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文\一藻
电视剧《大江大河》中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走到哪都躲不开,如果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就永远会受制于人。”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有多么高的才华,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一样也无法做成一件事,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而糟糕的人际关系,却会毁掉我们辛苦建立的事业。
所以,聪明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都非常谨小慎微。不过,他们的努力也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
确定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乡里,有父子二人打官司,请王阳明做裁断。这父子二人见了王阳明后不久,他们就抱头痛哭离去。
弟子柴鸣治看见后感到奇怪,于是问道:“老师,您跟他们说了什么?怎么这么快就让他们感化悔悟了?”
王阳明说:“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瞽叟是世间大慈之父。”
弟子柴鸣治感到惊讶,心想老师怎么会说反话?舜的父亲瞽叟和舜的后妈、以及后妈的儿子象串通一气,几次都想要杀死舜,幸亏舜都机智的躲掉了。舜不但没有怨恨父亲,而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怎么老师反而说舜是不孝顺的孩子,而瞽叟反而是世间大慈之父呢?
对此,王阳明说道:“舜总是觉得自己不孝,所以能孝。而瞽叟则自以为自己是慈爱的,所以不能做到真正的慈爱。”
瞽叟认为自己对舜非常的好,从小到大都尽到了父亲的责任,所以,他理所应当认为儿子舜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报答他。他对儿子的态度,是希望对方给予自己什么。
舜则不像父亲,他心里想的是,小时候父亲是多么好,多么爱他,可是现在父亲却要杀他。舜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所以才导致父亲这样对待自己。舜对父亲的态度,是希望给予对方什么。
后来,舜的行为终于感化了他们一家人,这是一个快乐的结局。
当然,现实远没有故事中那样简单,也不是说我们都按照舜的方法做了,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快乐的结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你想要人际关系和谐,就应当多想想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什么,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动摇自己既定的价值观,不受他人影响,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一件事。
洞悉他人的需求
刘邦平定关中后,项羽非常生气。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于是,范增劝说项羽:“我们应该赶快攻打他,不要错失良机。”
楚国左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和张良是老朋友,于是连夜骑马到刘邦的军中,私下找到张良,将此事告诉他。
本来项伯是想让张良赶紧离开,以免和刘邦一起等死。可是,张良是忠义之士,怎肯离开。
张良就将此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
不过,刘邦并没有慌张,他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问明张良与项伯是如何认识的,以及他们的年龄长幼。稍后,刘邦让张良将项伯请进来,他说道:“你请他进来,我像侍奉兄长一样侍奉他。”
项伯进来后,刘邦恭敬地双手举杯,向项伯祝福,要求跟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并说道:“我入关后,连毫毛般微小的东西都不敢沾手,秦国官吏人民,都留在原位,秦国财宝府库,全都搭上封条,就是为了等待项将军的发落。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出入以及非常情况的发生。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快来,哪里敢反抗。”
项伯看到刘邦如此尊敬他,并且说话非常诚恳,于是连夜回到楚军大营,将刘邦的一席话讲给了项羽。
刘邦因此免去了一场大灾祸。
古之成大事者,必然是掌握他人想法,精通人性的。刘邦对待项伯,首先表现在一个“礼”字上,他先是“请”,然后又“恭敬地双手举杯,向项伯祝福”,还要求跟项伯结亲,这样的待遇,任何人都无法拒绝。
项伯在项羽手下,习惯了项羽的粗暴,突然有一个人这样对待他,心中怎能不触动?
作为一位老者,受到他人的敬重,安排儿女的亲事,这两件事对于他来说就是心头大事,可见,刘邦洞悉人性,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俗语说:“礼多人不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朋友和同事,我们都应当将“礼”字放在心中。
有句话说得好:“上对下的礼很值钱,能礼半功倍;下对上的礼则不值钱,只因无礼可能闯祸。”
总结来说,对人保持礼数周到,总是没有错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要做好自己;二是要尊重他人,不说过分的话,不做过分的事。
虽然道理简单,可是知易行难,做到才是王道。