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科技人物的基本原则

前几天网上有一篇文章,评论彭兆旺先生,用词华丽阙伟,令我感觉有点过了。不过评价科技界人士,在中国是比较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的,显然这就很有点不公平了,由于许多话是不方便随意表达的,所以也许这一篇内容会比较肤浅,那就请大家原谅。
其实不光是评价科技人物,评价任何界别的人物,都有差不多的基本原则,只不过在菌言菌,同时又是以技术工作为谋生手段的,我们才以科技人物这样的外延来说事。
不能够对具体人物予以正确评价,表面上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一个人的个人欲望,和他的个人贡献,是有关系的,相对更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情况下,个人能力发挥的效果必定更好。这也是按劳取酬的基本原理。但人多需求并不止于金钱和物质,还包括心理。许多人谩骂我的时候就喜欢用“心里不平衡”的罪名,这太搞笑了,莫非面对一切都要“心理平衡”才是做人的准则吗?除非是死人,活人永远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做人做事都必须要尽量避免造成他人不可承受的“不平衡”。
评价人物的第一要素是:不要鸡同鸭比,这个原则之所以列为第一,是因为世界的多元化本质,必须得到承认。离开这个基本原则,不仅存在混淆,也存在基数更大,比较难度更大的问题。因此,越是范围局限的小,评价就越具有真实的可比性。当然,评价本身就是比较,所以不能回避比较,人比人气死人的说法,不为无理,但绝不是唯一的理。
评价人物的第二要素是:尽量排除干扰因素,这个似乎不需要解释,大家就能够理解,当然不解释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解释有风险。干扰因素虽然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种,但只有一种的众所周知的,虽然不是绝对不可逃避,但如果有人使用了这个干扰因素,是没有人敢直接排除的。
评价人物的第三要素,是尽量错开时间,特别是在被评价者有一定权力的情况下,不要在其在位的时候,或者在他活着的时候,甚至不能在他直系后人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进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这样的时候,很难客观。
评价人物的第四要素是:利益相关人最好不要去做这种事情,因为这一点谁都无法回避人们的怀疑。尽管评价者的个人品性才是决定评价没有偏向的基础,但实际上只有回避才是能够令人信服的东西。
我个人从未见过彭兆旺先生,也未曾有过任何交集,作为食用菌行业最受信任的乌鸦嘴,也是最不喜欢追随官方语境的“第三方评论者”(刘自强封的)。在这四个要素方面,也就第三要素不甚吻合。不过幸好彭兆旺先生也不是什么权势人物,同时彭先生的公子今天的营生,也与彭兆旺先生的光荣无关。所以这一条勉勉强强就不予考虑了。
彭兆旺对于中国香菇生产模式的基本定型,是毫无疑问属于最有贡献的。只是也仅止于此,现在,有人对这一点过分夸大了。但香菇的生产技术,并非彭先生个人独创,至少有两个人(团队)是不可以忽略的。彭先生的贡献,是建立在前人的一些基础上的进步,当然这个进步的关键点的是实用性。
我说的两个人,一个是上海农科院的何园素女士和她的团队,另一个是彭兆旺先生的同乡戴维浩和他的团队(应该不是紧密团队,其中有姚淑先老先生)。前者完成了香菇生产的基本技术流程定型,无论是压块还是长袋栽培,这方面是没有太大变化的。长袋栽培模式,应该是戴维浩先生最先创造出来应用在银耳生产至今。而毫无疑问,彭兆旺不可能没见过银耳的长袋栽培,而他本人搞香菇,综合这两方面的前人成果,糅合出新技术,当然得承认有他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彭兆旺的成功,恰好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菌袋产品在国内问世同步,没有这个东西,光是这个(人造菇木)形制模式,其实是不可能营造出今天这个香菇产业模式的。
彭兆旺先生的实际贡献,应该说是沉寂了很多年,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确实不能过高评价,至于现在施行的香菇生产技术,许多东西早已面目全非,与彭兆旺也没啥关系了。
而之所以近期彭兆旺的专业技术贡献,不仅被拔高了,而且甚至被描绘成为“事业”、“使命”,等超越本质的东西,这是不恰当的。至于原因,那其实众所周知。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人,特别是老板,最容易被当下的宣传所误导,然后胡乱投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改变一些人对专业技术能力和重要性的概念,更好的对待自己所面对的食用菌行业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