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看三国:诸葛亮走出“大西南”有多难?

馆长做了这样一张有趣的地图:把西南官话(黄)、云贵高原(绿)、三国蜀汉疆域(红)叠加,范围高度重合,这说明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具有紧密联系。

这三者的最大范围,大体就是广义的“大西南”,约等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区,西南官话的最东部就是“九省通衢”武汉——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武汉跟临省河南、安徽、江西的差别,远远大于她跟成都、昆明、贵阳、桂林的差异。
“一起克吃粉”,是这些地方共同的暗号,川话版《让子弹飞》当年就是在这些地区上映的。

武汉,是大西南东出的桥头堡,也是中原南下的桥头堡,又是江南西进的桥头堡。当年刘备如果守住荆州,可能结局会更不一样。

|唐代阎立本《古帝王图》之蜀主刘备|

不过,突破地势天险难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地理单元几乎决定了三足鼎立:坐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区的蜀汉,以山地作战为优势,无论西攀雪域,还是北上关中,还是顺流江东,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东吴占据东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军占据优势,但也很难北上中原、逆流入蜀。拥有华北、关中、辽东、黄土高原、西域的曹魏,占尽地盘、人口、经济优势,其实无需大动干戈,只需要用时间就可以把南方的汉、吴耗尽。

在地理环境上,曹魏占据着河西走廊、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这些地方对秦岭淮河以南的区域,具有地形上的俯冲优势。当时中国经济和人口中心依然在北方。纵然吴、蜀联手,也无法撼动曹魏的根基。

诸葛丞相,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已经穷尽智慧来突破地理限制,以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狭小的地盘、最少的人口,让蜀汉不能等,等不起;弱小的益州,危急存亡,如履薄冰,不允许犯任何错误。后《出师表》里,他说: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意思是,敌强我弱,但是如果不去讨伐,我们迟早会被对方攻灭。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知识,是一种稀缺的智慧,尤其在古代诸葛亮不是神,但至少是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他读书多,有理论基础,走路多,有实践经验,实现了知行合一。如果将诸葛亮的生平轨迹视为一场旅途的话,他无疑是三国时期行走最远、活动范围最大的人物。至少,当时大多数知名人物,都没能完成这样的旅行。

三国之间人口流动极少,而诸葛亮是少数几位足迹能够遍布三国腹地的人物。作为蜀汉丞相,他还登上了当时的魏、吴人无法抵达的云贵高原。

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精髓,是对天下地理形势的分析判断:荆州之地,北据汉、沔两条大河,物资交通可与岭南来往,东连吴越地区,西通巴蜀地区。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目前的主人刘表不懂好好经营,这是上天把机遇赐给您。如果能拿下荆州,向西可以攻取益州,那里四面天险,土地肥沃,可以助您成就一番大业。

这段话中,诸葛亮精辟分析了全国的军事地理和地缘政治格局,论述了荆州、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时,他对地理环境进行了辩证分析,有好的地理位置却没有会经营的人,迟早要丢掉。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提出了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通过赤壁之战,刘氏集团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区域,然后又夺得益州。尽管后来没能守住荆州,但对于一个20多年没有办公地址的团队来说,能够将办公总部搬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已是很大成绩。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诸葛亮利用自己丰富的地理知识让刘备团队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战略,并最终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三国之中,蜀汉的确最为弱小,但那些牌面实力比刘备更强的公孙瓒、马腾、袁绍、袁术,均已经破产。

诸葛亮并不是神圣,但他依然是改变三国局势、缔造蜀国的最大贡献者。

三足鼎立——地理环境锤炼下,曹魏的陆军擅长平原集团军作战、孙吴的水师擅长江河防御战、蜀汉的军队擅长山地游击战,短期内三国各有所长,统一难以实现。

时间,是曹魏的朋友,却是蜀汉的敌人。时间一长,曹魏的人口优势与南方政权的悬殊只会越离越大。

古蜀道交通系统

没有英明的天子,没有足够的兵员,没有出色的将领,但诸葛亮依然选择北伐——可偏偏,曹魏之中也有另一位地理大师司马懿,而且身体条件比诸葛亮更好。

再出色的精妙算计,也要依托现实的条件和优秀的团队。在“鞠躬尽瘁”的努力下,越过秦岭,到达五丈原,诸葛亮已经做到了极限。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蜀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五丈原已经进入关中平原,扼守褒斜古道北口,土地肥沃。于是,蜀军在当地实行屯田,打算与魏军对峙下去。

不曾想,这一年八月,诸葛亮病重,不久就病逝于军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