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藏家选古瓷入门级诀窍,底足有这些特征才有说服力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古瓷鉴定除了我们常常提到的“五看”,即看器型、辨胎釉、看纹饰、看款识、看工艺还需要更多的了解瓷器相对应的历史发展背景,对于很多刚刚踏入瓷器收藏这个大门的新朋友来说,光是看历代的器型就已经让你头晕眼花了,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足以在收藏界立足脚跟。
有什么比较快速的入门方法呢,有资深藏家建议,收藏古瓷器需要找到突破口,不妨从瓷器的底足开始上手。瓷器的底足是器物的一部分,虽然面小但是涵盖的东西和知识要领却非常的多,能够抓住底足的特点,就能在鉴别瓷器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轻松的避开假货,收藏真品。
瓷器底足的特征千姿百态,一般来说古瓷底足留下最具说服力的年代痕迹无非这些特点:“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火石红”、“敲底”、“垫烧痕”、“糊米底”、“沾窑砂”等等。
一、什么是乳突?
瓷器底足的乳突是支钉烧造后形成的,也就是支钉烧造以后在底足就留下了乳突。乳钉始于宋代,元代的乳突比较明显,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较大,洪武中期较小,永乐、宣德时期乳头较为细小,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乳突已经极为少见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又重新出现,一直到崇祯时期消失,具有乳突是大明王朝以及宋、元两代古瓷的特征。
二、什么是旋痕?
旋痕也包含了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最为明显,而明初时期底足外壁有重刀斜削痕,早在宋代时期底足内壁上也有旋转半圈的刀痕迹,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正德年间底足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三、什么是棕眼?
窑炉内始熔温度较低,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滞于体内,待高温烧成时,仍在继续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向上顶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挤压,破坏釉面的平滑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或者说缩釉点。
棕眼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比较常见,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底釉处出现了大小各异、疏密不均的棕眼,并且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时期仿康熙的作品中,棕眼较浅,在棕眼中看不到胎体。
四、什么是火石红?
明前由于胎土中的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为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较淡,宣德时期仍旧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以见到火石红,比如康熙时期部分瓷器。
五、什么糊米底?
明前和明代时期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成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糊类似的片片痕迹。
六、什么是敲底?
道光时期的钧红,因其釉料肥厚,烧制时流到底足和所垫之物连接在一起,为了将其分开,只好敲开,造成底足像狗啃一般,既便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敲掉的部分胎色变深,手感上很平滑。
七、什么是窑砂?
特定的烧制工艺,造成盘碗的底足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期不少瓷器的底足内沾有窑砂。
谈谈:隋唐时期古铜器的特征
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这几点学会后鉴定从此不求人
青花大王王步各时期的艺术风格及主要特征
从故宫馆藏看雍正青花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
明代瓷器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