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部分4
玉肛门塞明代
长3.4、宽1.5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青绿色,质细腻致密、上有黄褐色沁斑,微透明。圆锥体,上全下宽,通体打磨光滑。
玉簪清代
长13.2、宽0.6 厘米
福建省龙溪地区专署工地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玉,质地细腻莹润,半透明。方锥体,整体略呈弧形、两端微翘。尾部尖收,顶部为耳勺形状,中上部为镂空的雕花,有绿色沁。制作规整精巧。
玉簪请代
长11.4、宽1.3厘米
福建省龙溪地区专署工地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快青色玉。扁弧形。头部雕刻成如意形,束颈,身上部雕刻二角形笔状纹,下部刻划六道平行长线条。
石铲新石器时代
长25.3、柄长4.4、肩宽13.3、刃宽11.5、厚1.1厘米海南省通什市毛阳水泥厂采集,现藏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青灰色。短长方柄,双肩略斜,器近呈长梯形,弧刃。器体较扁平,一侧有崩裂,刃部有用痕。通体磨光
石铲 新石器时代
长29.5、柄长2.5,肩宽15、刃宽7、厚1.5厘米
海南省定安县岭口镇下郎村采集,现藏于定安县博物馆
小长方柄,双肩稍斜收,器近长方形梯形,孤状单面刃。器体扁平,中身两侧稍内收,弧刃较钝青绿色,器身已经修复,通体磨光。
石钺新石器时代晚期
长29.5、览17.3、厚1.05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门涌浪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修对"上方形.平顶,上部正中有一双面钻孔。腰微束,正锋,圆弧刃,磨制精致,表面经出刃部锋利,无使用痕迹。
水晶玦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径2.3-6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屯门涌浪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5件。白色、黄色和浅灰色,水晶、石英、页岩等质地。周边匀称,双面钻孔,钻孔处经打磨,器身两面磨光,玦口平整。
石戈东周
长21.2、宽5.5、厚1.05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片岩。长援,上下刃,前锋斜收,援面有脊。方内,内有圆穿。
玉戈商周时期
长30.8、宽7、厚0.8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屯门沙洲岛出土,现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灰白色。长援,前锋残断,上下刃与援面有分界线,中脊不明显。长方形内,内有上下削面,靠前有圆穿。援与内之间有阑形关。通体磨光,局部抛光呈光泽面。
玉璋 商周时期
长21.8、刃宽46、体宽3、厚0.7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灰白色,表面受沁发黄。窄长方形,方柄,端刃呈斜弧微凹,体柄无明显界线,有两阑,柄两侧有扉牙不大授整。璋体的一面在扉齿之间刻划两条直线。折断成两截,各有两个钻孔用以系绳缚接。
石环商代
直径13、孔径6.S、厚0.25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湾东湾仔北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深紫色。通体磨光、器壁甚薄。原已折断,在断口的两侧各钻一个小圆孔、为接驳痕迹。
石英环东周
直径0.8-5.5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屿山蟹地湾出土,现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8件。白色。环面扁平,较宽。琢磨精细,孔缘处的钻痕经打磨成斜面。
石玦东周
直径3.6-6.7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赤缴角过路湾出土,现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8件。灰黑色。与通常的玉石玦有所不同,玦口显得较窄,玦体较细,缘面略呈圆弧形,底面近平。
有领石璧商周时期
直径11、领高1.8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屿山蟹地湾出土,现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完整。内缘向两面出棱,截面呈"T"字形。
玉串饰商周时期
管2件。分别长4.8、5.19、直径0.92厘米
管珠10件。最长1.4、直径21厘米;最短长0.4、直径05厘米圆形饰4件。直径2.7-5.1厘米三角形饰2件。长3、厚0.3-0.45厘米
香港特别行政区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现藏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共18件。玉管为米黄色。管壁中部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管珠为灰黄色。两端多不平齐,大小长短各有不同;圆形饰为米黄色。大小不一,圆心钻一穿孔;三角形饰作不规则三角形。角尖大多截平。在尖角处钻一小穿孔。复原排序为∶顶上为小圆形饰,两侧依次为管珠、短管、长管,三角形饰、圆形饰在长管下左右对称,最下是一枚稍大的圆形饰。
石芯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径544 厘米
澳门特别行政区路环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澳门博物馆。日色。呈圆饼状,表面麽平、此石芯可再被利用作钻出更细小的环玦个体及次石芯。两面对钻、疑为管钻技术钻出。石心外边上下钻口的接合部分,有一些连续性细微的打击痕,估计为修边痕迹。
玉石残件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4.6、残长1.24、厚0.73厘米
澳门特别行政区路环黑沙遗址出土,现藏于澳门博物馆。白色。环玦状饰物残件,断裂后剩下约五分之二大小的残件,表面经初步抛光。单面钻技术钻出,内周有一圈细微的打击破裂痕,似为修边痕迹。
玉玦卑南文化
最小件直径3.3、最大件直径约10厘米
台湾省台东县卑南遗址出土,现藏干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共16件。暗绿色,有白色沁、玦体呈窄环状,有细缺口。有一即分玦体外对称分布四个突出的小柱,亦称"四突耳饰玦"。经敲打或磨平的板岩片上被打制造带四空越式耳环,多数再经磨平修整完成,没有旋截痕迹。缺口由两面磨锯而成。
长方形耳饰玦卑南文化
上左∶长5.6、上宽2、下宽3.1厘米上中∶长5.1、上宽2.2、下宽2.4厘米上右∶长9.6、宽2.2厘米下左∶长5.6、宽3.8厘米下右∶长5.8、宽3.1厘米
台湾省台东县卑南遗址出土,现藏于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共5件。暗绿色,有白色沁。有窄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玦孔位于玦体上端。有两件窄长条形玦缺口处向外撇。长方形玦体上有对称的两个圆孔。细缝玦口直线磨锯而成,一端的圆孔由两面对钻。这种耳环皆出于头部,都是单件出现,大都与管珠同出。
玉管 卑南文化
台湾省台东县老香社遗址出土,现藏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卷器呈白中微带灰绿的颜色,表面略带光洋。长圆管状,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
人兽形玉饰. 卑南文化高6.7、宽4厘米
台湾省台东县卑南遗址出土,现藏于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