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其实就像追星
1
常有喜欢读书但又苦于没有时间的朋友问我:书太多了,不知该读哪本好?
确实,古人云:皓首穷经。如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去读书,一辈子也无法读遍所有想读的书。
那么,该怎么读呢?
我的答案是:像追星一样,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放暑假了,陪女儿们去书店买书。
我教女儿们的选书方法,也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看遍他(她)写的所有书。
女儿们喜欢杨红樱、沈石溪、曹文轩、梅子涵、秦文君、郑渊洁……在这些作家的专柜前,她们可以一站几个小时,一本接着一本读……
最近,大女儿在读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小女儿在读林海音的《爸爸的花椒糖》……
我相信,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她们喜欢的作家会越来越多,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不喜欢唠叨的我,却常常对女儿们念叨:“书是你们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用心读过,它们就会属于你。任何人都拿不走。”
3
回顾我30多年的阅读时光,简直就是一部“追星史”。
从小到大,我喜欢过太多作家。小学时喜欢曹雪芹、琼瑶,初中时喜欢席慕蓉、余光中,高中时喜欢刘墉、余秋雨、张爱玲……
大学时喜欢的作家就更多了,中国的有黄仁宇、林达、费孝通、唐德刚、白先勇、余杰,国外的有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
对于这些喜欢的作家,我总是试图找遍他们所有的著作,一本一本读下去。
找到了对的人,就找到了对的书。
阅读过程中,他们还会推荐其他作家的好书。于是,爱屋及乌,按图索骥,继续去找他们推荐的书看。
如此,则无穷无尽,绵延不绝。
4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我百度了一组数据。
中国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不足5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德国的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均在50本以上。
为什么我们许多成年人不爱读书?我想,一是应试教育的经历,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恐惧或厌恶心理,二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
其实,为考试而读书,和为兴趣而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不需要为了应付考试的读书,才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才是真正渐入佳境。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不需要应付考试了,干嘛还要读书?
我的体会是,只要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心存好奇,我们就需要读书。
让我们想象一个由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构建起来的坐标轴,人类置身其中,何其渺小。想要冲破肉身的限制,去了解过去和未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
5
最后,说说我最近在“追”的四位作家:
一位是蒋勋,继续重温他的《蒋勋说红楼梦》;
一位是尤瓦尔·赫拉利,在读他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一位是史蒂芬·列维特,在读他的《魔鬼经济学》(4册);
一位是罗振宇,在读他的《中国有前途》《成大事者不纠结》《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已加印6次。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