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历史(2):粮票、布票、煤票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儿时的我们对外界发生的事,以及当时中国的情况完全没有什么认识。现在想来最初的印象都集中在父母没有多少工资,爸爸在外地学校工作,一年就见面一两次,妈妈和奶奶都要上班养活一家人,以及粮票、布票、煤票这些事上。

儿时当家里需要买粮、买布、买煤的时候都需要相应的票,小的时候随妈妈或奶奶到粮店买粮(大米和玉米为主)要拿粮票,没有就不行,价格也便宜,现在说来就是因为物资缺乏实行配给制。按粮票的重量称米或玉米,拿着布袋子装回家,经常是把玉米拿去磨成面粉后再兑到米中才煮,或者是为了省米,直接用玉米面煮粥或蒸玉米面馒头,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苦的。

对于煤票的印象就更加深了,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家煤店,当煤粉运到煤店后,要先用水淋到一定程度,再通过输送带送到蜂窝煤压制机里,通过模子后一块块圆柱状的蜂窝煤就成形了。当时对这种机器特别感兴趣,没有上学的时候就经常过去看它怎么工作,一天下来脸上和身上都是煤粉,回家后难免被奶奶一通骂。其实最辛苦的还是要去排队交煤票,等出蜂窝煤,用砖头写上一个名字放在大门口,一会就有一队砖头了,许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是来排队买煤的。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也很好,只拿煤票去,交了票说好要多少,煤厂记下具体的地址,随后会有煤厂的三轮车把压制好的蜂窝煤送到家门口的路边,再给钱,所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就是一个人辛苦的把煤块一次次搬送回家,期间根本不用担心有人把路边的蜂窝煤拿走,当时的社会风气真是不错。

图片来自网络

随时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布票、煤票越来越少了,最后不用了,我们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觉得没有那么复杂了,实际上是国家经济状况好了许多。可是粮票还一直都有,持续到我到外地读大学毕业,读书四年期间的那个时候仍然缺钱,而粮票富余,国家对大学生不错,所以许多时候用粮票去换生活用品,记忆中换过毛巾、香皂、牙膏、沐浴露等等,所谓的国票比省票值钱。

时过境迁,到20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一众票票都成了历史,一段让国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至今,这些票票都成了收藏品,一转身变成可以产生额外价值的东西,我也收藏了许多,都是父母给我的,就当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