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他的笔下一半“野蛮”,一半“纯真”

在中国近代文坛上
从来不缺乏大师
鲁迅、巴金、朱自清、钱钟书...
沈从文的名字或许熟悉
但说起他,却又相对陌生
他曾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著作被翻译,远销海外
世界上有无数旅客
因为拜读沈从文的《边城》后
被他笔下的凤凰古城所吸引
慕名打卡中国这座历史名城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
从小天资聪颖,四岁就已认600字
六岁上私塾,沈从文不仅识字快
字写的好,书还背的快
便认为,学习是件简单的事情
逃课的习惯,让他不以为然
童年时光,沈从文自由穿梭在
这座“世外桃源”的古城之中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景物
成为他日后文笔下动人的记忆
“青山下小溪静静流淌
碧水中少女缓缓撑船,
远处不时飞过几只归鸟
山谷依稀传来几缕回音...”
小学毕业后,沈从文没再继续学业
17岁那年进入军队
由于太过瘦小,扛不动兵器
便安排他做起了文书工作
这段军旅经历,成为他的转折点
在军队时,湘西王陈渠珍珍藏了大量书籍文献
沈从文天生对新奇事物好奇
想进去一看究竟
陈渠珍看穿了沈从文的小心思
竟允许沈从文自由出入书房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
从此沈从文沉浸在书海里
他不仅读古书
还有五四以来的新书杂志
——《新潮》《改造》...
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比凤凰更吸引
他抱着失望而归的心态和陈渠珍说
“我想去北京上学,我得进一个学校
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
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没想到陈渠珍一口答应了他
“去吧,这里给你寄钱
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
沈从文背起行囊,踏上“北漂”之路
但现实不如预期
小学毕业的沈从文
哪里懂当时新式的标点符号
参加的考试统统没过
为了规范写作,他选择给报社投稿
一来可以练手
还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但事实却一次次将他拒之门外
投递上去的文章,石沉大海
生活一度陷入无米开饭的状态
却又因为自尊
不愿向亲人朋友求助
仍然坚持给报社投稿以外
他也给当时的文坛名人寄了一份
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
其中一份寄到了郁达夫的信箱
郁达夫看后被沈从文独特的文风所吸引
于是前去拜访
他来到一栋破烂不堪的小矮楼面前
推门而入,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室内冻如冰窖,一个年轻人面无血色
衣衫褴褛,蜷缩在一角写作
此时的沈从文已经几日颗米未进
不分昼夜的写作
郁达夫见状,赶忙带他去吃饭
和沈从文说
“别放弃,将来中国文坛一定会有你的名字”
狼吞虎咽的沈从文听后,呜咽了起来
后来郁达夫将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
一向对文字要求甚高的徐志摩
竟也被沈从文的文字打动
从他的文字他看到了
来自湘西荒夷的“野蛮”
也读到属于那片山水的淳朴
这就是沈从文的文字魅力之处
很快,沈从文的名气便传播开来
在北大和西南联大任教
1931年沈从文与林徽因合影
胡适说
“他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说
“他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他的文字宽厚又柔软
除了山水风情
他还书写社会底层人物的日常
水手和妓女是他书中
出现次数最多的两类人物
不同于其他作家对
小人物命运的唏嘘和同情
沈从文的文字里展现更多的是
他们即便面对辛苦的生活
却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韧劲
这是一种真实而原始的生命力

沈从文的作品

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出版

然而在他去世的时候

国内却无一家报社报道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进步

沈从文的名字和作品

再一次被大众所熟知

这样的一代文豪不应该被遗忘

他的文字和胸怀至今温暖我们

文字是特殊的血缘

值得被每一代人传承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