儿子,一天就卖掉了,晚上含着眼泪挑着扁担回家了。为什么?活不下去啊,要救这个小孩就要把他卖掉。

那些年的事情,对于亲身经历者,就是一场噩梦。今天那些“民国粉”对此视而不见或故意不看,粉饰民国,称之为什么“黄金时代”,真想一巴掌扇他们脸上。他们就不怕到了阴曹地府,被那些鬼魂剥皮剔骨?

那些年的经历,也深深地植入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些细节,甚至进而成为一种习俗。我的父亲一生都保留着储藏一些粮食应急的习惯,据我所知,很多人家也都有这样的习惯。那是饿怕了,深入到灵魂的恐惧。可以想象:早上,老父亲或爷爷,一根扁担挑着两个荆篮,一头是可以卖出去的家什,一头是孩子。晚上,父亲或爷爷,挑着挑子回来,孩子已经没有了,换回来的是还能吃的红薯叶子。全家人抱头痛哭。又或者:举家老小担着挑子去逃荒,归来时,只剩下一人一根扁担,其余人要么死在路上,要么跟了人。生离死别,只在那一根扁担上。从此,人海茫茫或者干脆就是生死茫茫,亲人不在,亲生的骨肉不在。这样的人间悲剧,怎一个“奈何桥”可以说得清楚。

一根扁担,在灾荒年里,担着的是全部的家当,是血脉亲情。遇到外来威胁的时候,扁担就是武器。所谓“扁担横把式”,《水浒传》里那位“拼命三郎”石秀,手中的武器,就是扁担。舞起扁担,斩、削、劈、拦、割、挡、车、撬、挑、扫、撞,灵活利落,即可自卫防身,又能打强人,包括打鬼。据说是因为扁担常年沾染人气,又是人卖力气的时候的气息,自然有很强的阳刚之气,而且扁担又意味着公平,哪一头偏重都会失衡,所以,那些鬼怪之类的东西最怕扁担,扁担抽身,伤及魂魄,甚至灰飞烟灭。

扁担作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甚至分家的时候,也是需要明确的主要家产。日常生活、农耕都离不开它,一根扁担,解决了吃水、浇地、收获等等的事项,重庆等一些山城,农民更是用扁担来挣钱养家。所以,农民把扁担上升到可以避邪防鬼,能够给亡者指路,预防亡者诈尸,死后不听话,拿扁担教训打鬼,成了一种“法器”,实在是很符合逻辑的。只是这种“法器”,饱含着太多的人间血泪!

一根扁担俩箩筐,一头锅碗被窝,一头是孩子,举家老少跟在旁。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的背影!奈何桥,哭断肠,孟婆汤,来世忘,忘家乡,忘爹娘……

2021-4-4(清明)札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0)

相关推荐

  • 挑瓦壶瓦罐的(散文)

    旧时很少有铝锅铝壶之类,乡下灶房炊具金属类也就生铁锅或者生铁炉锅,余者大都是泥土烧成的,譬如煨煮的瓦罐,吊在火炉上煮东西的沙炉锅,还有就是烧水的瓦壶,我们那里俗称催壶.于是就有挑瓦罐瓦催壶的营生.做此 ...

  • 【阅读悦读·散文】王忠明《枣木扁担》

    [作者简介]王忠明,笔名:清风明月,1973年生,黑龙江肇东人,大专毕业后做乡村教师至今.肇东市作家协会会员.喜好用文字抒发情感,展现内心世界,偶有小文发表小报籍此自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 ...

  • 【散文】鲁钊/那山,那人,那扁担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鲁钊 张玉滚,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小学 ...

  • 【每天老照片】--9896-- 民国街头买卖人,图3精巧,第4图90后见得少,图5现在是犯罪

    古代有商贾,如今有商人,可很多朋友并不晓得,这两个词,其实啊,搞反了. 说起商人,就有商店,坐在店里等着顾客去买的,就是商人. 但在古代,这叫贾,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才叫商. 行商坐贾,讲的就是这 ...

  • 【三湘文艺】方东清/父亲的扁担

    父亲的扁担 作者:方东清 在老屋的一个不起眼的门的角落里,立着一根油光发亮的杂木扁担,我追随着墙头的日历,荡进原始的尘封.尘封里长着老茧的父亲,没有消瘦反而更加弥新.近一个世纪以来,父亲曾经用这根扁担 ...

  • 俚语 ‖ 不腾头

      徐永泉 /文 昨夜听到几声雷响--今春第一次听到打雷,今儿早上上班时,小雨还在下.虽然乘坐公交,但从住处到公交站和下了车到单位,两头都得步行一小段路.我脚上的皮鞋是三四年前买的,不知何时左边的脚跟 ...

  • 『乡音歪歪』第11期丨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老话太逗了

    剃头挑子一头热 策划:孔淑茵   文稿:王淑英 播音:孙进学    视频制作:庞里地 以前理发是由理发师傅挑着一个担子,走街串巷叫唤吆喝,有的时候也赶集.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挑着让客人坐的剃头凳 ...

  • 重庆市丰都县“奈河桥”的两副名联规劝无数人

    传说在阴间有一座"奈河桥",人死后的亡魂都要经过这桥,善者有神佛保佑顺利过桥,恶者将被打入桥下的"血河池"中受罪,正如一首诗所说: 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河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3)——合浦桥(附:福罏寺“奈河桥”)

    上篇说到了路通桥"桥上长树"的奇观.这种现象虽然罕见,却也并非独此一处.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合浦自然村的合浦桥,较之还要更胜一筹. X 站在路通桥前,虽有榕树枝叶遮挡,但起码还可以看 ...

  • 一生不知来时路,奈河桥上修真如

    文|释传真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传说,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故事.且说我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为了节省一点住宿费,就临时住在当时佛教协会的所在地--鸡鸣寺大门旁的一处,叫子贡台的一个大间房子.白天可以骑自行 ...

  • 湨河桥 | 作者:王俊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安徽阜南:五一哪里去?阜南第四届洪河桥白集龙虾节强势来袭

    2021年4月28日整理 阜南最近的天气一直阴阴沉沉 好无聊啊 打开天气预报一看 超级适合出去耍 冲着天气这个假期肯定不能宅在家里 要出去嗨~ 正好小编发现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 2020年5月1日-5日 ...

  • 滕州荆河桥辅桥正式竣工通车

    4月2日,荆河桥辅桥正式竣工通车,标志着历时两年的荆河桥新建项目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当天上午,记者在荆河桥项目现场看到,投资建设单位市城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正组织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 ...

  • 口哨《桂河桥进行曲》脍炙人口!

    波基上校进行曲,英国作曲家奥尔福德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 作者奥尔福德擅长写作进行曲,所作的进行曲发表时常以弗雷德里克·约瑟夫·里基茨为笔名. 他一生作有大量进行曲,唯有本曲最 ...

  • 常熟古桥(35)——濮河桥

    濮河桥,位于辛庄吕舍老街西桥头.吕舍老街入口,此街曾很有名气,民国26年(1937年)日军轰炸吴塔镇后,吴塔商界东移吕舍,吕舍街市顿时变得兴旺火爆,从早到晚,街市行人,比肩继蝩,素有"常熟出 ...

  • 卷耳 || 从拥城思乡桥到高任路孝义河桥

    站在拥城思乡桥上,能眺望到绿色的孝义河水.水确实有些浑浊,但河两岸的树木更是增加了程度.这是一个微风细细的上午,阳光仿佛远道而来,依然明亮,但柔弱了太多,可能翻越这无穷的绿意耗费了太大的力气. 思乡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