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尼采的评价
孤独者尼采。尼采是一个“意欲超越自我并因而走向毁灭的人”——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那可怕的孤独,以及这位孤独者针对统治千年的旧有价值而展开的斗争所造成的令人窒息的压力,使他精疲力竭并最终让他沉迷于更为惬意的精神错乱之中。在发疯的两年之前,尼采在一封信中写道:“要是我知道应该怎样对你解释我的孤独感那就好了!在活人中间还不如在死人那里更能找到志同道合者。这真是难以言表得可怕啊。”
是的!我知道我来自何处!
我不知餍足,
如燃烧的火焰直至殆尽。
我碰到的一切都会发光,
我会让一切都变成煤炭:
毫无疑问我是火焰!
诗人尼采。尼采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查拉图斯特拉》是一部经典诗作。尼采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譬如:
不久前,我站在桥上,
褐色的夜幕低垂,
远处传来歌声悠扬:
金色的水珠
涌动在颤动的水面上:
游船,音乐,灯光——
在暮色中摇曳,如醉如痴......
我的心如琴弦,
被无形的手拨动,
悄悄地奏响一首船歌,
陶醉于五彩缤纷的欢乐。
——可有人在屏息静听?……
尼采并不是一个富于批判精神的理性的哲学家。他并不想证明,他在向人们宣告或昭示一种新的信仰。他所钦佩的在法国人那里表现出的艺术作品中的节制、和谐与矜持,即阿波罗精神并非他的事情。这对作者提出的要求是,“一旦作品开口说话,作者就应该闭口缄默”。但是对尼采来说,字里行间里的说话者仍然是他自己。
心理学家尼采。尼采具有天才的心理学家般的敏锐的洞察力。他主要是一位能够洞察隐秘事物和无意识的心理学家(他的认识先于许多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他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揭秘才能:在人的理想和偶像的背后,在哲学、形而上学、宗教和道德的“永恒真理”的背后,认识其隐蔽的和可疑的动机,认识人的自欺和欲望、错误和激情——简言之“人性的,太人性的”东西。这尤其表现在他的创作中期即他的“启蒙”时期,上述作品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德国人尼采。一个像尼采这样具有如此深刻的、多层面的复杂天性的人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人们必须呼吸他的作品中的精神和空气。我们既可以把尼采看作浪漫主义者,也可以把他看作反浪漫主义者,既可以把他看作德国人,也可以把他看作反德国人,既可以把他看作基督徒,也可以把他看作反基督徒——因为这是发生在同一个胸膛里的战斗,这是他的天性中旗鼓相当的两面之间的兄弟相争,这场战斗他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他与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内在关系也是如此,他的许多思想与德国人的本性和命运息息相关。在那些他似乎已远离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地方,他恰恰因为反对德国特性和超越德国特性而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德国人。
基督徒尼采。人们并非没有将“尼采的心理学成就”(路德维希·克拉格的一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他揭示隐藏的矛盾、冲突和动机的艺术应用于尼采本人身上——而且也应用于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上:据尼采自己所言,他出身于一个虔信基督教的家庭是他的一种荣誉,基督教在他的心目中从来都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他称彻底的基督徒是最高贵的人,他以真诚之心对待这种人。尼采自言:“若说我不是个颓废派,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或许他也可以这样说:“若说我不是个基督徒,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德国人中间,谁能像这位绝对立场坚定和无所畏惧的无神论者那样,在内心深处却要不停地去应付基督教对他产生的影响呢?如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所言,'基督徒欲摆脱自己’。谁会比尼采更像一个狂热的、无望的和英雄主义的苦行僧式的基督徒呢?
直到发生精神错乱之前,骨子里是个真正基督徒的尼采从未停止过他的内心斗争。”
尼采激烈的反基督教精神是他与占据自己心灵的基督教精神进行顽强斗争的结果。“就在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他的一次神经质的发作曾引起大街上许多人的围观。站在他的出租马车前的那匹疲倦的老马激起了这位伟大的鄙视同情者的强烈的同情心,他抱着那匹马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
预言家尼采。在近代思想家中,没有人能够像尼采那样对未来具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成长中的人类文明正在开始衰落,他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他看到,人的世界观、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正在变得更具相对性,他也看到并预言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秩序的失落。他也看到,在既有的秩序发生崩溃之后,人类面临的任务是,必须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并赋予其新的价值,而且这种新的价值标准将会在世界范围内适用。
“这就是下一个世纪里那些伟大的灵魂所要肩负的艰巨使命。”
尼采与后世。尼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和修辞学家,技艺精湛的心理学家,辛辣尖刻的批评家和论战性小册子的作者,总之他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所有这一切使得我们很难透过这浅层面具管窥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本质。时至今日,在尼采去世近九十年之后,经过对尼采进行的各种各样的阐释阶段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只有把尼采看作是一位思想家并能够深刻领会他的思想,这对尼采来说才是公平的。只有这样,人们迄今为止对尼采所做的阐释至多也只能是还算正确或部分正确,而且并不少见的情况时,当一个注释家是有名望的独立思想家时,他在阐释尼采作品时往往会掺入自己的观点。确实,尼采和叔本华、哈曼、海德尔以及歌德(在某些方面)一样,都非常注重感情、直觉、意愿和“生命”,因而我们可称之为生命哲学家及其开拓者。确实,“这位西尔斯·玛利亚的哲学家首次为生命一词赋予了美妙和欢乐的缤纷色彩”。
确实,与叔本华相比,尼采的学说带有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特征。确实,尼采是一个具有天才预见性的文化诊断医生和文化批判者,他的某些预言已经应验了。如果想细致地研究尼采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必须清楚这一点:尼采的作品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过他的遗作管理人之手,尤其是经过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弗斯特·尼采之手被蓄意篡改和歪曲了。只是到了由考里和孟逖纳利编辑的《尼采全集》问世之后,才还了尼采作品较客观真实的原貌(除了尼采遗留下的许多片断形式的作品之外)。二十世纪最后十五年里出现的“尼采学”证明了人们对尼采的研究还是相当活跃的。在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中,马丁·海德格尔对尼采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法国作家也非常关注尼采。新近对尼采所做的研究和阐释使尼采的生活及其死亡之谜更为明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