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尝试极简主义的生活

文/诗来

这几年,极简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关于极简主义的图书、讲座热度一直不减。

但冷静下来想想,极简主义其实只适合中产阶级。如果你自认为不是中产阶层,那么,最好还是别轻易尝试极简主义的生活。

作为一种装修、装饰、设计乃至生活理念,北欧风格的极简主义、欧美风格的极简主义乃至日韩风格的极简主义都有一些略微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倡导去除掉多余的家具或装饰,舍弃掉那些非必要的物品,从而呈现一种简单或者轻奢的感觉。极简主义者所钟爱的装修风格往往如上图所示,一个房间里除了必备品之外,其余的一律不要或者收起来;极简主义所向往的出行装备是除了不带不行的物品外,其余的一律不带在身上;极简主义所憧憬的设计理念是除了不得不保留的设计外,其余的一律不要(这在电子产品上体现得极其明显)。

日语里往往还用”断舍离“来形容极简主义,佐佐木典士的故事也被很多媒体报道。佐佐木是一位爱好广泛的编辑,他的房间曾经塞满了物品:书本四溢的书架、堆成小山包的CD/DVD,成套的系列漫画,按年代不同收藏的各款老相机……佐佐木为此十年没有搬过家,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搬起来实在太麻烦了。

后来,佐佐木发现了一种极限民的生活理念,于是扔掉多余的衣服,搬走了家具和电视机,书籍连同书架一起,都处理给神保町的旧书店,成长过程中的纪念册统统数码化……在处理完生活物品之后,佐佐木典士搬了一次家。新家奉行极简主义的风格,衣橱里只挂着三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衣和三件外套,以及三条裤子。

故事到这里并不算结束,因为极简主义或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固然从设计上看起来很美很精致,但其实背后需要更大的金钱支持。


小时候,我常常生活在农村老家。那时候长辈大清早带我去赶集,逛了一上午,买很多脸盆、瓷碗、衣架、胶水等等生活用品回来。

买回来之后,往往就堆在厨房或堂屋的角落里。看起来乱糟糟的一片,很不美观,当然也很不符合极简主义的风格。

但没办法,90年代的豫东农村很穷,村民们必须趁着赶集优惠的时间,把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尽量多买几件。一是因为过去农村赶集受时令限制,二是因为过去农村道路不便,去赶一次集是很不容易的。

我觉得,90年代豫东农村的赶集,完全可以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白了,还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现代都市兴起的极简主义理念,说明当代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简主义的兴起,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有人说,所谓极简主义就是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衣服就买几件,鞋子就买几双,为何还会需要更大的金钱支持呢?

很简单,因为数量虽然少了,但质量大大提高了,品质大大提升了,价钱其实更大了。

刘銮雄一年四季穿的衣服看起来就那几件,甚至被港媒称为”春夏秋冬都着蓝色衫“,这似乎很贴合极简主义的理念。

但你可知道,刘銮雄的”蓝色衫“都是爱马仕定制,随便一件都价值不菲。

大名鼎鼎的乔布斯,自1998年至2010年,在历次苹果发布会上都穿几乎相同的牛仔裤和圆领衫。但你可知,他的圆领衫都是三宅一生亲自操刀设计的。

更何况,很多人所憧憬的极简主义风格的公寓,本身就售价高昂,就是房租也比普通公寓贵得多。

你还敢轻易尝试极简主义的生活吗?

说到底,作为一种禅修理念的断舍离或极简主义精神,当然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但对于大多数生活水准不高的年轻人来说,真正尝试了极简主义的生活后,或许发现它花的钱更多。

如果不能做到精神上的极简,就算把你放在一间极简主义的公寓里,你还是会胡思乱想。

还是回到小时候。童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时,晚上吃饭后一起看电视,那时候县城电视台的电视剧都是转播,随便有个啥事就不播了。万一电视机坏了或停电了更是心焦,因为吃饭完守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看下一集呢,它却突然不播了。要知道,昨晚睡前我就在想,今天的剧情会怎么发展呢?真想赶快看到下一集啊。

这种次数多了,我奶奶说:算了,干脆不看了,看了这集还惦记着下一集,干脆啥也不看,一集也不看,这样也不惦记了,彻底心净了。

后来,一直到电视机修好前,我写完作业就在路边跑着玩,也不看电视了,也不惦记了,精神上反而更轻松了。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极简主义或断舍离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