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锋”后“侧锋”,这样写字可以吗?

一、大家知道,物理运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物体与水平线垂直的状态下数值最大。因为任何角度的倾斜都会导致运动分力的产生。因此要体会纸笔摩擦的“紧涩”,最好我们采用古代书法家为书法启蒙而提出的“正锋”执笔法,通过平腕、竖掌,让毛笔与纸面垂直。初学者这样以“正锋”执笔、运笔,除了强化锻炼手腕、手指,还有一个好处,即在笔杆与纸面垂直的状态下,笔纸两力对撑,摩擦感、弹力感是最容易找到的。

相反,如果锋不正,笔尖前伸或左伸,运笔的“对抗”感会因物理分力的产生而有所减弱;而倘若像古代某些书家所说那样,为加强涩势故意笔杆左倾、笔头反势右伸逆向右推,初学者控制力不足,又极易造成笔毫叛散。

只有在“正锋”的条件下,锥形的笔尖无论左支右行或上推下拽,它总能保持笔毫平铺于笔画两边线之内,与《九势》所要求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状态正好相合。

二、因此我们主张,初学书法,首先应该学会“正锋”,这样有利于尽早找到运笔的笔触感。初学者在以正锋形式探索运笔感的时候,还要注意握笔松紧。如果执笔过重,像王澍所说那样要有捏破管之势,那么握笔的疼痛感必然造成对学书者神经的干扰,笔下柔毫与软纸相擦产生的迟涩感觉可能就不容易找到。以笔者的经验,有意寻找体会这种行笔感的时候,五指稍放松,轻轻握笔导送,也许更易得到真切感受。古人形容行笔,有“以刀界(划开)石”之说,又有“江洲水退、沙平欲书、以锥画沙”之喻,他们认为,在感觉世界里,笔下的迟重感是很明确也很强劲的。心平气和地反复试验,一定能慢慢琢磨出其中的奥妙。

三、笔杆垂直于纸面行笔,是为“正锋”。与此相对,笔杆左右倾斜,运笔时笔尖冲外(处于线条外侧),这种运笔法在书论中被称为“偏锋”或“侧锋”。“正锋”运笔,笔尖居于笔画中心,运笔时笔毫由中向两侧均匀铺开,行笔墨痕必然饱满圆润;侧锋运笔,毛笔着纸部位笔毫厚薄不一,纸面受力及墨水下注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它所留下的墨痕也必然就有厚薄的不匀。因此古代书家有不少人坚持书法行笔必须恪守“正锋”(“中锋”)原则,甚至有人提出必须“笔笔中锋”。

四、用笔中侧锋问题,也应有阶段之分。对于初学者来说用笔保持中正,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它会帮助我们熟悉线条运作规范,逐步建立书法运笔、造型意识。从笔锋对各类线条造型的适应性来说,中锋是基础性的(侧锋则是装饰性的),它能引导我们建立“筋”、“骨”、“血”、“肉”的基本概念;而侧锋在初学阶段则容易把我们引向歧途——线条平、扁、薄、破、枯等。因此笔者也主张,初学阶段应该重视用正锋、中锋,避免用侧锋或偏锋。

五、但用笔正侧问题也只能在入门的阶段上谈优劣利弊。一逾此界,情况又变。

首先,书法艺术的风格、境界是多样化的,它没有风格变化的最高限或最低限;而众多的书法风格境界,正需赖用笔的多样化以开创之。因此通过了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仍把自己的用笔死死固定在“中锋”上,这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切断自己的艺术发展后路。无疑,这种做法从艺术发展的眼光看,是非常不可取的。

其次,从古代书法的实际情况看,有一些书体(如小篆),它适宜用“中锋”,有一些书家书作,则兼用侧锋或以侧锋为主(如金农的隶书、漆书),如果不看具体学习对象,一味以中锋出之,岂非缘木求鱼、钻冰取火?所以对中锋侧锋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初学对笔锋问题完全忽略不计,与临书进境恐有碍;但以偏概全,以书法须全用中锋,笔笔皆是,则亦恐误人子弟。

清代书家周星莲指出:笔正则锋易于正,中锋即是正锋,自不必说,而余则偏有说焉。笔管以竹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刚,欲使之正,则竟正;笔头以毫为之,本是易起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却难保其不偃。倘无法以驱策之,则笔管竖,而笔头已卧,可谓之中锋乎?……若欲笔笔正锋,则有意于正,势必至无锋而后止。

六、周星莲的批评是中肯的,如果明明笔锋可以千变万化而不用,将笔法固定于一尊,那非欲驱书法于千人一面的“无锋”,都成“面条字”不可。书法要讲骨力,也要讲风神;骨力是笔画线条内含之力,多赖笔锋的中正牵掣而得之。但书法要笔墨烂漫,非突破“中锋”不可得。

七、明代书家丰坊提出: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书诀》)“八”、“二”之分虽不一定恰当,但他兼采正、侧的观点是可取的。侧锋对初学者,是一个易致失误的陷阱,但对于有经验者,如果使用得当,又是一把“开山”的利斧。

关于侧锋的功效,古代书家很早就有论述,如宋代书家黄庭坚指出:“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锋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山谷题跋》),肯定了侧锋具有“取妍”的功效。

南宋书家姜夔也指出:“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续书谱》)

明代书家王世贞更是对正、偏锋之争作了考究,指出:“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枝山)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清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容已也。文待诏(徵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解大绅、丰人翁、马负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艺苑卮言》)

古代书家肯定侧锋的地方,都在“侧以取妍”。实际上这还只是其效之小者。若能甩开笔,八面出锋,痛斩奋杀,毛笔的创造力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发挥,种种超乎寻常想像的神奇墨象,会自然奔驰笔下。古代书家谓作书须得“风神”,我以为主要的须在笔锋正侧翻转的无限变化中创造之。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死守一种锋势——正锋,怎么可能创造出振九脉而骇百神的神奇书法呢?

《翰林粹言》指出:“侧锋取妍,钟王不传之秘。濡豪之次,法与锋合,然后运笔,无非法也。”善用笔者无非法,是为学书至理名言。

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一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二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三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四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五

有人说:到底是“乱石崩云”还是“乱石穿空”?

其他地方小编不知道,但是今天小编分享的这个,写的应该是“乱石穿空”,而且以高中课本来说也是“乱石穿空”。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六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七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八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九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

也有人说:说实话,高中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宋词了。但是并不知道他也是一名书法家。

小编且说:别说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想大部分高中生也不一定知道,因为高考不一定会考他的书法作品。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一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二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三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四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五

有人说:苏轼的书法,就是那么难学。

小编且说:可能是苏轼的书法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哈哈哈......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六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七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八

东坡醉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十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