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挑战世界级的难题,我来到了华为

齐美清/讲述  三金/记录

第一次听到华为,还得追溯到十多年前在上家单位工作的时候。总听同事们在办公室谈论起这样的话题:“华为很重视研发,研发投入比咱们单位全年的收入还多!”“听说某高校某班的毕业生全都去华为了!”……那时的我感慨万分:研发人员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一定很幸福,如此坚定的研发投入必定能让人获得快速成长。当然,内心也充满了好奇,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几年前,我正在东南大学读博,研究方向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有一天,同学告诉我,华为来南京特招博士了。抱着了解下华为的心态,我去了面试现场,见到了负责面试的2012实验室主管阿杜。“华为在4G时代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先者,目前正在开始5G的研发,有很多世界级难题等着我们去攻克,非常需要优秀人才加入,共同去啃硬骨头!”在了解我的研究方向和项目经验后,阿杜向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我们能一起书写历史!”攻克难题,挑战不可能,这不正是我想做的吗?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能和一群优秀的伙伴合作,为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那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所以,2016年,我加入了华为上海研究所,进入2012实验室的高速高频实验室,从事5G天线的研发。

01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当时,公司无线网络基站的RRU(射频拉远单元)和天线都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为了大幅提升通讯容量,5G天线相比于4G,在同一个天线阵面中,天线单元数量增加了很多;同时,RRU(射频拉远单元)的有源通道数也大幅增加。如果把基站比作手电筒,就这好比手电筒的灯泡和电池都变多了,可以照亮更多的区域,服务更多的用户,但“手电筒”本身的体积和重量也会因此增加。如果能将天线阵列和有源通道做到一起,也就是把“灯泡”和“电池”集成到一个模块,进一步提升产品集成度,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但是,这种情况下,要怎么保证竞争力?这有两条路径:一是探索有没有可能让天线在软件的控制下产生灵活的波束,用更少的通道实现卓越的性能,这好比让“手电筒”扫射起来,覆盖更广的区域;二是,挑战做更简洁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实现有源无源高效集成。不同的团队在探索不同的路径。而我加入部门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论证第一条路走不走得通。可等我扎进去以后发现,这条路径的实现,依赖于某一关键使能部件。从之前的业界调研情况来看,该部件功率损耗太大,而传统的机械方案,不仅笨重昂贵,速度也不尽人意。那段日子,我像着了魔一样,大量阅读行业调研报告,翻看相关资料,可看得越多,我越失望——当前这个部件确实无法满足性能优化需求。我这个人喜欢追根究底,就想搞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我沿着差距的方向,在海量文献调研中寻找“蛛丝马迹”,通过理论分析,抽丝剥茧,竟然欣喜地发现,达成产品线提出的挑战目标,并不是毫无希望:功率传输如同水管通水,水管有漏孔就会有损失;找到漏孔,成功堵漏,就可以减小损耗。业界现有的这一关键使能部件并没有达到其性能极限。找到导致部件功率损耗的原因,探索现实与理论极限之间的GAP,正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我因此坚定了信心!既然从理论角度有希望,我就开始挖掘所有差距产生的方方面面的根因,沿着每一个GAP去探寻它的理论极限在哪里,打破极限。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那时候,产品线会拉通看项目进展。一开始,我压力很大,其他研究别的路径的团队很早就启动了,我作为一个后来者,进度滞后了很多。当别人的方案已经有测试结果的时候,我还在做理论仿真,还在一步步优化方案。但是转念一想,产品是在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每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对公司商业成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我沉下心,扎扎实实做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奋战,我成功攻破GAP的难点,解决了全部技术难题,交付了我在华为的第一个项目,达成产品线任务令的挑战目标,还获得了任务令嘉奖。同时,这个方案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特别开心,开心的是曾经有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绕开它,而是努力做成了。更开心的是,公司和部门给了我足够大的空间和宽容度,允许我慢一点,允许我去摸索,去尝试,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02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

