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千年有机农耕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2017-06-01 11:33
从500米高空俯瞰直下
纵横交错的碧湖翠绿
有木有被美到!
这一美丽的景象
都源于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
桑基鱼塘
☝
你猜到了吗?
今天就来讲讲“桑基鱼塘”的那些事儿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通俗的说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我国珠三角地区将桑基鱼塘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是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一种综合养鱼方式。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才是终级产品,提供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节。有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已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健康产业链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珠三角由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三角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新模式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三角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
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前世今生
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桑基鱼塘在浙江湖州。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
唐宋时期,“桑基鱼塘”耕作模式从中原传入珠三角农业地区,明清则是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发展的鼎盛期。
清朝,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南海九江、顺德的龙山、龙江以及高鹤的坡山乡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便迅速传到了珠三角各地。
至今,现在的七星村仍保留着3000多亩鱼塘。不同的是,站在西樵山山南路远眺山下的七星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菜田,而不是一丛丛茂密的桑树林。这便是“桑基鱼塘”的变种——“菜基鱼塘”。
“桑基鱼塘”作为绿色、低耗、环保、循环的最佳生态农业经济系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典型示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关系,但淘汰不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理念。
西樵渔耕粤韵“桑基鱼塘”农业公园
在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生产力落后的时期,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桑基鱼塘”系统,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也是最有效的利用,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虽然,现在看来,其效益不高,但蕴涵其中的“循环经济理念”是最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桑基鱼塘”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桑基鱼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桑基鱼塘”的生态和旅游功能,积极鼓励工商业主和广大农户发展以“桑基鱼塘”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家乐和渔家乐,加快“桑基鱼塘”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如结合养殖、观赏、垂钓等。依据城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改造村庄建筑、广场、道路、鱼塘等空间环境,力求通过“一片鱼池,一片绿”的村庄特色风光,为村民及观光的游客提供融生态景观、科学教育、商业娱乐、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景观。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一诺休闲农业规划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