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维,于千年之后

推荐阅读

卿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写在《王维传》创作900天之际

我为何写王维?

写你,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

王维:繁华幻灭,咫尺天涯

千年之后,他依然是一个传奇

《王维传》创作手记

千年之后,他依然是一个传奇

王维:繁华幻灭,咫尺天涯

1

提笔写小说《王维传》,是2017年10月1日;决定辞职创业,是2018年2月22日。

可以说,在那些人生的低谷期,是《王维传》陪我一路向前,让我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依然可以笑着追逐彩虹。

我忽然觉得,我和王维,不仅是作者和被写作者的关系,而更是跨越千年的知己。

在王维身上,我能找到我想要的力量。

2

2017年1月,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封面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这不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功的书,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成长的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自序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把成功的含义狭隘化了,认为成名、成家、当官、发财才是成功。我心目中的成功,可以定义为成长。在我看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能凭自己的能力拥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自食其力,这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

说实话,我那时对成功和成长的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这三年来,经历过辞职、创业、失败、转型等一系列折腾后,特别是在写《王维传》过程中,一步步走进王维的世界,我对成功和成长有了更多切身的领悟。

3

王维的一生,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不同的评价标准,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评价标准A看:王维少年丧父,壮年丧妻,独居三十年,膝下无子;青年被贬,两度辞官,仕途平平,安史之乱,落入叛军之手,受尽折磨,被迫做了违心之事。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却是气数已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压抑、悲苦、凄凉、落寞的一生。

从评价标准B看:王维18岁时遇见今生所爱崔璎珞,21岁科举及第,高中状元,同年迎娶崔璎珞,虽然被贬离长安,却和璎珞相依相伴,度过了岁月静好的七年时光。璎珞离世后,王维修行佛法,成为在家居士,虽然独居不娶,却并不觉得孤独。735年重返官场后,虽然不受唐玄宗待见,仕途平平,却也能在暗流汹涌的党争中独善其身、和对手相安无事。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历经磨难,却也大难不死,还被唐肃宗提拔为尚书右丞。他一生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被后世追认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不忘初心、追求我爱、坚守我执、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一生。

我们该用A标准评价王维?还是用B标准评价王维?或许,这取决于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三观,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

4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说,不同性格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你选择了这条路,他选择了那条路,我选择了又一条路……渐渐的,我们渐行渐远,在各自的道路上展开人生。

当我一步步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我能理解王维的每一次选择。

王维为何两度辞官?为何终身不娶?当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出权力中心后,王维为何选择坚守?安史之乱爆发,王维不幸被叛军抓获后,他为何选择屈从?他为何一生都在当官,却到死都想隐居……

这所有的问题,如果读懂了王维,都能一一找到合理的答案。

5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如果我能在四维空间遇见王维,如果我告诉王维我的故事,我相信,他也同样能够理解我的选择。

所以,于我而言,王维不只是一位活在公元八世纪的古人,还是可以跨越千年时光相遇的知己。

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画面,若《王维传》有朝一日能成为影视剧,我想将它作为最后一个镜头:

秋风乍起,层林尽染,王维独自在红枫遍野的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溪水尽头。他不慌不忙,席地而坐,抬头看天上云卷云舒。空中时有雁阵飞过,他嘴角渐渐上扬,朗声吟出了那句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时,镜头渐渐拉远,王维宽袍缓带的从容背影,一点一点消融在了苍茫无边的天地之间……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他那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或许,诗中的禅机,正在于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