紧接着,组织又交给了我一个新的难题,做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的天线。PCB是一个二维结构,而我们常见的天线都是三维的。几乎整个行业的共识都是,天线要做立体的,如果从三维降到二维,性能会有所损失。一开始,我完全没有头绪,无从下手。第一个感觉竟然是:完了!项目不会在我手里搞砸吧!导师知道我的担忧后,鼓励我说:“我来华为这么多年,还没有完成不了的项目。你大胆去做!”在无数看似不可能的方案中,如果找到突破口,将蕴藏着宝贵的竞争机会点。PCB有着巨大的优势,成本合理,加工精度高,产业链成熟。天线属于5G 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果这条路径可行,我司产品的竞争力将获得大幅提升。实践无参考,那就先从理论可行性上突破。经过深入分析,我惊喜地发现,虽然常规思维认为天线从三维降到二维有性能损失,也就是两者的性能天花板有差别。但是从理论上说,两者其实并没有差别。这意味着做二维的天线不是不可能!我们决定立刻行动起来。以前的天线,在电路板上焊接了很多个振子,看上去像城堡而得名,这些“城堡”层层叠叠,整个电路板很像多层三明治。一开始,我们从常规演进路线入手,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尝试减少“三明治”层数,把这些振子做一些简化,向二维靠拢。但评估后的结果是否定的,仅仅通过这些简化,根本无法实现构筑持续领先的竞争力。再换一个思路呢?除了化繁为简,是否可以继续提升集成度,更扁平些?我盯着馈电板和焊接在上面的城堡振子们思考着。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突然闯入我的脑海,能不能像印刷机一样,直接印刷在PCB板上呢?就这样,免城堡方案的雏形出来了!拿着新的方案和产品线交流,产品线同事非常认可,但也有顾虑:“板子就那么大,同时放这么多东西,能印刷得下吗?”“会不会相互干扰,影响天线性能?”“我们需要支持多运营商频谱,方案中有充分考虑到吗?”我有些犹豫和迟疑。但这时,产品线的首席专家肖伟宏鼓励我:“这个方案非常有价值,如果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咱们产品的竞争力将会获得极大提升!过程中需要产品线配合的,请尽管告诉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我的信心又来了。既然有理论支持,就要在工程实践中去探索实现方法,有问题就一个一个解决,不试怎么能成功?免城堡方案最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实现?那段日子,我吃饭想,走路想,就连半夜睡觉醒来,脑子里还在想。记得有一个周六,我加班完回到住的小区,边思考边上楼,不知不觉来到了顶楼。咦,我是住五楼的!哎,出神了,下一层楼回去吧。门的颜色今天怎么变红色了,我家不是蓝色的吗?肯定是眼花了。插入钥匙,居然打不开门。我终于发现不对劲,回到单元门口一看,原来进错了楼栋。没想到,这小说里的桥段,竟然发生在了我身上。好在经过多维度综合分析,我们最终明确了努力方向,着力解决小型化、去干扰、平台化等问题。新的方案馈网和振子二者在面积上存在制约关系。这就好比一个10斤容量的袋子,里面装有小米和大米,小米多了,大米自然就少了。于是,我大胆地提出新的方案:“如果我们让信号弯着走,走出相同的长度是不是可以节约更多的面积?”目标是明确的,但技术上需要多种探索和实践,每种方案对性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必须优中选优,实现性能最优、可工程性最佳的,才能最终落地量产。经过多种方案的对比筛选,最终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一小型化技术在天线上的应用。这样,馈网和振子的间距加大,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相互干扰的问题。但要彻底去干扰,还得有进一步动作。这时候,部门的铁三角阵型充分发挥了作用:有源系统的MDE(模块设计工程师)老杨负责系统架构设计;我负责单点技术突破;无源系统的MDE 苏兄负责工程化交付……大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紧密协同,端到端助力产品竞争力突破。针对去干扰问题,我们展开了多次讨论和思想碰撞。一天,老杨提出了新的方向建议:“如果将馈网'藏’起来,是不是就能有效解决相互干扰的问题呢?”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了方案成为现实产品的曙光。

03从方案被“毙”到主力首发

然而,现实总是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困难。在产品线的技术评审会上,这个方案竟然被“毙”掉了。评审会反馈,方案效果虽好,天线的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要求,但会影响整个天线模块的总重量,模块的整体竞争力会受到影响。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失落。我问了自己很多遍:真的就这样了吗?你甘心吗?以前做项目,遇到挑战的指标时,我们总会回归理论,从最简单的模型出发,探索其极限在哪儿,边界在哪儿,然后再探索如何突破现有约束,如何打破边界,逼近更高的极限。所以,我们又打起精神,尝试其他的方法。怎样才能在不增加模块重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相互干扰问题?项目组的同事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以换成轻一些的材质?”“这个时候更换材料,验证改进的时间有限,风险会很大。”“用钣金表贴怎么样?重量应该也还好。”……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我们通过改变馈线物理屏蔽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既减轻了重量,也有效保障了屏蔽效果。在性能评估和可靠性评估阶段,产品线同事们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第一时间协调到暗室测试和环境试验的资源,确保了可行性验证的顺利高效完成。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平台化方案纳入了设计范围,保留对主要频段的适配。最终,随着免城堡PCB天线方案小型化、去干扰、平台化问题的成功解决,产品线DRB(设计评审委员会)决策采用此方案首发。免城堡PCB工艺成熟,产能充沛,天线组装极简,有效保证了我司天线优良的直通率和快速的供货,同时,在性能和成本上也具备了相当优势。这款PCB天线已经海量发货。 04做有灵魂的天线

机遇总是披着困难的外衣出现在人们面前。项目做成之后,我也会回头思考,有哪些经验可以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越思考,越发现,信念对于一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挑战的过程如同登山,只有坚守目标,勇往直前,才能拥有欣赏最美风景的机会。就像华为,虽然当下面临崎岖坎坷;但若干年后回头看,相信这必将成为我们迈向更伟大的起点。算起来,我和天线结缘了17年,先后做过雷达天线和通信基站天线。天线是一个无源部件,性能由形状尺寸和材料确定,一旦加工出来,相应的性能就固定了。但我们天线人有个梦想——做有灵魂的天线,给天线装上大脑(软件和算法),通过软件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天线的性能,实现电磁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按需分配。梦想的风帆早已起航,我想哼着歌向前进发。前面还会有挑战,有险滩,但正因为这些,才会激起人生之河的绚丽浪花!

本文来自《华为人》

齐美清/讲述  三金/记录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心声社区是华为的罗马广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