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思源老师一起入境入情赏诗词(1)进入诗境 获得感受

“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很熟悉的词了,同学们也读过不少唐诗宋词,但现在课堂上较多的是用考试题来读诗,同学们熟悉的多是考试题和应对题目的所谓技巧,学了不少名词术语,解题时用它们来套。这样,其实对如何鉴赏还是不得其门。那些术语本是好词,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但当你并没有对作品产生自己的感受,而只是将术语套用时,这些词就成了套话,你的解题过程就成了在稀里糊涂中“蒙”的状态,你与诗词作品还是相隔甚远的。这样来学习诗词鉴赏,其实是南辕北辙的。正确的路径应该是,能够从诗句的解读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诗词的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进而产生理性的评价和鉴赏。这样读诗,你才能真正感受诗词之美,学会鉴赏。具有这样的鉴赏能力,你就不会惧怕任何题目,凭借自己的品读感受去解题,题题得胜。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也就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内心的情感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者则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即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理解。诗词的品读鉴赏自然也是这样。徐老师的看法是,入境才能入情,辞通才能艺赏。也就是说,诗词鉴赏要进入诗境,才能感受诗情,正确解读文辞,才能达成艺术鉴赏。因此,我们学习诗词鉴赏,就要学会下面这几点:

一、进入诗词的情境,获得感受。

二、解读诗词的词句,把握诗意。

三、分析诗词的技法,学习鉴赏。

诗词鉴赏

进入诗词的情境 获得感受

诗词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读诗,首先要怀着一颗感性的心,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获得感性的体验。可以说,进入诗境是理解的前提。所以阅读诗词,我们可以首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诗人所写的情境,让这样的描述带着我们进入诗词的情境。

比如,杜甫那首被誉为“古今独步”的著名诗篇七律《登高》: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

登    高

我们根据诗句想象: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在深秋时节登上高台,放眼远望。秋天之上,落叶飘零,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瞰低处,大江奔流,汹涌澎湃,奔腾而来。当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进入这样一个空旷辽阔,肃穆萧杀的场景之中,悲凉之气自然涌上心头。也就能自然融入下面诗人所述之悲苦。

许多著名的诗篇,前人有许多解释,去读那些文字你可能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其实,我们根据诗句,走进诗境,你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得到自己的解读。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

枫桥夜泊

诗中的一些意象有多种解释,众说纷纭,争论很久。但我们只要根据诗人所写进入情境,是很好感受和理解的。诗中的“月落”“霜满天”等等都是黎明天亮时分的景色,可见诗歌是倒叙的,我们来描述一下诗人的内心独白:天光已现,月亮在徐徐下落,乌鸦发出声声啼鸣,厚重的霜色布满了深秋的天地。一片肃穆之中,我回想起这一晚的经历,愁绪中的未眠人,只能对着江枫渔火发呆。晨曦之中,眼前已显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怪不得,半夜有阵阵钟声传入耳际,悠远萧索而又沉重啊。这一番描述之后,你是否已经感受到诗人的愁苦了呢?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经验,读诗的时候,一句一句诗似乎是一个个跳动的个体,不连贯,于是就很难理解。其实在这种时候,用描述的方法,可以把我们带入诗词的情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

声  声  慢

把句子连贯起来看,这是一个愁苦中的女词人不安、焦虑而无法排遣的一天:一早起床,就有莫名的烦躁涌上心头。百无聊赖中,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找不到舒缓的办法。寻寻觅觅,看到的只有空无一人,冷冷清清的屋子,感觉到的只有自己凄惨悲戚再加凄惨悲戚!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悲戚之人又如何度过?挨到下午,仍无法排遣。喝点酒吧,可还是敌不过那傍晚时分的疾风!抬头看,大雁飞过,这不是曾为我飞鸿送书的那一只吗?唉,你怎么也来撩我愁绪!看院里,黄花堆积满地,都凋谢坏损啦,还会有谁去摘?梧桐也在凋落,还有秋天的绵绵细雨,直到黄昏,点点滴滴,都落在我的心头!独守窗儿,怎么挨得住这天色渐黑时刻,这次第,又怎么是一个“愁”字能形容得了的!经过这一番描述,你是否能进入词人描绘的情境?是否能探摸到词人抑郁的脉搏,理解词人内心的愁苦?

根据诗词的语句,想象诗词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把情景描述出来,不失为把自己带入诗境的好办法。当你能进入诗词描绘的情景,你就获得了阅读的感受,体验到诗词形象的世界。

本期《掌上观文》,我们跟随徐思源老师学习古诗词鉴赏。大家在教材、试卷,以及自己的各类课外阅读中,一定都读到过很多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对大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一道“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到正确答案后就能放到一边,还是一首可以在之后再次拿起、似乎可以带来一些趣味或思考的作品?也许,在听过徐思源老师的这堂课之后,大家可以在应对考试之余,对接触到的古诗词产生更多了解的意愿。实际上,理解诗词的意境、理解那些与我们相隔数百、上千年的诗词作者们的内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